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時間與他者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5494597
- 條形碼:9787535494597 ; 978-7-5354-9459-7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時間與他者 本書特色
去散步就是要去呼吸清新的空氣,不是為了健康,而是為了空氣。 情欲之樂的哀婉在于存在著“二” 構成愛撫之尋找的本質的是,愛撫并不知道它在尋找什么。 愛不是一種可能性,它不源于我們的主動性,它也沒有理由,它侵入我們并刺傷我們,但是我卻在其中存活。 我不擁有我的孩子,我某種程度上就是我的孩子。
時間與他者 內容簡介
本書由列維納斯的四次講座演化而來,是作者早期和中期兩本重要代表作《從存在到存在者》和《總體與無限》之間的過渡。在本書中,列維納斯進一步闡述了時間在與他者的關系中的生成,時間性即社會關系本身這一在《從存在到存在者》中就已顯現的思想。列維納斯的思想艱深、語言晦澀,但本書的結構卻很具系統性,邏輯層次的推進也非常清楚,相比于他的其他著作,本書確是入門的上佳之選。
時間與他者 目錄
目錄
總序 | 重拾拜德雅之學
譯者導讀
前言
時間與他者
I.
目標和綱要
實存的孤獨
沒有實存者的實存
實顯
孤獨和實顯
孤獨和物質性
II.
日常生活和拯救
通過世界的拯救;食物
光和理性的超越
III.
勞作
受難和死亡
死亡和將來
事件和他者
他者和他人
時間和他人
IV.
與他人的權能和關系
愛欲
生育
時間與他者 節選
通過世界的拯救;食物
在日常實存中,在世界中,主體的物質性結構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被逾越——自我和自身之間,顯現出一種間隔。同一的主體不會立即回歸自身。
自海德格爾以來,我們習慣于把世界思考為一個用具的集合。在世界中生存(exister)就是行動,但是這樣的行動,就行為的終極意義而言,就是為了目標而擁有我們的生存本身。用具指引另一個用具,*終指引向我們對生存的操心。在按下浴室開關的時候,我們打開了整個存在論問題。完完整整的[存在論問題]。被海德格爾遺漏的問題似乎是——如果在這些方面有些東西真的還可能被海德格爾所遺漏的話——世界在是一個用具的體系之前,首先是一個食物的集合。在世界之中的人類生命并不會外在于喂飽它的諸客體。或許說我們活著就是為了飲食是不對的,但也不能說我們飲食只是為了活著。飲食的*終終極性就包含于食料之中。當人們聞一朵花的香味時,是香味界定了行動的終極性。去散步就是要去呼吸清新的空氣,不是為了健康,而是為了空氣。正是這些食物定義了我們在世界之中的生存。這是一種綻出的生存——外在于自身——但是又為客體所限。
我們可以用享受來刻畫與一個客體的關聯。所有享受都是一種存在的方式,也是一種感覺(sensation),也就是,光和認識。它是一種對客體的吸收,但也是一種與它的距離。知識和光照(luminosité)本然地屬于享受。在享受中,主體,在供給自身的食物面前,位于空間之中,并與其生存所必需的諸客體持有距離。雖然在實顯的純粹和簡單的同一性中,主體在世界之中陷于自身,但與這種回歸自身不同的是,還有一種“與存在所必需的萬物之關系”。主體從自身中分離。光是這種可能性的條件。在這個意義上,我們的日常生活已經是一種從原初的物質性中解脫的方式,主體通過這一物質性才得以完成(s’accomplit)。它已經包含一種對自身的遺忘。“人間食糧”的道德是首要的道德。首要的忘我(abnégation)。它不是終點,但人們卻必需經過它。 生 育
父性是一種與陌生人的關系,這個陌生人全然地作為他人,卻又是我;是自我和自我-本身(moi-même)的關系,這個自我-本身卻又是我的陌生人。兒子,事實上,既不簡單地是我的作品,像一首詩或一件工藝品,也不是我的財產。這些權能或擁有的范疇都不能指示一種與孩子的關系。而因果和財產的概念也都不能夠使人們把捉生育的事實。我不擁有我的孩子,我某種程度上就是我的孩子。只是“我是”在這里的意義不同于在埃利亞學派或柏拉圖學派那里的意義。在這一實存的動詞中有一種多樣性和超越,這種超越哪怕在*大膽的存在主義分析中都是缺乏的。另一方面,兒子也不是任何發生在我身上的事件,例如,我的悲傷、我的考驗或我的受難。兒子是一個自我,是一個人。*后,兒子的他異性不是一個另我的他異性。父性不是一種同情,通過它,我可以把自己放到兒子的位置。通過我的存在,而不是通過同情,我是我的兒子。就此,隨著實顯所開始的自我對自己的回歸,就不是不可避免的(sans rémission),這得益于由愛欲所開啟的將來視角。這種避免(rémission)的獲得不是通過實顯那不可能實現的解除,而是通過兒子來實現的。因此,自由的產生和時間的發生就不是根據因果的范疇,而是根據父親的范疇。
柏格森的生命沖動概念,將藝術創造和生成(génération)混合為同一種運動——我們把它稱作“生育”——它并不考慮死亡,它首要地是朝向一種非個人化的泛神論,在這個意義上,它并沒有充分注意到主體性的蜷縮(crispation)和孤立,但這卻是我們的辯證法不可或缺的時刻。父性不只是一種父親在兒子中的更新,也不只是一種父親與兒子的融合,它更是父親相對于兒子的外部性,一種多元論的實存。自我的生育必須在它恰當的存在論價值上被理解,這至今還沒有被做到。它作為生理學和心理學范疇的事實是無法中立化/抵消它意義中的悖謬的。
時間與他者 作者簡介
伊曼努爾·列維納斯(Emmanuel Levinas,1906—1995),立陶宛裔法國哲學家,因其“倫理學作為第一哲學”的構想,以及對現象學和猶太思想的推進而享譽世界。深刻影響了布朗肖、德里達、利科、利奧塔、馬里翁、巴特勒等當代思想家。 譯者簡介
王嘉軍,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副編審,華東師范大學與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維真學院交流博士,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理事。已出版《存在、異在與他者:列維納斯與法國當代文論》(專著)、《叔本華和崇高理論》(專著)、《導讀列維納斯》(譯著),并在《文學評論》《文藝研究》《哲學動態》《道風:基督教文化評論》等刊物發表論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及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青年課題。獲上海市第十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學科學術)二等獎(2018)。
- >
我與地壇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唐代進士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