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好望角戰爭的戰爭(1618—1648):歐洲的國家建構與和平追求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3098628
- 條形碼:9787213098628 ; 978-7-213-09862-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好望角戰爭的戰爭(1618—1648):歐洲的國家建構與和平追求 本書特色
尋求和平是本書的重要議題。本書盛贊了1618年以來的各種和平倡議,它們對解決當今的種種沖突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德國慕尼黑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沃爾夫岡·布格多夫 本人多年來一直欽佩作者的雙重才華,他既能將事實濃縮為貼切的表達,又不失風趣俏皮。 ——德國埃爾朗根-紐倫堡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阿克塞爾·戈特哈德 在2018年出版的眾多有關三十年戰爭的專著中,本書以其全新視角而出類拔萃。……布克哈特不僅關注戰爭本身,而且將始終存在的和平嘗試置于論述的中心。他不忘將其廣為接受的觀點即近代早期戰爭頻仍(即黷武性)和“建構國家之戰”的論點交織在一起,從而使本書以一個十分重要但迄今為止并不主流的視角脫穎而出。 ——德國奧斯納布呂克大學近代早期文化史研究中心阿恩克·福爾克爾博士 作者是“三十年戰爭”的專家,他并沒有在這本“小書”中描述戰爭史,相反,他將戰爭視為反復推遲的和平。無須贅述也可以體會到這種方法的“解放作用”,而在此問題上的爭執只會使問題越辯越明。作者實事求是、不掉書袋的文風也令人欣賞。 ——《法蘭克福匯報》 布克哈特教授并不致力于宏大敘事,而是追問八個主題,并將重點放在新的闡釋路徑上。他在書中指出,戰爭不是敵對國家之間競爭的結果,而是國家發展不足的結果。布克哈特的分析是以問題為導向的。《戰爭的戰爭(1618—1648)》包含了令人振奮的思想。 ——瑞士弗里堡大學近代早期史教授克萊爾·岡泰
好望角戰爭的戰爭(1618—1648):歐洲的國家建構與和平追求 內容簡介
三十年戰爭(1618—1648)是近代歐洲極具災難性、后果極為嚴重的戰爭。這場多年無法結束的戰爭以及由此帶來的一系列瘋狂的暴力行為與毀滅性災難,在德意志人的集體意識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約翰內斯?布克哈特從全新的視角,聚焦三十年戰爭期間一次次的和平嘗試和一次次無限接近和平的時刻,以“和平”為紅線串起了這部戰爭史。作者深入而透徹地剖析了一場本可避免的沖突背后的種種博弈,直指政治活動家們真正的利益所在。 此外,作者重申三十年戰爭并非宗教戰爭,而是一場“建構國家之戰”。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不僅展現了當時人們的戰爭經歷,并且追問文明是如何渡盡劫波,在一片荒蕪中幸存下來的。本書也高度贊揚了當時成功概率很高的和平倡議,它們對解決當今的種種沖突有著很好重要的意義。
好望角戰爭的戰爭(1618—1648):歐洲的國家建構與和平追求 目錄
前言 / 00
開篇 戰爭災難的三種衡量角度和一個質問
恐怖的地理分布——人口銳減對角線和災難地區
死亡的“三位一體”——暴力、饑荒和瘟疫
孩童、婦女和士兵的生存威脅
再度提問:來自反方的質問
**章 被取消的宗教戰爭
——一場本不該發生的戰爭為何出現
擲出窗戶的和平?——錯失的埃格爾和談
維護多教派帝國的和平
拒絕大戰但并無和平
第二章 建構國家之戰
——大型工地歐洲
普世強國抑或獨立國家——波希米亞之建國
哈布斯堡和法蘭西的普世主義之爭
第三章 瓦倫斯坦
——戰爭策動者及其軍事遺產
制度化的帝國和連年戰禍中的統帥
軍隊的固定化和國有化
常備軍——戰爭的風險或和平的機會 /
第四章 古斯塔夫·阿道夫
——新教媒體國的哥特移民
機會造就宗教戰士——圖像的力量
政治和大哥特普世主義候選人
建設和平的流動工地
第五章 轉向和平
——瓦倫斯坦的另一面及其遺業
和平使徒瓦倫斯坦
1629年天才的外交嘗試
做兩手準備的和平統帥
媒體戰役中的帝國和平政策
沒有“*后一分鐘的和平”
第六章 1635年的布拉格
——成就了和平,觸發了戰爭
重建帝國和平
然而這并不是結局
依靠移民和機構幸存下來
第七章 現已忍無可忍
——德意志入局和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的形成
求救
歐洲建構國家之戰的結局
聯邦制帝國憲法的第三條道路
宗教和平即國家成就
終章 三十年戰爭能否給終結戰爭帶來啟示
和平活動家與時間窗口
對秩序政治之利益沖突的誤解
和平語言與和平實踐
歐洲和平文化的工地
附錄 原始資料和文獻報告
插圖來源
好望角戰爭的戰爭(1618—1648):歐洲的國家建構與和平追求 作者簡介
約翰內斯·布克哈特(Johannes Burkhardt) 出生于1943年,曾在圖賓根大學攻讀歷史學、哲學和日耳曼語言文學。先后在斯圖加特、羅馬、艾希施泰特、比勒菲爾德和波鴻從事研究工作,1991—2008年擔任奧格斯堡大學近代早期史教授。現就職于歐洲文化史研究所。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