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歐美STS比較及其中國化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47983
- 條形碼:9787520347983 ; 978-7-5203-4798-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歐美STS比較及其中國化研究 本書特色
本書試圖實現如下幾個方面的研究目的:(一)系統梳理STS研究的美國傳統和歐洲傳統。(二)全面比較STS研究的美國傳統和歐洲傳統。(三)探索兩種傳統影響下的我國STS研究的走向。 本書是關于STS的基本理論問題的元研究。對STS的元研究是一個復雜的認識過程,比較研究可以幫助我們*好地認識STS的客觀規律。
歐美STS比較及其中國化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在比較的視域下分析了歐美STS起源、研究范式及哲學基礎的不同,闡述了歐美STS兩種傳統的未來走向以及在爭取兩種傳統走向和解道路上的嘗試和努力,試圖構建STS發展的理論圖景。對于中國本土的STS研究,作者認為目前我國STS研究中的論爭,也是歐美兩種傳統的分立在中國的折射造成的。在回顧中國STS的發展歷程之后,作者指出了我國STS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中國的實踐情境嘗試提出中國STS研究的一種走向。
歐美STS比較及其中國化研究 目錄
**節 問題提出與選題意義
一 問題提出
二 研究目的
三 研究意義
第二節 國內外相關研究述評
一 STS基本問題的綜述
二 STS相關領域內的比較研究綜述
三 建構主義與實用主義的STS研究綜述
四 關于STS兩種研究傳統走向的綜述
第三節 研究方法
一 文獻研究法
二 分類研究法
三 比較研究法
第四節 創新之處
第二章 STS基本概念與歐美比較框架
**節 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的歷史演進
一 古代科學技術與社會關系的萌芽
二 近代科學技術與社會關系的發展
三 現代科學技術與社會關系的重構
第二節 STS基本概念釋義及指向:歐美STS兩個傳統
一 STS基本概念解析
二 STS現存爭論考察
三 爭論的指向:歐美STS兩個傳統
第三節 歐美STS研究傳統的比較基礎
一 歐美傳統STS分立的確證
二 歐美傳統STS的一致之處
三 歐美傳統STS的比較維度
第三章 歐美STS的產生語境:起源之比較
**節 歐洲STS之起源考察
一 社會背景:斯諾的兩種文化
二 理論淵源:庫恩的歷史主義
三 學派源流:貝爾納的科學學
四 方法起源:知識社會學
第二節 美國STS之起源探析
一 社會情境:四大社會運動
二 觀念起源:科學技術的反思與批判
三 學派源流:默頓的科學社會學
四 學術淵源:技術發明社會學
第三節 歐美STS起源的比較分析
一 社會背景的迥異
二 學派源流的差異
三 科學社會學與技術社會學的不同解讀
第四章 歐美STS的研究范式:進路之對比
**節 歐洲STS的研究進路
一 從科學社會學到科學知識社會學
二 后SSK對科學知識社會學的發展與超越
三 SSK向技術研究領域的延伸-STS的技術轉向
第二節 美國STS的研究進路
……
第五章 歐美STS的哲學傳統:基礎之比照
第六章 國際STS研究的主題演變與多種轉向
第七章 中國STS研究的歷史與展望
第八章 STS中國化的理論路徑——技術的社會整合論
結語
參考文獻
歐美STS比較及其中國化研究 節選
《歐美STS比較及其中國化研究》: 二作為建構主義認識論保證的主體間性 認識論問題一般可以歸結為兩個方面:一方面,認識主體與認識客體的關系問題,即意識的形成問題,這構成了近代哲學的主要研究內容,現象學中被稱之為構成性問題;另一方面,認識主體與其他認識主體的關系問題,即共同意識的問題,這構成了現象學的基本研究內容之一。共同意識的問題蘊含著對二元對立的認識論的變革,其基本特征強調在認識的過程中主體與主體之間的相互作用,而并不僅僅認為認識是簡單的主體把握客體的過程。這也是社會建構論的主要基礎理論之一。如葛勇義所說,現象學對社會建構論的影響不是直接的,現象學對技術的社會建構理論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對社會學的影響為中介而間接實現的。