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論世衡史”叢書昨日之我與今日之我:當代史學的反思與闡釋/論世衡史叢書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0119224
- 條形碼:9787220119224 ; 978-7-220-11922-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論世衡史”叢書昨日之我與今日之我:當代史學的反思與闡釋/論世衡史叢書 本書特色
著名歷史學家、清史研究教授楊念群 全面反思與闡釋當代史學研究的精粹之作 兼具地方觀察與全球視野的研究素養 剖析事物動態性和復雜性的研究思路 突破學科專業壁壘的研究方法 再現作者通達的問題意識及超越局部事件的敏銳洞察力
“論世衡史”叢書昨日之我與今日之我:當代史學的反思與闡釋/論世衡史叢書 內容簡介
本書為當代歷史研究論文集,全面反思與闡釋了西方各種史學思潮在中國史學界的應用狀況,作者還提出拓展史學進境的新思路需從跨學科的角度借鑒社會學的“中層理論”,本書不僅是作者近二十年對此問題的持續思考的精粹集結,更是史學界努力建立新研究范式的一次卓見成效的嘗試。作者借對當代歷史研究的反思與闡釋,向更多學人分享了兼具優選視野的研究素養、剖析事物動態性和復雜性的研究思路和超越學科專業壁壘的研究方法,具體體現在宏觀上要思考當代思潮變動下的政治動態與社會發展,微觀上要帶著問題意識深入社會觀察生活,以此錘煉史學工作者通達的問題意識及超越局部事件的洞察力。
“論世衡史”叢書昨日之我與今日之我:當代史學的反思與闡釋/論世衡史叢書 目錄
《昨日之我與今日之我:當代史學的反思與闡釋》
目錄
昨日之我與今日之我
——關于學術歷程的對話與反思(代序)
上 篇
“理論旅行”的反省與批評
美國中國學研究的范式轉變與中國史研究的現實處境……… 003
―、美國中國學思潮中的“世界觀念”與國內史學的關系…………………… 003
二、美國中國學研究中的“概念化”傾向…………………… 011
三、身處后現代思潮中的“我們”——歷史如何重新書寫…………………… 022
“理論旅行”狀態下的中國史研究…………………………… 030
―、導言——理想主義還是現實主義…………………… 030
二、由輸入到輸出——“理論旅行”的若干實例…………………… 036
三、“理論回流”之后——對若干二元對立概念在中國的規范性運用引發的評述與思考……… 052
四、結語——幾點延伸的思考……………………072
“后現代”思潮在中國………………………………………… 075
一、中國“后現代”思潮的現代性表述形態…………………… 076
二、中國何以不能出現真正的“保守主義”…………………… 088
三、多學科聚焦視點下的“后現代”修辭…………………… 104
儒學作為傳統中國“意識形態”合法性的歷史及其終結…… 120
―、“意識形態”理論對中國歷史研究的規范作用…………………… 120
二、“意識形態”的構造過程——從上層“象征建構”到底層“文化實踐”…………………… 132
三、“制度成本”與儒家“意識形態”的形成過程——一個新的視角…………………… 154
四、儒家意識形態的“象征建構”與“文化實踐”之間的脫節及其后果…………………… 173
中層理論與新社會史觀的興起………………………………… 192
敘事的變遷——政治與社會…………………… 192
理論的橫移——社會學與歷史學…………………… 198
歷史呈現與劃分對象…………………… 201
理論的轉換——懸置或者批判…………………… 208
規范論證與范式遷升…………………… 213
中層理論與一代悲劇的終結…………………… 217
空間重設與普遍主權…………………… 221
中層理論與自由的演進…………………… 226
“應然態民主觀”的現代范本………………………………… 232
