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歷史的細節:卷三:弓箭、強弩與戰爭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5561463
- 條形碼:9787545561463 ; 978-7-5455-6146-3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歷史的細節:卷三:弓箭、強弩與戰爭 本書特色
◎視角獨特——通過人類文明史上許多不起眼的小物件的發明、改進與影響,從世界科技發展的視角,折射人類社會在曲折中前進的歷程。
◎史料詳實——旁征博引,經史子集、諸子百家、遠古法典、近代哲學……古今中外兼容并蓄。
◎圖文并茂——數百幅繪畫、照片、雕塑精美插圖,另有數十幅大幅彩插。涵蓋古今中外,給讀者良好的閱讀體驗。
◎名家盛贊——獲得過多項推薦好書、優秀圖書獎,許倬云、郭建龍、余世存、梅毅等當代名家贊賞推薦!
歷史的細節:卷三:弓箭、強弩與戰爭 內容簡介
輪子、馬鐙、弓箭、火藥和帆船,在歷史的時間線上,每一個器物都有它值得訴說的故事,它們引發國家變革,讓不同的文明之間發生碰撞,因此形成了人類的文明史,而歷史的神秘和趣味也在于此。本書是“歷史的細節”系列的第三卷,講述從人類發明弓箭開始,從弓到弩,從東方到西方的弓弩發展史和人類文明史。弓箭使人類走出蒙昧時代,精英們的射禮開創了中國的尚武文化;秦弩打造了一個延綿2000多年的專職帝國;宋弩改寫了中國和世界的歷史,成為東方游牧者和西方騎士的噩夢。從弓到弩,是戰爭的歷史,也是權力的歷史。從此,草根顛覆精英,平等消解奴役,人類歷史從精英時代轉向了大眾時代。
歷史的細節:卷三:弓箭、強弩與戰爭 目錄
引子
**章??*早的機器
弓源于彈
致命武器
第二章??中國之弓
戰爭利器
后羿射日
司弓矢
年弓月箭
以射為禮
尚武與軍禮
終極武器
從弓到弩
機與械
弓與箭
草船借箭
第三章??可怕的秦弩
戰國強弩
禍起長平
長平殺戮
可怕的秦弩
**個皇帝
兵馬俑的秘密
第四章??大漢強弩
鳴鏑弒父
以弩為尚
英雄的末路
煮弩為糧
*后的匈奴
第五章??大唐武功
雀屏中選
渭水之恥
三箭定天山
強弩之末
西域斷箭
怛羅斯之俘
第六章??趙宋有弩
金殿試弓
弓箭社
床子弩與神臂弓
澶淵之箭
靖康之變
得河北者得天下
第七章??強弩之末
只識彎弓射大雕
十八般兵器
王朝競爭
弓矢取天下
第八章??弓箭的技術
遠古的大炮
戰狼傳說
發石車
襄陽炮
阿喀琉斯之踵
箭雨下的羅馬
千年拜占庭
投石索與歐洲弓
騎士殺手
平民的十字弓
第九章??*后的長弓
威爾士長弓
冷兵器之王
射人先射馬
百年戰爭
玫瑰戰爭
大眾的時代
尾聲
歷史的細節:卷三:弓箭、強弩與戰爭 節選
今天的人們都喜歡稱頌秦皇漢武,尤其是漢武帝時代的衛青、霍去病,幾乎是家喻戶曉的英雄,仿佛“強漢”對匈奴都是戰無不勝的。然而實際上,匈奴在相當一段時期里完全居于上風,長途奔襲深入漠北的漢軍屢屢全軍覆沒,主將被俘后只能選擇投降。 太初二年(前103 年),曾經大破樓蘭的趙破奴兵敗投降;天漢元年(前100 年),蘇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天漢二年(前99 年),李陵兵敗投降匈奴;征和三年(前90 年),李廣利兵敗投降匈奴。 在當時,漢匈雙方都有不少對方的降將,匈奴降漢的貴族也不下20 位。戰爭不僅是權力爭奪,也意味著人才爭奪。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為了說服蘇武投降,匈奴單于軟硬兼施,窮盡各種手段,甚至讓李陵去勸說,但終未能改變蘇武“不辱使命”的決心。 從軍事上,李陵和蘇武都是失敗者,但他們也都是英雄。 中國歷史從來不乏失敗的英雄。 當今天的人們重溫李陵這段古老的歷史,仍會感到熱血沸騰。這場驚天地泣鬼神的血戰,絲毫不遜色于斯巴達三百勇士血戰溫泉關。 這樣的失敗根本不是恥辱,而是悲壯,一個失敗的英雄依然是英雄。 司馬遷稱李陵有“國士之風”—— 李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踐戎馬之地,足歷王庭,垂餌虎口,橫挑強胡,卬億萬之師,與單于連戰十余日,所殺過當。虜救死扶傷不給,旃裘之君長咸震怖,乃悉征左右賢王,舉引弓之民,一國共攻而圍之。轉斗千里,矢盡道窮,救兵不至,士卒死傷如積。然李陵一呼勞軍,士無不起,躬流涕,沫血飲泣,張空弮(音quān,弓弩),冒白刃,北首爭死敵。……雖古名將不過也。(《漢書??司馬遷傳》) 李陵以五千名裝備了強弓硬弩的“荊楚勇士”,深入匈奴腹地,與超過自己十多倍的匈奴騎兵相持十天,轉戰千里,殺敵近萬,直至*后箭盡被俘,從中可見,李陵的“強弩”對缺少重甲的匈奴“控弦之士”,具有多么恐怖的殺傷力。 