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米蘭·昆德拉作品全新系列雅克和他的主人/米蘭.昆德拉作品全新系列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2767175
- 條形碼:9787532767175 ; 978-7-5327-6717-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米蘭·昆德拉作品全新系列雅克和他的主人/米蘭.昆德拉作品全新系列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米蘭昆德拉戲劇代表作,放蕩故事與哲學反思的交融★*戲謔諷刺的靈魂,*歡愉的寫作自由寫作《雅克和他的主人》是為了我個人的樂趣,或許還隱隱約約懷抱著一個念頭:說不定有一天可以借個名字,將這出戲搬上舞臺,在捷克的某個劇場里演出。代替作者署名的是我散置于字里行間幾許和舊作有關的回憶……整出戲正是要向作家的生涯告別,一個“娛樂式的告別”。 ——米蘭昆德拉
米蘭·昆德拉作品全新系列雅克和他的主人/米蘭.昆德拉作品全新系列 內容簡介
《雅克和他的主人》是米蘭·昆德拉頗有影響的戲劇代表作,改編自法國啟蒙思想家狄德羅的小說《宿命論者雅克》。故事從雅克和他的主人的漫游經歷開始,主仆二人在途中不但對當時社會的流行話題,從宗教、階級到男女關系、道德倫理,不斷加以反思和辯論,而且以調笑的口吻講述了各種各樣的趣事。這些應接不暇的主題、層出不窮的插曲,以及大量涌現的離題發揮,使整個劇本情節錯綜復雜,也構成了閱讀劇本的優選樂趣。
米蘭·昆德拉作品全新系列雅克和他的主人/米蘭.昆德拉作品全新系列 目錄
一種變奏的導言
雅克和他的主人
關于變奏藝術的變奏
戲謔性改編
關于劇本的作者按
米蘭·昆德拉作品全新系列雅克和他的主人/米蘭.昆德拉作品全新系列 節選
序曲/寫給一首變奏 1俄國人于一九六八年占領我的祖國,當時我寫的書全被查禁了,一時之間,我失去了所有合法的謀生渠道。那時候有很多人都想幫我。一天,有位導演跑來看我,問我要不要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癡》改編成劇本,再以他的名義發表。為此我重讀了《白癡》,也了解了一件事,那就是即便我餓死了,也無法改編這部小說。因為我厭惡書中的那個世界,一個由過度的作態與晦暗的深淵,再加上咄咄逼人的溫情所堆砌起來的世界。然而正是在彼時,一股對于《宿命論者雅克和他的主人》的莫名鄉愁卻由心底驀地升起。“您不覺得狄德羅會比陀思妥耶夫斯基好些嗎?”他不覺得。而我,我卻揮不去那古怪的念頭;為了盡可能與雅克和他的主人長相左右,我開始將他們想象成自己戲里的人物。2為什么會對陀思妥耶夫斯基有這般突如其來的強烈反感呢?是身為捷克人,因為祖國被占領而心靈受創所反射出來的仇俄情緒嗎?不是,因為我對契訶夫的喜愛不曾因此中斷。是對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美學價值有所懷疑嗎?也不是,因為這股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強烈反感,連我自己都感到驚訝,這種感覺根本沒有絲毫的客觀性。陀思妥耶夫斯基之所以讓人反感,是因為他書中的氛圍:在那個宇宙里,萬事萬物都化為情感;也就是說,在那兒,情感被提升至價值與真理的位階。捷克被占領之后的第三天,我驅車于布拉格和布杰約維采(加繆劇作《誤會》中的背景城市)之間。在路上、田野里、森林中,處處可見俄國步兵駐扎的軍營。車行片刻,有人將我攔下,三個大兵動手在車里搜索。檢查完畢,方才下令的軍官用俄語問我:“卡喀,粗夫斯特夫耶帖斯?”意思是說:“您有何感想?”問句本身既不兇惡也無嘲諷之意,問話完全沒有惡意。軍官接著說:“這一切都是誤會。不過,問題總會解決的。您應該知道我們是愛捷克人民的。我們是愛你們的!”原野的風光遭到坦克摧殘蹂躪,國族未來的數個世紀都受到牽連,捷克的國家領導人被逮捕、被劫持,而占領軍的軍官卻向你發出愛的宣言。請不要誤會我的意思,占領軍軍官并無意表達他對于俄國人入侵捷克的異議,他絕無此意。俄國人的說法和這位軍官如出一轍:他們的心理并非出自強暴者虐待式的快感,而是基于另一種原型—— 受創的愛:為什么這些捷克人(我們如此深愛的這些捷克人)不想跟我們一塊兒過活,也不愿意跟我們用同樣的方式生活呢?非得用坦克車來教導他們什么是愛,真教人感到遺憾。3感性對人來說是不可或缺的,但是自從人們認為感性代表某種價值、某種真理的標桿、某種行為判準的那一刻起,感性就變得令人害怕了。