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新書--化歐化古的當代漢語詩藝——張棗研究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7553239
- 條形碼:9787507553239 ; 978-7-5075-5323-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書--化歐化古的當代漢語詩藝——張棗研究集 本書特色
他著迷于他那已經開始的現代漢詩的試驗,著迷于成為一個古老的、馨香時代的活的體現者。 ——洪子誠 在前幾年,我曾對那種抒情的泛濫深以為惡,但讀了張棗的這首詩(指《何人斯》)后,我自己的感情似乎又被溫暖了過來。詩中那種純正、刻骨,多少又帶點恍惚的抒情味讓我動心。由此,我被帶進了一種說不出的氛圍中。我想這里面一定有某種秘密在。 ——王家新
新書--化歐化古的當代漢語詩藝——張棗研究集 內容簡介
本書是“隱匿的漢語之光·中國當代詩人研究集”叢書第四卷,收錄了關于詩人張棗的重要、*新研究成果。這些被成果被精選、編排為專論、讀扎、述往、訪談等部分,系統深入地梳理和探討了詩人作品的概貌、對詩人及其作品研究視角的變遷,藉此捕捉到了詩人對漢語寫作進而言之對漢語本身做出的貢獻。張棗作為新詩話語譜系中重要的詩人,對其的研究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有著豐厚的積累,本書彌補了張棗研究有成果而無總結之缺憾,為大學文藝批評專業教學活動提供了范本,為詩歌教學者、相關專業學生,及詩歌愛好者提供了優質且必要的資料。 張棗是當代著名詩人、學者和詩歌翻譯家。1962年出生,湖南長沙人,著有詩集《春秋來信》,代表作包括《鏡中》《邊緣》等。他精確而感性的詩藝,融合和發明中西詩意的妙手,將不同的語言融合在自己的詩歌中,一直風靡無數詩歌愛好者。1986年出國,常年旅居德國,任教于圖賓根大學。在國外,他感到漂泊的痛苦,因此寫了不少關于懷鄉的作品
新書--化歐化古的當代漢語詩藝——張棗研究集 目錄
**輯
003朝向詩的純粹
007站在虛構這一 一邊
017抵抗流亡
——張棗三周年祭
031張棗: “文化身份”的困擾
085詩歌的好故事
一一論張棗詩中的五個主題
133籠子里的鳥兒和外面的俄耳甫斯
159 護身符、練習曲與哀歌:語言的靈魂
一一張棗論
189 兩個“古典”,還有一個“敘事”
一一張棗詩片論
201張棗: 扮鬼臉和不扮鬼臉的抒情者
217張棗的 “元詩”理論及其詩學實踐
229張棗詩歌語言的現代性 與漢語性
第二輯
245一棵樹是什么?
一一“樹”,“對話”和文化差異:細讀張棗的《今年的云雀》
257 時間中的遠方
一一.解讀張棗的《鏡中》
269詩歌細讀: 從“重言”到發現
一一一以細讀張棗《鏡中》為例
283言說的芬芳:讀張棗的《跟茨維塔伊娃的對話》
317茨娃密碼
一一張棗詩歌的微觀分析
339祖母的“仙鶴拳”
. 一一讀張棗《祖母》
351意外的身體與語言“當下性”維度
一一重讀張棗《祖母》
369“鶴”的詩學
一一讀張棗的《 大地之歌》
第三輯
387綜合的心智
一一一張棗詩集《 春秋來信》譯后記
393“倫敦,座紅色的迷宮”
一一紀念張棗
399*后的歌吟已遠逝
403訪談張棗
新書--化歐化古的當代漢語詩藝——張棗研究集 節選
張棗一開始寫詩即引人注目,他的《鏡中》曾使許多人為之傾倒,但他*好的詩,我認為還是《何人斯》。《鏡中》固然很關,但畢竟是一時的靈動之作,到了《何人斯》,詩人則有意識地為自己增大了藝術上的難度。他力圖使詩歌返回到它的本源,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漢語言本身的純粹和魅力,而且為現代“抒情詩”的建立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 何人斯?作者使我們感到了她“清潔的牙齒”,但有時又有聲無形,只是一個幻影,一個令“我”鐘情并且困感的存在。全詩即在與她的對話中展開,在一種動情的詢問、回憶、向往和傾訴中展開。它使我們感到了生活本身的親切,但同時又有一種無法言說的、猶如風行水上的東西叫人把握不住。它是音樂?或者是一切純凈為詩后, 語言自身的那種魅力?在前幾年,我曾對某種抒情的泛濫深以為惡,但讀了張棗的這首詩后,我自己的感情似乎又被溫暖了過來,詩中的那種純正、刻骨、多少又有點恍惚的抒情意味讓我動心,由此我被帶進了一種說不出的氛圍中,我想這里面一定有某種秘密在。 秘密就在于:在生活中,感情的糾葛是你與我之間的事,而在詩中,這種情緒的興發變幻卻是語言自身的事,或者說通過語言的處理,詩人已把生活轉換為“藝術”,變為另一種更為神異的東西。有時詩人甚至并沒有說什么,但那種“語感”卻在讀者身上發生著更微妙的反應。 