這次戰斗雖然失敗了,但在兵器發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李陵與李牧相距150 年,鐵器時代的到來,使漢弩的威力更加強大。 因為孤立無援,敵眾我寡,李陵雖敗猶榮。 比李陵再晚150 年,東漢耿恭與疏勒城(今新疆奇臺縣城南石城子遺址)的26 名守兵,依靠漢弩,再次創造了戰爭史的奇跡。 耿恭率300 人駐守車師后國的金蒲城(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烏拉泊古城遺址),這里位于天山通往北匈奴的咽喉地帶。 匈奴以兩萬人把金蒲城圍得水泄不通。耿恭臨危不懼,他站在城頭對匈奴大軍喊道:“漢家箭神,其中瘡者必有異。”意思是說,我們大漢的箭是很神奇的,萬一射中你,會讓你生不如死。 這種心理戰術大概沒有起什么作用,匈奴開始攻城。耿恭一聲令下,城墻上箭如飛蝗射下來,中箭的匈奴人慘叫不已。 原來,耿恭他們在箭頭上涂了毒藥,只要射中出血,就會毒性發作,不僅帶來劇痛,還會讓傷口迅速潰爛,血水像沸水一般冒著泡沫向外噴,非常恐怖。 這種毒箭或許算得上是古代化學武器了。 到了晚上,中箭者垂死掙扎,匈奴軍營一片哀號聲。恰好這時風雨大作,耿恭趁著暴風雨襲擊了匈奴大營。匈奴傷亡慘重,個個如驚弓之鳥。眼看取勝無望,匈奴只好撤兵離去。1 敵兵雖退,但耿恭預計到他們必會去而復返,一場真正的大戰不可避免。為了穩妥起見,他將守軍轉移到疏勒城。這里依山傍水,地勢險要,易守難攻。 果然,匈奴大隊人馬卷土重來,并抱著不消滅漢軍絕不撤兵的決心?墒沁B續幾個月圍攻,匈奴人始終沒有攻入疏勒城。守城的漢軍早已彈盡糧絕,死亡大半。實在沒有辦法,他們只好將盔甲和弓弩煮了,這些盔甲和弓弩大多都是用牛皮牛筋做成的。即使這樣,耿恭也沒有想過要投降,哪怕匈奴許以高官美女,亦不動心。其間,耿恭甚至殺了一名前來勸降的匈奴使者。 第二年,救援的漢軍終于來到疏勒城,耿恭他們只剩下*后26人!皩④姲賾鹚,壯士十年歸。”耿恭回到長安后,中郎將鄭眾為其請功上書,稱贊說: 耿恭以單兵固守孤城,當匈奴之沖,對數萬之眾,連月逾年,心力困盡。鑿山為井,煮弩為糧,出于萬死無一生之望。前后殺傷丑虜數千百計,卒全忠勇,不為大漢恥。恭之節義,古今未有。宜蒙顯爵,以厲將帥。(《后漢書??耿恭傳》) 一句“不為大漢恥”所體現出的家國情懷,對“不忘國恥”的現代中國人來說,沒有絲毫違和感。 呂思勉先生著《白話本國史》,在談到漢代兵制時有一段著名的史論。他說,秦朝和西漢時期,“去古未遠,人民尚武的性質還在,無論什么人,發出去都是強兵”,將帥里頭也極多慷慨效命的人。比如東漢的班超,又如西漢的李陵,以步卒絕漠,這是歷史上只有這一次的事情。有這種民氣和民力,倘使真能利用,中國的國力實在可以擴張到無限。偏遇著秦始皇、漢武帝兩個人,把民力財力大半消耗在奢侈淫欲的一方面。 秦始皇的用兵,已經很不經濟;漢武帝更其專信幾個椒房之親,家無法度,以致總算起來,總是敗北的時候多,勝利的時候少。細看《漢書??匈奴列傳》可見,伐大宛這一役,尤其是用兵不經濟的確證。漢朝用兵,所以結局總獲勝利,是由于這時候中國和外國的國力,相差太遠,并不是用兵的得法。這種用兵,結局雖獲勝利,畢竟是以*大的勞費,得*小的效果的。就使勝利,也所得不償所用兵的所失。這種用兵,實在一無可取。 中國大有可為的時代,就給這兩個人弄糟了。然而后世,反而很多崇拜他、原諒他的人,可謂僥幸極了。 在某種意義上,秦弩和漢弩就是中國國力的典型象征。依靠可怕的漢弩,步兵可以對強勢的騎兵展開反擊,*艱難的時刻,甚至可以煮弩為糧。戰爭是意志的較量,漢弩在這個細節上足以改變歷史上農耕民族意志弱于游牧民族的成見。 更復雜、更強大的漢弩,完全彌補了農耕民族面對游牧民族的身體劣勢。從此以后,中國歷代中原王朝都致力于發展技術和提高生產力水平,以裝備了先進戰爭機器的大量普通人,來對抗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精悍騎兵。
歷史的細節:卷三:弓箭、強弩與戰爭 作者簡介
杜君立,關中人,通識歷史寫作者。主要作品包括:《歷史的細節》(五卷本)、《現代的歷程》、《新食貨志》、《歷史的慰藉》等。其中《現代的歷程》曾獲得2018年華文好書評委會特別獎,“第十二屆文津圖書獎”推薦圖書。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煙與鏡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姑媽的寶刀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