一、歷史邏輯的變相延續…………………… 233
二、現實邏輯的歷史投影…………………… 245
“常識性批判”與中國學術的困境…………………………… 250
“識字”的常識性威力…………………… 251
“后現代”批評真那么不合時宜嗎?…………………… 254
防疫行為與空間政治…………………………………………… 259
慈善傳統與醫療觀念…………………… 261
防疫行為與現代政治…………………… 267
“市民社會”研究的一個中國案例…………………………… 272
沖出“韋伯式圈套”?…………………… 272
沖突與控——漢口的近代模式…………………… 276
“公共領域”的適用限度…………………… 281
下 篇
跨學科入史的探索
梁啟超《過渡時代論》與當代“過渡期歷史觀”的結構…… 289
一、《過渡時代論》表述框架中包含的內在緊張…………………… 289
二、克服“文化認同”與“政治合法性”的焦慮——從“保教”到“保國”…………………… 293
三、徘徊于“復古”與“蔑古”之間——重建傳統道德與現代制度建設的關聯性…………………… 298
四、對西方“進步史觀”的修正及其后果…………………… 301
五、我們需要什么樣的“過渡期歷史觀”…………………… 309
“辜鴻銘現象”的起源與闡釋——虛擬的想像抑或歷史的真實……………………………… 319
一、文化哈哈鏡下的辜鴻銘——學術宗師還是復古幽靈…………………… 319
二、“自我東方化”——辜鴻銘與西方浪漫派的感應關系…………………… 328
三、“國家主義”與“文化主義”的內在緊張——道德整體論的困局…………………… 331
四、由西徂東——“理論旅行”的現代性意義…………………… 340
“蘭安生模式”與民國初年北京生死控制空間的轉換……… 347
一、從警察空間到醫療空間——生死控制過程如何深化…………………… 347
二、從生到死——傳統社區內的儀式表演…………………… 351
三、“蘭安生模式”與城市衛生示范區的建立…………………… 356
四、“社區疊合”與生命的“檔案化”…………………… 361
五、北京的“街道政治”——抗拒與變遷…………………… 367
六、結論…………………… 378
民國初年北京地區“四大門”信仰與“地方感覺”的構造… 380
―、民間信仰、宇宙觀和“地方感覺”…………………… 380
二、“四大門”宗教秩序的非身份化特征…………………… 385
三、廟神的定期崇拜與“四大門”的暄賓奪主現象…………………… 403
四、頂香看病的個體化特征與社會秩序的維系…………………… 409
五、“四大門”與草澤鈴醫——傳統鄉村醫生角色的模糊性…………………… 418
六、“巫”與“醫”的現代之爭——一個鄉村醫生的生活史…………………… 429
七、社會控制機制的轉變與“地方感覺”的城鄉差異…………………… 444
八、結論…………………… 459
華北青苗會的組織結構與功能演變…………………………… 462
一、“青苗會”組織功能的雙面性…………………… 463
二、“青苗會”與鄉村權力網絡…………………… 469
三、結論…………………… 473
纏足由“美”變“丑”歷史進程的身體政治學分析………… 475
導論——反纏足運動的三種詮釋方法及其修正…………………… 475
一、從審美到衛生——反纏足話語的階段性建構…………………… 480
二、“纏足之美”與“纏足之痛”——傳統與現代理解的錯位…………………… 497
三、介于現代國家控制與社會風化間的反纏足運動…………………… 514
四、余論…………………… 541
“論世衡史”叢書昨日之我與今日之我:當代史學的反思與闡釋/論世衡史叢書 節選