*高尚的民族情感好整以暇,隨時準備為*極端的恐怖行徑辯護;人們懷抱滿腔抒情詩般的情感,卻以愛為圣名犯下卑劣的惡行。感性取代了理性思維,成為非知性和排除異己的共同基礎;感性也成為如卡爾 古斯塔夫 榮格所說的“暴行的上層結構”。情感躋身于價值之列,其崛起的源頭上溯極遠,或許可以直溯至基督教和猶太教分道揚鑣的時刻。“敬愛上帝,行汝所悅。”圣奧古斯丁如是說。這句名言寓意深遠:真理的判準從此由外部移轉到內部—— 存在于主觀的恣意專斷之中。愛的模糊感覺(“敬愛上帝”—— 基督教的命令)取代了法律的明確性(猶太教的命令),并且化身為朦朧失焦的道德標準。基督教社會的歷史自成一個感性的千年學派:十字架上的耶穌讓我們學會了向苦難獻媚;洋溢著騎士精神的詩篇告訴人們什么叫作愛;布爾喬亞的家族關系勾起我們對于家族的懷舊感傷;政治人物的蠱論滔滔成功地將權力欲“情感化”。正是這段漫長的歷史造就了情感所擁有的權力、豐富性及其美麗容貌。不過,自文藝復興以來,西方的感性因為某種與其互補的精神而獲得平衡:這種精神就是理性與懷疑,游戲以及人文事物的相對性。職是之故,西方文明得以進入全盛時期。索爾仁尼琴于其著名的哈佛演說中,將西方危機之濫觴置于文藝復興時期。這樣的論點顯現了俄羅斯文明的殊異之處;事實上,俄羅斯的歷史之所以有別于西方,乃因文藝復興不曾出現在這個國家,而文藝復興的精神也未曾在此地應運而生。這正是為何在理性與感性之間,俄國人的心理所感受到的是另一種不同的關系,而俄羅斯靈魂(其深沉及粗暴)的神秘之處就存在這種關系里。當俄羅斯沉重的無理性降臨我的祖國,我本能地感受到一股想要恣意呼吸現代西方精神的需要。而對我來說,似乎除了《宿命論者雅克和他的主人》之外,再也找不到如此滿溢著機智、幽默和想象的盛宴。……9對一個七十年代的捷克作者來說,想到《宿命論者雅克和他的主人》(也是在某個七十年代寫就的)從未在其作者有生之年付印,只有手抄本秘密地流傳于某些特定的讀者之間,這感覺的確很怪。在狄德羅的時代,作品遭到查禁并非常態,然而在兩百年后的布拉格,這竟然成為所有捷克重要作家的共同命運。印刷廠將這些作家掃地出門,他們只能以打字本的形式看到自己的作品。此景始于俄軍入侵,至今不曾改變,而一切跡象也顯示,這種情況還會持續下去。寫作《雅克和他的主人》是為了我個人的樂趣,或許還隱隱約約懷抱著一個念頭:說不定有一天可以借個名字,將這出戲搬上舞臺,在捷克的某個劇場里演出。代替作者署名的是我散置于字里行間(這又是一場游戲,一曲變奏)幾許和舊作有關的回憶:雅克和主人這一對,是《永恒欲望的金蘋果》(《好笑的愛》)里那兩個朋友的翻版;戲里有關于《生活在別處》的暗喻,也影射到《告別圓舞曲》。是的,都是些回憶;整出戲正是要向作家的生涯告別,一個“娛樂式的告別”。約莫在同一時期完成的《告別圓舞曲》本來很可能是我的*后一部小說,然而在此期間,我卻絲毫不覺遭遇挫折的苦澀,只因為個人的告別雜纏交錯著另一無垠無際撼動人心的賦別儀式:在俄羅斯黑夜無盡的幽暗里,我在布拉格經歷了西方文化的驟然終結,那孕育于現代初期、建立在個人及其理性之上、建立在多元思想及包容性之上的西方文化,我在一個小小的西方國度里,經歷了西方的終結。是的,正是這場盛大的賦別。10一天,堂吉訶德同他目不識丁的土包子仆人一道離開家門,去和敵人作戰。一百五十年后,托比 項狄把他的花園當作假想的戰場;他在花園中沉湎于好戰的青春回憶里,他的仆役特里姆則忠心耿耿地隨侍在側。特里姆趻踔于主人身旁,正如同十年之后在旅途上取悅主人的雅克,也和其后一百五十年,奧匈帝國的勤務兵約瑟夫 帥克一樣多話又固執,而帥克的角色也同樣讓他的主人盧卡什中尉既開心又擔驚。再過三十年,貝克特《*后一局》里的主人與仆役已然孤獨地站在空曠的世界舞臺之上。旅行至此告終。仆役與主人橫跨了整部西方的現代史。在布拉格,神圣的上帝之城,我聽見他們的笑聲漸行漸遠。懷抱著愛與焦慮,我始終珍惜這笑聲,一如人們對于注定稍縱即逝的事物之眷戀。一九八一年七月,巴黎。
米蘭·昆德拉作品全新系列雅克和他的主人/米蘭.昆德拉作品全新系列 作者簡介
米蘭昆德拉,捷克裔法國小說家,1967年,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玩笑》在捷克出版,獲得巨大成功。他曾多次獲得國際文學獎,并多次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主要作品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小說的藝術》等。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隨園食單
- >
二體千字文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