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何香凝美術館·藝術史名著譯叢批評的藝術史家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84236
- 條形碼:9787100184236 ; 978-7-100-18423-6
- 裝幀:80g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何香凝美術館·藝術史名著譯叢批評的藝術史家 本書特色
一部展現19世紀德國藝術史家脈絡*為綜合性的著作,啟發讀者對藝術作品進行哲學美學思考 英語世界里討論德國藝術史寫作的*好的著作之一,以“批評的歷史”為主要的研究方法,通過重新審視“現代藝術史之父”們的著作,深入探討精神與知覺如何在對藝術作品的理解中集中體現,并追溯了19世紀德國的藝術史家如何踏入哲學美學的領域,將康德以降的哲學美學理論引入藝術探討之中,并將其視為嚴肅的學術探究,借以思考藝術的價值、歷史以及概念的問題。
何香凝美術館·藝術史名著譯叢批評的藝術史家 內容簡介
《批評的藝術史家》是英國藝術史家邁克爾?波德羅撰寫的一部關于德語藝術史學的經典之作。作者旨在考察視覺藝術文獻中的一個核心傳統,大致涵蓋1827至1927年這段時間里,以歌德、康德、席勒作為開端,從黑格爾、施納澤、魯莫爾、桑佩爾,發展到李格爾、沃爾夫林、施普林格、瓦爾堡以及潘諾夫斯基的藝術史寫作。 本書堪稱這些重要藝術史家的一個個精彩“學案”。作者研究分析這些藝術史家的思想,不只是對于近一個世紀德語藝術史學發展的爬梳剔抉和條分縷析,更是讓我們理解一個事實:藝術觀念本身也是歷史事實,即所有的藝術史文獻不僅僅是關于藝術的歷史文獻,其本身就是在書寫歷史,是藝術史的重要部分。
何香凝美術館·藝術史名著譯叢批評的藝術史家 目錄
何香凝美術館·藝術史名著譯叢批評的藝術史家 節選
盡管這確切無疑,但唯當自己有某種藝術觀念時,我們才能理解同提香與倫勃朗相關的藝術感與純熟的藝術技巧。正如只有通曉法律或邏輯的人,才能夠將一個異域社會中的程序視為自己的法律或邏輯程序。更為一般地說,搜尋史實和運用藝術觀念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我們的藝術觀念本身在藝術傳統中成為構成性特征的方式,都不應將這兩類問題的區別相模糊:一類問題要求我們提供關于不同事實的答案,關于來源、贊助人、目的、技巧以及同時代的反應和典范。我們可以把這類問題寬泛地表述為考古學的。另一類問題則要求我們去思考,藝術產品本身所承載的目的與意趣, 而這些目的與意趣既不可化約[irreducible]為它們所產生的條件,又無法脫離[inextricable]那些條件。為方便起見,我將會把對后一種問題的探究稱為“批評的歷史”。這正是本書的主題。 或許,這兩類探究不可能單獨進行。但在任何一刻,任何一位作者都可以把自己的考慮集中到這個方向,而非另一方向。現在,我關注的是相對于考古學方向的批評性探究。在某些情況下,我將采用比所論述的那些作者本人所采納的更狹窄的視野。但是,這些作者大多清楚存在著兩個方向的探究: 考古學的和批評性的。困難在于如何精確地區分二者,這個問題在以下章節中還會反復出現。 區分這兩種探究之所以困難,一個原因來自藝術自身的本性:一方面它必受環境制約,而另一方面又不可將之化約為環境條件。在此,有必要對此兩面性做個簡短說明。不論是強調藝術受環境制約的特質,還是強調它的不可化約性即藝術的自主性,都會以犧牲對方為代價。如果一個作者為了關注藝術的不可化約性或自主性,而減弱了環境意義,他就會邁向形式主義。而如果他為了牢牢把握藝術的外部事實,而減弱不可化約性,他就得承擔把藝術處理成其他事態之痕跡或征兆的風險。批評的史家,不斷地在這兩者之間走鋼絲。 ……
何香凝美術館·藝術史名著譯叢批評的藝術史家 作者簡介
邁克爾?波德羅(Michael Podro,1931—2008),英國藝術史家,英國國家藝術院院士,維多利亞和艾伯特博物館的董事會成員。曾先后就讀于劍橋大學的耶穌學院和倫敦斯萊德藝術學院。1961至1967年擔任坎伯威爾藝術學院的藝術史負責人。1967至1969年擔任瓦爾堡研究院講師。1973年起擔任埃塞克斯大學藝術史與理論系的教授。主要著作有《感知的多重性:從康德到希爾德勃蘭特的藝術理論》《批評的藝術史家》和《描寫》等。 譯者簡介: 楊振宇,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藝術人文學院院長。主要研究方向為藝術史與文化史、近現代中國美術史與思想史、風景畫與山水畫等,譯有《康定斯基回憶錄》《德國哲學與藝術史》等,主編《自然之名》、“藝術世界”叢書等。參與組織“貢布里希紀念講座”和“潘天壽紀念講座”等重大學術項目。
- >
推拿
- >
經典常談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二體千字文
- >
山海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