-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瓢簞鯰閑話 本書特色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周年,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刻,我們該以怎樣的方式來紀念那段歷史呢?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我們只有更深刻和全面地了解自己和對方,才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知名旅日作家李長聲先生,旅居東瀛數十年,深諳其民族特性和文化,曾結集十余種論述之!镀昂匂T閑話》系作者**"話日"力作,值此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相信不失為一份特殊的紀念禮物。
瓢簞鯰閑話 內容簡介
《瓢簞鯰閑話》是著名旅日作家李長聲的一部*新散文隨筆集。該書收錄李長聲*新創作的有關日本文化、社會生活、歷史傳統等的文章二十余篇, 記錄了他對日本的*新認識與思考。作者僑居日本近三十年, 對日本民族及其文化、社會有自己獨到的研究和認識。
瓢簞鯰閑話 目錄
漫畫你學不來
辭書的思想
賞花與聚飲
真名實地的麻煩
中國何曾不知日
和紙的末路
永井荷風的東京
混浴與儒教
致美食家
吃出禪味兒
國人好辯
作家的無奈
你不必懂日本
右翼,以及左翼
沒有《菊與刀》,我們有周作人
從暗夜走出來的路
梅花未落櫻花開
九 條
落花時節讀華章
城里的原始生活與欲望
精明與精細
谷川先生的酒
碎 語
瓢簞鯰閑話 節選
從陳壽《三國志》算起,到眼下要出版的《僑日·瞧日》叢書,中國人寫日本已寫了兩千年,年頭比日本人寫他們自己長得多.日本人總愛問我從哪里來,所謂日本論、日本人論、日本文化論,世界上*早的,就是這《三國志·魏書》當中的兩千來字,"男子無大小皆黥面文身","婦人不淫不妒忌"云云.
它記下倭國"人性嗜酒",雖然在武則天篡唐為周的時候改叫日本了,但時至今日,這話也說得沒錯,下班后成群結伙喝個醉仍然是東洋一景.有陳壽的史筆,日本人才得知自己祖先在公元3世紀是什么樣子,但前些年有個叫西尾干二的,跳出來"新編歷史教科書",出版了一本給國民看的歷史書,搶眼一時,說《三國志》關于倭人的記述沒有史料價值.日本人疑惑《三國志》,理由之一是中國至日本的航海路線難以坐實.原因歸罪于中國,卻忘了唐人早說過他們不以實對,山在虛無縹緲間.否定中國人對日本的認識,并非始于此西尾,這既是給自己打氣,又是一個方法論,日本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貶低、否定、破壞中國文化來建立的.
倭人在大海之中,古時候我們不關心.遣唐對于日本來說是歷史上的盛事,但唐人王維說"積水不可極,安知滄海東",劉長卿說"遙指來從初日外,始知更有扶桑東".到了宋代,日本刀、日本扇進口了不少,歐陽修浩嘆:商人弄來把短刀有什么可說的!想當年徐福去日本,始皇帝尚未焚書,但日本把他帶去的那些逸書據為己有,不許再傳回中國.長達千余年,倭人、日本人冒著生命危險渡海到大陸取經,而中國不必學日本.水往低處流,文化交流基本是單向的,這是正常的歷史進程.中日邦交正;院,研究中日之間古代文化交流也重視起日本文化向中國的輸入,這不過是在友好的題目下做文章罷了.或許有助于友好,但文化交流的研究不是為編寫一部友好史.日本終于趕超了中國,一場甲午戰爭把中國人打得正眼看日本了,胡適小時候作文也得"原日本之所由強".中國人看明白日本學了西方才強大,去日本留學就直奔主題,通過它學習西方.至于跟日本相比學得怎么樣,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認識日本及其人以及文化,好些中國人至今猶看重美國人魯思·本尼迪克特的著作《菊與刀》.它確是經典,但畢竟過去五、六十年,出版時當今首相安倍晉三還沒出生呢.人們讀它的收獲好像主要是一個生動活潑的論點,即日本文化具有兩面性.書中說的菊,并非指皇家的標志,乃是用鐵絲把菊花造型,以養菊的愛美對比以刀為榮的尚武.關于日本人的兩面性,唐人早已指出過,例如包佶寫詩送阿倍仲麻呂(晁衡)回國,說"野情偏得禮,木性本含真".還很"野"的時候就跨越地學會了中國的"禮",而那種"木性"現今也常被在日本給他們打工的中國人笑話.日本的一些優點,譬如拿來主義,善于學習,不過是一種習慣,談不上多少思想,而且是中國幫它養成的.處于原始時代,旁邊就有了一個那么發達的文化,自然會不由自主地伸手拿來.養成了習慣,后來看見西方有更好的東西,也什么都拿.社會一旦形成了某種體制,就未必還那么寬容,因為拿來主義對于社會的穩定也可能是一個破壞.日本戰國時代織田信長組建洋槍隊,長筱戰役用三千桿洋槍擊潰武田勝賴的強悍騎兵,德川家康也率軍參戰,但江戶時代二百余年基本未發展洋槍洋炮.