說到《何人斯》的語言,我首先想到的是維特根斯坦的一句話:“使精神簡潔的努力是一種巨大的誘感。”而在詩中,“精神”是由語言來體現的。張棗所做的,正是種使語言達到簡潔、純正和透明的努力。與那種彩繪和堆砌的風格相反,張棗去掉了那些附加于詩上的東西,拂去了遮蔽在語言之上的積垢,從而恢復了語言原初的質地和光潔度。像下列詩句: . 我咬一口自已摘來的鮮桃,讓你 清潔的牙齒也嘗一口,甜潤的. 讓你也全身膨脹如感激 當語言透明如水底石沙,生活中如此不被我們注意的東西,現在被我們感知了。這種質地簡潔的語言,卻令人感到了生活中的那份親切,那份*使人“銷魂”的情意。詩中的一些意象和細節,也大都是這樣從人的環境、糾葛、表情和飲食起居中來的。但是也很奇怪,它們使我們不僅感到親切,而且感到了異樣,以至人們不得不驚異地打量著語言在生活中所抓住的這一切。 在恢復語言原初的純潔性的同時,詩人又使它浸潤在一種特有的語感和氛圍中。這使該詩中那些清澈詩句,看似像水樣“淡”,但又像酒一樣醉人。沒有任何附加的色彩,卻別具魅力。當這樣的語言展開自身的呼吸和姿勢,“其為物也多姿" ,它的味道和情意也就出來了。 你要是正緩緩向前行進 馬匹悠懶,六根轡繩積滿陰天 你要是正匆匆向前行進 馬匹婉轉,長鞭飛揚 在“我們的而道冷得酸心刺骨”后,詩人突然來了這一一段,令人想起了“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語言的節奏出自詩人內在的姿勢,它是語言的詩,但具備了音樂的歌唱性。而當語言之中出現了另一種語言——音樂的時候,詩*終也在我們身上喚起了一種超越自身的東西,那就是“精神”。而我們作為人,也只有在精神性被喚起、出現的時候,才算是真正進入了“詩”的狀態。 張棗上大學讀的是外語系,后來又成為歐美文學研究生,但他的詩卻一點也不“西化”,在眾多“探索性”作品類同翻譯詩的當代詩壇尤為難得。實際上,張棗在走一條十分獨特的路子,作為一個中國詩人,他意識到他賴以安身立命的不是別的,正是他的母語,要寫出的必須是種純正的漢語詩歌。而這足以使他付出比其他探索要艱巨得多的努力。首先,漢語言不單是“五四”以來的現代漢語,它還是一種更深厚的積淀、一種更悠久的傳統。要寫出這種“漢詩”來,就必須對我們民族自身的語言傳統和文化積淀進行一種深人不懈的挖掘。但與此同時,我們要寫出的又必須是一種現代詩,一種和我們自身的生命相契合的詩,這對從事這種嘗試的詩人提出了考驗。朱光潛先生曾對朱自清的散文這樣評價:它使用的是白話口語,但卻達到了古文的簡練。在讀張棗的《何人斯》等詩時我也有類似的感覺。像“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了下來”(《鏡中》),完全是口語,但里面有文化的積淀,像“我如此旅程不敢落宿別人的旅店/板橋霜跡,我禮貌如一塊玉墜”(《十月之水》),古典的東西被組合在語言中,但這組合方式卻是現代的,詩行之間的意味比起古典來也更為微妙、更為刺激。當然,這種嘗試只是個開始,要使漢語言在進人現代詩歌時變得更為純粹、更富有生機,這不是天兩天的事,也不是一兩個人的事。從某種意義上講,一種語言的光潔度,是和對它的磨煉程度成正比的。■ ……
新書--化歐化古的當代漢語詩藝——張棗研究集 作者簡介
叢書主編張桃洲:1971年生于湖北天門,2000年12月在南京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現為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專職研究員。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詩歌研究與評論、中國現代文學及思想文化研究。入選2011年度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叢書主編王東東,原名王冬冬,詩人、學者、詩歌評論家,現為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河南師范大學華語詩歌研究中心主任,出版有詩集《空椅子》《云》等。 本書編者顏煉軍,云南大理人,浙江工業大學講師,著名當代文學評論家。2015年11月,獲得第二屆“教育部名欄·現當代詩學研究獎”。著有《象征的漂移——漢語新詩的詩意變形記》,編有《張棗的詩》《張棗隨筆選》《張棗譯詩》等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推拿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朝聞道
- >
月亮虎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