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張岪與木心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0316867
- 條形碼:9787550316867 ; 978-7-5503-1686-7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張岪與木心 本書特色
◎ ★“木心以自己的性命的完結,給我上*后一課! 木心說:“你們要保持想到死亡。”本書所寫,并非僅僅是木心的死亡,而是生命對死亡的凝視,是生命如何承受死亡,以及生命如何通過死亡而活下去。作者細致描摹木心死亡的過程,堪比托爾斯泰《伊凡·伊里奇之死》,但更多溫柔與深情。死亡帶來無盡的虛空,木心卻在這些文字里栩栩如生。
★“你終于閃耀著了么?我旅途的終點! 本書從終點出發,追憶木心一生文學與藝術的旅程。隨著木心身后《文學回憶錄》《木心談木心》的出版,以及木心故居紀念館、美術館的先后落成,作者回顧木心在紐約開講“世界文學史”的漫漫歷程,追憶海外孤露的生活點滴、文學靈感綻放的時刻、出訪英倫的旅程,更以畫家的體貼與見識,縷析木心繪畫的淵源與追求。再沒有一個人,能這樣親切而體貼地為我們道說木心的世界。
★“珍貴的關系不可替代,不可復制的。” 木心與陳丹青,亦師亦友近三十年。這份難以比擬的情誼,閃爍在本書的字里行間;蛟S我們再難看到這樣溫柔的送別,這樣深情的追憶。
張岪與木心 內容簡介
一九八二年, 陳丹青、木心先后赴美, 在紐約地鐵相遇, 亦師亦友近三十年。二零一一年木心去世, 陳丹青開始書寫木心, 八年過去, 乃有此集。書中以極盡寫實、深情克制的筆墨, 記錄了木心的*后時光 ; 隨著《文學回憶錄》《木心談木心》的出版, 以及木心故居紀念館、美術館的先后落成, 作者回顧木心在紐約開講“世界文學史”的漫漫歷程, 追憶海外孤露的生活點滴, 更以慎重懇切的文字, 為讀者一點一點打開木心的文學與藝術的世界。陳丹青以此書送別木心, 也為讀者帶回了木心。
張岪與木心 目錄
自序
守護與送別(上)
守護與送別(下)
孤露與晚晴
杰克遜高地
繪畫的異端
魏瑪之行
烏鎮的孩子
《文學回憶錄》后記
《木心談木心》后記
漫談木心
文壇之外
張岪與木心 節選
《張岪與木心》: 守護與送別 木心先生的*后時光(上篇) 桐鄉**人民醫院,全樓簇新。十二樓住院部VIP病區十一號房間,是木心的病室。躺在兩邊有欄桿的床上,先生的左腕插著輸液管,間歇醒來,床頭被搖起,他側靠著,和我喃喃說話。他的嗓音原是低沉沙啞,這兩年已乏力笑談,此刻是因我的到來么,他的話反而多了,說一句,停一停,忽然認真看定我: 那你是誰? 這一問,比昨天初到時先生的當面不認,尤使我心驚。昨天,十一月十六日黃昏,我與內人從杭州機場趕到桐鄉醫院,直趨先生床前。沒想到他抬臉說出的**句話是: “海盜呢!他們走了嗎?” 我本能發笑,同時心神紛亂:先生譫妄了!來路上關于應對先生病重的倉促想象,當下失效——現在他也成了我不認識的人! 按蜃吡!全部打走了!”我俯向他,高聲應答,如騙小孩,同時迅速鎮定自己,預備接手這驟然陌生的經驗。他靠靠好,神情將信將疑:“哦,原來這樣……” 今天,上午,先生又開始與我絮絮說話,是昔年對談時的熟悉目光,忽然,“你是誰?”我永難忘記那一瞬。 “我是丹青。 蔽覜_他吼叫,另一念同時到位:完了,先生要死了……他微微一愣,神色轉而舒緩。片刻,如他交代自以為要緊的意思時,轉用普通話,平靜而清楚地說: 那好……你轉告他們,不要抓我……把一個人單獨 囚禁,剝奪他的自由,非常痛苦的…… 現在我要試著寫出這份記憶:今年,十一月中至十二月下旬,我幾度守在木心病榻前,之后,是他的葬禮。這是我**次目擊垂老的人,病危,衰竭,死。我不想限制篇幅,不愿遺漏種種細節。這是木心以自己的性命的完結,給我上*后一課! r間推前:今年十月下旬,先生自返鄉六年后**次住院,本意是醫治白內障。陪同入院的北京李春陽夫婦,近年與木心交誼甚篤,其時正去烏鎮看望先生。手術前必須體檢,一查,脈搏僅二十余,病名是“房室傳導阻滯二度1型”,血壓、肺功能也極度反常。院方即下病危通知,迅即轉往心臟專科。經救治,各項數據迅速回升,復檢趨近正常。先生吵著回家,舂陽于是護送他歸去烏鎮晚晴小筑:那是鎮方十年前為木心在故園舊址新建的家。 春陽每日與我通話,報告病情,*后說,先生回家后已能起坐飲食,談笑如故。為之操勞十余天,舂陽夫婦回了北京:那是十一月初的事情! ∩栽,九月間,紐約華人建筑師林兵與先生商議“木心美術館”事宜,我在側;更早,七月中,鎮方領導陳向宏先生面告美術館方案年內啟動,我也在側,當天并與向宏陪了先生探看場地! ∶黠@而急驟的衰弱,始于二〇一〇年秋,先生雖無怵目的病象,但已極度蒼老,形銷骨立。他瘦伶伶盤踞著他的座椅,默然不動,不再如過去那樣悉心打理自己;勉力啟唇,出聲輕啞,唯目光靈動潮潤,如孩子般來回仰看我們。稍有起坐走動,是必須兩位侍護的青年,小代、小楊,左右攙扶了。 前年,大前年,先生尚能自己行走,夜飯后必是轉回客廳,作狀長談,各人沏一杯綠茶。臨窗的英式寫字臺,靠墻的古董立柜,居中的皮沙發,詩經體《烏鎮》的手書條幅,都是從紐約寓所運回。如今是在烏鎮的故園,我們對坐著,先生一支煙,我一支煙,邊旁倆小伙子,江南的粉墻、木梁,暗沉沉,日子還會很長! 匾沟臅痴勗缫巡粡汀蔚绞欢c,先生抱歉似的說,那么,休息了吧。還鄉后,他通常是八九點鐘便即歇了!
張岪與木心 作者簡介
陳丹青,1953年生于上海,1970年至1978年輾轉贛南與蘇北農村插隊落戶,其間自習繪畫。1978年入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深造,1980年畢業留校,1982年定居紐約,自由職業畫家。2000年回國,現居北京。早年作《西藏組畫》,近十年作并置系列及書籍靜物系列。業余寫作,出版文集有:《紐約瑣記》《多余的素材》《退步集》《退步集續編》《荒廢集》《外國音樂在外國》《笑談大先生》《歸國十年》《草草集》《談話的泥沼》《無知的游歷》《陌生的經驗》及新書《張岪與木心》。
- >
莉莉和章魚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姑媽的寶刀
- >
經典常談
- >
回憶愛瑪儂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推拿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