《菊與刀》問世十年前,周作人寫道:"近幾年來我心中老是懷著一個大的疑情,即是關于日本民族的矛盾現象的,至今還不能得到解答.日本人*愛美,這在文學藝術以及衣食住行的形式上都可看出,不知道為什么在對中國的行動顯得那么不怕丑.日本人又是很巧的,工藝美術都可作證,行動上卻又那么拙,日本人喜潔凈,到處澡堂為別國所無,但行動上又是那么臟,有時候卑劣得叫人惡心,這真是天下的大奇事,差不多可以說是奇跡."本尼迪克特用文化人類學解開周作人的疑情:這奇事的根由在于歐美文化是良心大大地好的"罪文化",而日本人總得有人盯著指著才知"恥".
更早些時候,一九二八年戴季陶出版《日本論》,寫道:"日本封建時代所謂'町人根性',一方面是陰柔,而一方面是殘酷,以政治上的弱者而爭生活上的優勝,當然會產生這樣的性格.現在日本的實業家里面除了明治時代受過新教育的人而外,那些八十歲級的老人里面,我們試把一個武士出身的澀澤,和町人出身的大倉,比較研究起來,一個是誠信的君子,一個是狡猾的市儈,一個高尚,一個卑陋,一個講修養,一個講勢利,這種極不同的性格,就可以明明白白地看出武士、町人的差別了."從社會階級看透日本人的兩面性.近代以來大和民族的兩面性是武士與町人(商人工匠等市井之人)的合體,"現代日本上流階級中流階級的氣質,完全是在'町人根性'的骨子上面,穿了一件'武士道'的外套".誠信、高尚的品格是德川幕府用儒家思想對武士進行改造的結果.清除武士的"武",那種從激情燃燒的歲月帶過來的野蠻的殺伐之氣,修養成"士",以充當領導階級.明治天皇復辟后接連興戰,鼓吹武士道,我們知道的武士形象就一副野相了.
哪種文化都具有兩面性,非日本獨特.民族的兩面性不一定分明地體現在一個人身上.魯迅在《一件小事》里寫了車夫和老女人,這兩個人物合起來表現出中國老百姓的兩面性.一方面高大得"須仰視才見",另一方面"眼見你慢慢倒地,怎么會摔壞呢,裝腔作勢罷了,這真可憎惡".倘若他當年更無情面地解剖那老女人的可惡,或許當今中國不至于有滿街的"扶不扶"之惑.魯思·本尼迪克特沒到過日本,著作中令人目不暇接的事例好些是得自俘虜或文學作品.戴季陶在日本前后生活過八年,更作為孫中山的翻譯、秘書接觸過很多日本要人.有日本學者認為戴季陶《日本論》具有體系性,足以比肩《菊與刀》,某些地方更凌駕其上.或源于歷史,或意在取巧,中國人觀察或研究日本多偏重文化或風俗,近現代人們更關心政治、經濟,這卻天然是西方人的擅場.
