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浮生六記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9149840
- 條形碼:9787229149840 ; 978-7-229-14984-0
- 裝幀:80g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浮生六記 本書特色
在這部并不宏大的文學經典中悄然安放著中國人內心,不曾被寒風吹涼過的那塊溫玉 編輯推薦:1、《浮生六記》是中國古典文學頗具代表性的作品,作者沈復一生淡泊名利,追求清新雅趣的人生,他以細膩的語言、妙趣的情思,講述了自己與妻子蕓的伉儷情深,以及在后來經歷喪妻等一系列人生變故后,轉而以哀婉坦率的筆觸道出人生無常。其藝術價值別具一格,于細微處讀出人生至情至性、飄零虛無,被譽為晚清“小紅樓夢”。 2.2020今注全譯插圖本。本書譯者為著名詩人劉太亨,譯文通俗流暢且保留了古典文學行文美感。正如他所說,注譯《浮生六記》的過程,也是細心體味的過程。和其他譯本比較,該譯本的特點在于力求原貌呈現“原作的語感和韻味”。 3.錦瑟書系,精裝典藏。古典雅趣的裝幀設計,讓作者的原文意蘊得到藝術化呈現。 一個謙卑渺小的生命能快樂地過一輩子,才是宇宙間之至美。 ——林語堂捧讀本書,漢人內心曾經擁有的那塊溫玉以及那由內而外的陣陣清風,幾近有拂面而來。 ——倪泰一
浮生六記 內容簡介
本書既是沈復作為一介書生對人生的快意告慰,也是他作為一位深情夫君寫給愛妻的綿長悼文,有閨房記樂,有閑情記趣,有浪游記快,也有坎坷記愁,即使顛沛流離,布衣蔬食,宿疾纏身,沈復夫婦也總能在花月詩酒間發現賞心樂事。林語堂在談到此書時說:“一個謙卑渺小的生命能快樂地過一輩子,才是宇宙間之至美。”
浮生六記 目錄
譯注者語 / 1
| 譯文 |
卷一 閨房記樂 ……………… 5
卷二 閑情記趣 ……………… 33
卷三 坎坷記愁 ……………… 49
卷四 浪游記快 ……………… 79
| 原文 |
光緒三年初版 楊引傳序 / 127
卷一 閨房記樂 ………………… 129
卷二 閑情記趣 ………………… 161
卷三 坎坷記愁 ………………… 177
卷四 浪游記快 ………………… 206
卷五 海國記(冊封琉球國記略)
…………………………… 249
中山記歷 ………………………… 271
養生記逍(佚) ………………… 306
王韜跋 / 324
附:沈復年譜 / 326
浮生六記 節選
我生于乾隆二十八年冬十一月二十二日,正值太平盛 世,又在衣冠之家,住蘇州滄浪亭畔。上天對我的厚待,可以 說已是無以復加。東坡詩云:“事如春夢了無痕。”我一生的 經歷,如果不以文字記錄下來,未免辜負上蒼對我的厚愛。想 到《詩經》三百篇,《關雎》居首,所以我在這里也把夫婦情 事列為首卷,其他的事再依次述及。慚愧的是我年少失學,識 字不多,好在我只想記下當時的實情實事而已,如若必定得考 訂文法,那真是面對落滿塵垢的鏡子,責怪它不夠明亮了。 我年幼時與金沙的于氏定親,但她八歲時就夭折了。后 來娶了陳氏。陳氏名蕓,字淑珍,是我舅父心余先生的女兒。 她天生聰明穎異,學說話時,向她口授《琵琶行》,僅一遍她 就能完整誦讀。可惜四歲時,她失去了父親,家中只剩母親金 氏和弟弟克昌,家道從此中落,后來竟至一貧如洗。蕓年紀稍 長,即嫻于紡織刺繡,一家三口全賴她的雙手供給。克昌從 師,給先生的酬資也因此不曾有過短缺。一日,蕓在存書的 竹箱里看到《琵琶行》,便與記憶中的讀音對照辨認,才有了 識字的開始。她在刺繡的閑暇,又逐漸悟得了詩詞的節奏和韻 調,寫了“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這樣的詩句。 我十三歲時,隨母親回她娘家探親,因與蕓兩小無嫌, 所以得見了她的詩句。雖然嘆贊她才思雋秀,私底里卻也擔心 她福澤不深,但對她的傾心實在也難以釋懷,便告訴母親說: “若為兒子擇妻,非淑珍姐姐不娶。”母親也愛她的溫柔和 順,便立即褪下金約指作為訂禮,締結了我倆的姻緣。這是乾 隆四十年七月十六日的事。 那年冬天,蕓的堂姐出閣,我又隨母親前往。蕓與我同 歲,卻比我長十個月,兩人自幼以姐弟相呼,所以我仍呼她為 淑姐。當時只見滿室鮮衣,唯獨蕓衣著素凈淡雅,僅穿了一雙 新鞋。我見那新鞋繡制精巧,一問,是她自己做的,才知道她 的蕙質蘭心不止在筆墨呢。她削肩長頸,瘦不露骨,眉彎目 秀,顧盼神飛,唯有兩顆牙齒微微外露,似乎算不上上佳的面 相。但她那纏綿纖弱的神態,也實在令人沉迷。