防疫行為與空間政治(節選) 楊念群 “瘟疫”發生與普通疾病不同,普通病癥頗可借醫生妙手,藥到病除。個體病痛與否如不傳染,基本可與他人無涉。然瘟疫一起,則仿佛好大一片天空都被毒魔吞噬籠罩,毒氣四溢之際,人人惶惶自危,常常鬧得昏云慘霧,天地玄黃,為之色變。正因如此,近代以來的防疫行為從來都不是以個體行動的形式出現的,每當毒霧彌散之際,四處剿殺追逐病毒,強行區隔正常與非常之人的宏大場面,就極易演變成一種相當壯觀而又規訓嚴整的醫療群體表演。“防疫”與“避疫”也就不可能單純作為一種醫療手段僅僅與局部的個體病人發生關系,而是與各種復雜的社會生活形態密切相關。 自中國步入近代社會以來,在學術界傳統的學科劃分中,“醫療史”與“社會史”幾乎是老死不相往來的領域。“醫療史”研究的對象往往只限于對屬于醫療范圍本身的疾病發生和診治過程予以關注,如疾病作為醫學認知對象所產生的觀念性演變,以及治療技術的替代性演進過程等等。在這種“自閉式”的敘述中,如果要與其他學科硬扯上什么關聯的話,那么頂多是在相當粗糙的相關文化背景的意義上探討不同的醫療技術是如何發生碰撞與傳播的。但同時我們卻又往往看不到這種醫療技術的沖突是如何在不同社會的活生生人群中發生變異作用而播散開來的。傳統“社會史”研究同樣不把“醫療”現象納入考量范圍,仿佛與“醫療史”界達成了某種默契,有意不侵犯其固守已久的地盤。 其實,在中國傳統地方社會的認知框架中,“醫療”恰恰是作為一種“社會”現象而被對待的,例如在傳統地方社區面臨瘟疫傳播的威脅時,施醫治病往往就是社會化的慈善事業的一個組成部分而根本無法獨立出來。“醫療”過程作為一種專門化的程序被從社會生活中剝離出來加以觀察,恰恰是現代科學眼光審視下發生的一個后果。可是如果我們僅僅用后人形成的所謂“科學眼光”來看待彌漫于“社會”之中而熏染出來的中國“醫療”觀,自然常常會覺得荒誕不經,難以茍同,從而把根植于日常生活中的“醫療”現象與國人同樣植根于如此情境中看待世界的方式分離開來,形成了相當單調的判別標準。 似乎很少有人意識到,如果回到中國歷史的現場中進行觀察,我們會發現許多醫療現象的出現不但是文化環境的產物,而且其治療過程本身就是一種相當復雜的社會行為。比如中國農村中長期存在的我稱之為“準疾病狀態”的現象,這種狀態的表現是病人發作時的臨床癥狀根本無法通過中西醫的任何正常診療手段加以治愈,而必須求助于被傳統與現代醫學排斥的文化儀式行為如畫符、祭祀、做法等方式予以解決。有大量證據表明,這些行為顯示出的治療效果有時幾乎是不容置疑的。這時,純粹的科學解釋就會顯得極為蒼白無力。更為重要的是,當疾病作為個別現象存在于個體病人身上時,完全可以通過施醫送藥的純粹醫療途徑予以對待,可當某種疾病以大規模瘟疫傳播蔓延的方式影響著社會秩序的穩定時,我們立刻會感覺到,對付彌散在各類人群中肆虐橫行的病菌已不僅僅是所謂醫治病癥本身是否有效的問題,更是一種復雜的政治應對策略是否能快速見效的問題。
“論世衡史”叢書昨日之我與今日之我:當代史學的反思與闡釋/論世衡史叢書 作者簡介
楊念群,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儒學地域化的近代形態:三大知識群體互動的比較研究》(1997)、《楊念群自選集》(2000)、《中層理論:東西方思想會通下的中國史研究》(2001)、《雪域求法記:一個漢人喇嘛的口述史》(合編,2003)、《再造“病人”:中西醫沖突下的空間政治(1832—1985)》(2006)、《何處是“江南”?——清朝正統觀的確立與士林精神世界的變異》(2010)、《五四的另一面》等,主持《新史學》集刊(中華書局版)及“新史學&多元對話系列”叢書。主要學術興趣是中國政治史、社會史研究,并長期致力于從跨學科、跨領域的角度探究中國史研究的新途徑。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姑媽的寶刀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自卑與超越
- >
史學評論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