不過,中國人看日本,也確實有幾個毛病.其一是先天的:一說日本就扯到中國,好像除了漫畫,滿日本看見的到處是中國文化.中國人在日本很快就學會彎腰蹶腚,而西方人不會,日本人學他們握手,這正是中日文化同根的現象.但過河為枳,何況過了海."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不能用中國人的眼光和心思一廂情愿地詮釋日本.例如有文章介紹皇太子的女兒上學也得跟普通人家一樣帶飯盒,寫這么一句:吃的自然是冷飯冷菜.這是用中國"冷"觀念描述日本,拉家常似的,就誤導了我們的認知.日本人自古好生冷,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和食幾乎除了大醬湯,沒什么趁熱吃的飯菜.中國人說道日本文化常常露怯在中國知識上,甚而罵日本反倒罵到了自己的老祖宗.
又一個毛病像是后天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好,打鬼借助鐘馗也好,當我們談論日本時我們在談論中國.這使我們偏激,凡事都說日本好.看現實的日本也需要把它放在日本的歷史當中看.譬如有一位名人說:二戰前的東京沒法子跟上海比,但現在中國沒有哪個城市能夠跟日本隨便哪個城市比.恐怕事實是二戰前的東京沒法子比的是上海的租界,不是籠統的上海.東京遭受過幾次大破壞,有自然災害(關東大地震),有戰爭(美軍大轟炸),也有一九六四年東京奧運會前后的建設性破壞.一九七〇年代開始對改造城市反悔反思.田中角榮的"日本列島改造論"思想曾支配戰敗后日本,收購土地,用稅金修路,通車,建高爾夫球場、休閑設施,獲得莫大的利潤,使生活便利而豐富,另一面卻破壞了美麗的自然.就是說,安倍晉三筆下的"美麗日本"遠不如過去.
聽說國內有這么個妙論:不管你多么厭惡日本,去一趟就喜歡了.真就有報道,一位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參觀日本,看見街上沒有穿軍裝的,軍校里不講軍國主義,感動得回國就要送女兒去日本留學.倒是女兒說:你怎么去日本一個星期就變成親日家了?這樣的親日家再淺薄不過了,恐怕底子就是個愚民.真所謂"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緣故在于了解與認識.了解一件事,認識一個人,談何容易.哪怕"不拆墻咱們也是一家子",可人心還隔著肚皮,鄰居哪里會知道這家子的表叔數不清,何況是鄰國.有位叫莫邦富的,僑居日本三十年,作為獨立媒體人活躍在日本主流社會,不久前撰文,道破了"日本旅游業歧視講中文的客人",這恐怕是那些哈日(聽說又叫向日葵了)的游客都渾然不覺的吧.
這套"僑瞧"叢書的作者有個共同點,那就是長年僑居日本,甚至瞧它瞧了二、三十年.他們生活在日本,為生活而觀察,而學習,而且有一點研究.把體驗和心得寫出來,既不是走馬觀花,也不用妙筆生花,無非要告訴大家一個活生生的日本.日本是這樣的.日本人常說自己是小小的島國,這是長久跟所謂地大物博的中國相鄰而形成的傳統觀念.放眼世界,日本并不小.所謂"蘭學"啟動日本走向近代的文明開化,這個蘭就是荷蘭,它的面積還不到日本的十分之一,人口密度大得多.日本的陸地面積在世界230個國家中位居62,比德國、英國大,比韓國、朝鮮合起來還大.我們對日本的認識每每是傳聞,叫它小日本,但若真以為小,那就有誤了.
(摘自《中國何曾不知日》)
瓢簞鯰閑話 作者簡介
李長聲,旅日作家、日本出版文化史研究專家。1949年生于長春,曾任《日本文學》雜志副主編。1988年自費東渡,一度專攻日本出版文化史。自勵"勤工觀社會,博覽著文章",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為北京、上海、廣東、臺灣等地的報刊寫隨筆專欄, 結集《櫻下漫讀》、《日知漫錄》、《東游西話》、《四帖半閑話》、《枕日閑談》、《居酒屋閑話》、《風來坊閑話》、《東京灣閑話》、《哈,日本》、《日下散記》、《日下書》、《浮世物語》、《東居閑話》等十余種。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月亮虎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隨園食單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山海經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