我要了她的詩 稿來看,有的僅只一聯,有的僅只三四言,多數都沒有成篇。 問她原因,她笑著說:“沒有老師指教的習作,只能這樣,所 以很想有可以做老師的知己,幫我把這些詩推敲成篇。”我于 是在她的那些詩冊上戲題“錦囊佳句”。殊不知,蕓夭壽的機 兆,在這里便被我無意間藏伏了下來。 這天夜里,送親到城外,返回時已是三更。我肚子餓, 要吃的,老媽子拿來棗脯,我嫌它甜。蕓暗中牽我的衣袖, 讓我隨她進到閨房。我見她藏有熱粥和小菜,便高興地拿起 筷子。正待要吃,忽然聽到蕓的堂兄玉衡在門外大呼:“淑妹 速來!”蕓緊忙關門說:“我倦了,正要睡呢。”而玉衡已擠身 而入,見我正要吃粥,便斜了眼笑看蕓說:“剛才我要粥喝, 你說吃完了,原來是藏了專待你的夫婿呀!”蕓大窘,急忙避 去,上下人等見了,都嘩然失笑。我也負氣,帶著老仆先回家 去了。 自吃粥的事被嘲笑,我再去,蕓都有意藏了躲避我,我 知道她這是怕再次貽人笑柄。 到乾隆四十五年正月二十二日花燭之夜,她瘦怯的身材 依然如昔。頭巾揭去,兩人相視嫣然,感覺仍舊是那么美好。 合巹酒后,并坐宵夜,我在桌案下暗暗握她的手腕,她纖細手 指的溫潤滑膩,使我的心跳禁不住怦然加速。讓食給她,卻正 逢她的齋期。她吃齋已有很多年了。我暗中推算她吃齋開始 的時間,正是我出水痘的日子。因笑對她說:“如今我光鮮無 恙,姐姐可以從此開戒不?”蕓笑看著我,點了點頭。 二十四日是我姐出嫁的日子,但二十三日是國忌日,不 能行喜樂的事,所以只得提前到二十二日夜為姐姐送嫁宴客。 蕓到廳堂陪宴,我在洞房與伴娘劃拳對酌,輸了很多,以至大 醉而臥,醒來時蕓已在梳理晨妝。 那天,雖然要入夜才開始宴樂,但白天時親朋已絡繹而至。 二十四日子正時分,我作為新舅送嫁,直到凌晨三點才 回,家里已是燈殘人靜。我悄然入室,見陪伴的老媽子正在床 前打盹,蕓卸了妝,還沒有完全躺下。燃著銀燭,垂著粉頸, 不知看什么書讓她入神至此。我因而撫著她的肩膀說:“姐姐 連日辛苦,為什么還這么孜孜不倦呢?”蕓忙回過頭來,起身 說:“剛才正想睡,打開書櫥見到這書,不覺間竟然讀得沒了 倦意。《西廂》這書名,早聽得很熟了,今天才**次讀到, 真不愧是才子之作,只是書中的文字未免過于尖薄了些。”我 笑著說:“正因為是才子,文筆才尖薄。”此時老媽子已經清 醒,便在一旁催促我們早睡。我讓她關好門先去,這才與蕓并 肩坐到一起貼身調笑,仿佛重逢的密友。我伸手探她的胸口, 感覺她的心也怦怦直跳,便俯身向她耳旁說:“姐姐的心,舂 米似的,為什么也這么搗動呢?”蕓回眸朝我微笑,我便覺著 有一縷情絲正搖動我的魂魄,于是擁她入帳,愛意纏綿,渾然 不覺間天也就亮了。 蕓做新婦,開始時甚為緘默,但終日也沒有怒容,與她 說話,她只是微笑而已。她侍奉長輩恭敬有禮,對待仆從和 晚輩也很和氣,行事井井然,沒有絲毫過失。每日朝陽爬上 窗口,她便披衣急忙起床,好像總有人在呼叫催促。我笑她 說:“如今已不再是吃粥時的情形,為什么還急匆匆怕人嘲 笑呢?”蕓說:“當初藏粥待君,傳為笑柄。如今不是怕人嘲 笑,是擔心公婆說新娘子懶惰呢。”我雖戀她睡在身旁的感 覺,卻也贊賞她的德行,于是也隨著她每日早起。自此兩人 耳鬢廝磨,親同形影。我們間的愛戀之情,很多都難以用言語 形容。 然而歡娛的時光總是易逝,轉眼新婚已經足月。那時我 父親稼夫公在會稽做幕賓,專程派人來接,讓我去杭州趙省齋 先生門下念書。先生循循善誘,我今日尚能執筆成文,都得益 于先生當年的教誨。回來完婚時便已說好,事后即到父親處隨 侍學習。但到父親真來信催促時,我心中仍十分悵然,很怕蕓 會對人垂淚。蕓卻強顏勸勉,還代我整理行裝。當晚,只是覺 得她神色與平常略微有些不同而已。臨行,蕓輕聲向我說: “出門在外,無人照護,凡事要多加小心。” 待登舟解纜,雖然正是桃李爭妍的春日,我卻神思恍 惚,仿佛立即成了遠離叢林的孤鳥,感覺天地也因此變了 顏色。
浮生六記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沈復,長洲(屬江蘇蘇州)人,字三白,號梅逸,擅詩畫散文,有《浮生六記》傳世。 譯者簡介: 劉太亨,中國當代詩人,曾參與發起成立“整體主義”詩歌流派,為《漢詩:二十世紀編年史》編委,作品入選《后朦朧詩全集》《明月降臨——第三代人詩選》等多部合集。出版詩集《劉太亨詩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回憶愛瑪儂
- >
推拿
- >
經典常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姑媽的寶刀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