他認為技術的社會建構理論至少在三個方面受到現象學的影響:技術的微觀考察方法是“面向事情本身”的實踐、行動者網絡理論是“主體間性”理論的運用以及社會建構的實質是“意向性”基本作用的體現①。本書認為,現象學對社會建構主義的影響通過現象學社會學的傳遞主要體現在主體間性的分析上! ≈黧w間性(Inter-Subjectivity),也可以譯作交互主體性、主觀際性、主體通性、主體間本位、共主體性、互為主體性等②,從哲學史來看,西方早就有主體間性的思想萌芽。在18世紀,康德試圖終結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的爭論,發動了哥白尼式的哲學革命,提出了先天綜合判斷形式。在康德看來,科學知識的獲得需要主體之間有一種共同接受的知識,它是不被懷疑的,并以共同接受的知識為基礎去整理經驗材料,由此獲得客觀性的知識。先天形式或先天圖式表明主體間具有一定的共同的性質,即主體間性,康德以此來表示普遍有效性概念①。從這種意義上看,彭加勒的約定主義,維特根斯坦的公共語言,哈貝馬斯的交往理性,都可以看到主體間性的影子! ∶鞔_的主體間性的概念是胡塞爾提出來的。胡塞爾后期轉向動態的現象學即發生現象學的研究,他關注生活世界中的人的交往,并通過對這種交往活動的研究創造性地提出了主體間性的概念。主體間性即自我與他我的關系,在不同哲學家那里有不同的解釋,例如在胡塞爾的那里主體間性表現為相關的生活世界里的先驗自我與他我的關系;在海德格爾那里表現為此在與共在的關系;在薩特看來表現為我在與他我的關系;在韋伯那里表現為“我一它”與“我一你”的關系;在?履抢锉憩F為關切自我與關切他人的關系等。胡塞爾的現象學對社會建構主義的影響是通過許茨、伯格(P.Berger)和拉克曼、米德的社會學思想來實現的! “柛ダ椎拢涸S茨(A.Schutz)(也作舒茨)沿襲胡塞爾的現象學的傳統,開創了現象學社會學的研究。許茨沿用了胡塞爾生活世界和主體間性的概念并進行了創造性的發揮,在他看來,生活世界是按照人們的常識意義被理解、解釋和建構起來的,共識的取得源于人的社會性。通過主體間的理解和協調,主體之間相互領會他人的意圖和行動動機,以達到把握社會世界,形成認識。而達成主體間際理解的關鍵問題是“不同的主體如何才能獲得共同的世界經驗”②。在韋伯那里,主觀理解就是要在不同的背景下理解社會行動者的主觀意義;而在許茨這里,主觀理解的可能性在于主體間性的存在。 ……
歐美STS比較及其中國化研究 作者簡介
陳佳,1985年生,山東省安丘市人,哲學博士,東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哲學系副教授,哲學系副主任,科技與社會(STS)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美國科羅拉多礦業大學訪問學者(2009-2010)。研究方向為:科技與社會(STS)比較研究;技術哲學與社會學研究。先后在《哲學研究》《自然辯證法研究》《科學技術哲學研究》等國內外期刊發表論文十幾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和其他省部級課題十余項。 陳凡,1954年生,遼寧省沈陽市人,現為東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哲學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任國務院哲學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副理事長兼科技與社會(STS)專業委員會主任、技術哲學專業委員會主任。研究方向為:技術哲學與STS研究。先后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自然辯證法研究》《科學技術哲學研究》等期刊發表論文200多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重點和一般項目7項,其他省部級課題幾十項,獲得“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和“教育部高等學?茖W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等幾十項省部級獎勵。
- >
經典常談
- >
莉莉和章魚
- >
山海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