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永不停歇的時鐘:機器.生命動能與現代科學的形成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8699806
- 條形碼:9787508699806 ; 978-7-5086-9980-6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永不停歇的時鐘:機器.生命動能與現代科學的形成 本書特色
1. 生命是什么?機器會有生命嗎?機器與人類、身體與靈魂之間的本質界限在哪兒? 這些問題是每個時代的科學家們所孜孜以求的。本書從笛卡兒和機械裝置開啟,圍繞生命的本源問題,展示了兩種相反的機械思維模式,生動闡述了能動性和機械論在現代科學發展史上的影響和作用。從17世紀會排便的鴨子、會說話的頭、會飛的機械天使,到新世紀MIT對人工智能的研究,500年以來的哲學家、科學家和工程師包括萊布尼茨、達爾文、薛定諤等,都試圖從機器和生物機體之間,尋找“理解生命的線索”。矛盾與爭論,嘗試與成敗,理論與造物,構成一幅極富思辨色彩的現代科學探索圖景。 2.跨學科宏大視角,雄辯而精彩。從被動機械論到主動機械論,從經典力學到量子力學,從哲學、神學到生命科學、進化生物學、認知科學和人工智能,本書主題所探討涉及的領域廣博而復雜,展露了各個學科領域如何一步步塑造起新的知識圖景。作者杰西卡·里思金是斯坦福大學近代歐洲和科學史教授、獲獎作家,擁有哲學、歷史學和科學研究背景,她利用一手資料、學界往來通信和文獻檔案,順著本源問題的脈絡,來展示這場“長達500年的爭論”,為這本書增添了科學與思辨的色彩。 3.美國《高等教育紀事報》將本書評為“近20年來*有影響力的書之一” (哈佛大學科技史教授史蒂文·夏平推薦)。亞馬遜2016年二季度銷售榜首,入選《圖書館雜志》2016年暢銷書名單,《自然》《生命科學的歷史與哲學》《泰晤士高等教育》等權威期刊贊譽。所涉主題引發多學科領域學者熱議討論,使得這本書具有長久的關注度以和高超的閱讀價值。 4.多幅高清彩色插圖,再現人造機器人的時代風貌;閱讀感超爽,充盈著知識探索的熱情和故事進展的張力。對于專業研究者,它足夠深刻和具有洞見;對于普通讀者,它也足夠精彩和通俗易懂。
永不停歇的時鐘:機器.生命動能與現代科學的形成 內容簡介
機器,讓人重新思考自身。靈魂是什么?動物是機器嗎?笛卡兒、康德、萊布尼茨等科學家、哲學家曾經苦苦思索“靈魂”產生自何處,它是否來自大腦中某個器官?神學背景的科學家,則希望找到那位世界機器的“神圣設計者”。幾百年前那些機器人的精美程度,或許會讓當代人也驚愕無比。早在工業革命以前,機械狂人們已經制造出了會說話的機器人、會吹笛的機器人、會排泄的機器鴨子,他們甚至在教堂建造了會飛的機械天使,讓天堂景象栩栩如生;在觀戰人類對戰阿爾法圍棋(AlphaGo)的時候,人們或許不會想到,其實早在19世紀,人類就曾被下棋機器人打敗。通過分析機械與人的關系,這本書對能動性和機械論在近現代科學發展中的影響和作用做了全面的梳理,涉及自然科學、哲學、生命科學和人工智能等諸多方面,在追溯科學思想發展的過程中探討了自然界的秩序和行為到底源自外部還是內部這一zhong極問題。
永不停歇的時鐘:機器.生命動能與現代科學的形成 目錄
究竟是赫胥黎的玩笑,還是自然與科學界的能動作用
**章 / 001
花園里的機器
第二章 / 043
機器之間的笛卡兒
第三章 / 083
被動的望遠鏡還是永不停歇的時鐘
第四章 / 125
*早的機器人
第五章 / 175
機器先生冒險記
第六章 / 223
自組織機器的困境
第七章 / 255
機器間的達爾文
第八章 / 301
機械卵和智能卵
第九章 / 357
由外而內
第十章 / 403
歷史的重要性
致謝 / 450
注釋 / 455
參考文獻 / 550
永不停歇的時鐘:機器.生命動能與現代科學的形成 作者簡介
杰西卡·里斯金(Jessica Riskin),博士畢業于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現為斯坦福大學歷史學教授。研究方向為啟蒙時期的科學、政治和文化,以及科學發展史。著有《感性時代的科學》一書。
- >
二體千字文
- >
我與地壇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莉莉和章魚
- >
回憶愛瑪儂
- >
唐代進士錄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