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經濟哲學視域中的馬克思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1737373
- 條形碼:9787511737373 ; 978-7-5117-3737-3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經濟哲學視域中的馬克思 內容簡介
本書包含四個論題: 論題一是財產權和財富問題, 在西方政治哲學史和政治經濟學史的語境中討論馬克思財產權變革的哲學意義及其與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內在關聯 ; 論題二是立足于貨幣這一政治經濟學的核心概念, 探討貨幣所呈現出的哲學意蘊 ; 論題三是探討資本的哲學意蘊, 提出要在充分利用資本文明面的基礎上, 限制資本、引導資本、馴服資本, 在利用資本與限制資本之間保持合理的張力 ; 論題四是探討馬克思的技術哲學思想, 闡述馬克思對技術帶來的勞動和人的異化思想。
經濟哲學視域中的馬克思 目錄
前 言 5
**論題 財產權和財富問題 11
**章 黑格爾法哲學中的財富思想 12
一、自由意志與財富 12
二、勞動與財富 15
三、家庭、市民社會、國家與財富 17
第二章 財產權:自由意志的*初定在 23
一、自由意志論是財產權理論的哲學基礎 23
三、物的占有、使用、轉讓與財產權的實現 28
四、黑格爾對近代財產權理論的批判 30
第三章 近代政治哲學語境中的財產權與自由 33
一、洛克:財產權是*重要的自由權利 33
二、 黑格爾:對作為自由意志定在的財產權的辯護與批判 37
三、馬克思:私有財產的揚棄與人類的自由解放 39
四、財產權與馬克思的正義觀 41
第四章 馬克思的財富思想及其現實意義 45
一、勞動、勞動主體與財富 45
三、人的全面發展與財富 50
四、三大社會形態與財富 51
第二論題 貨幣、自由與平等 55
第五章 貨幣與自由 56
一、貨幣與現代自由的興起 56
二、貨幣與現代自由的表現 60
三、貨幣與現代自由的消解 63
四、作為資本的貨幣與現代自由的深層悖論 67
第六章 貨幣與平等 72
一、貨幣與現代平等的興起 72
二、貨幣與現代平等的表現 76
三、貨幣與現代平等的消解 79
四、作為資本的貨幣與現代平等的深層悖論 82
第七章 貨幣與現代個體風格的塑造 86
一、貨幣與現代個體的自由平等風格 87
二、貨幣與現代個體的物化風格 90
三、貨幣與現代個體的量化風格 93
四、貨幣與現代個體的虛無化風格 96
第八章 貨幣異化與貨幣文明 99
一、貨幣:私有財產交換的中介 99
二、貨幣異化:貨幣異化為真正的上帝 102
三、貨幣文明:貨幣成為社會聯系的紐帶 105
第三論題 資本、個人與社會 109
第九章 從本源共同體到現代市民社會 110
一、本源共同體的三種形態 110
二、本源共同體的瓦解與市民社會的興起 117
三、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希臘元素 118
第十章 貨幣、資本與三大社會形態 122
一、貨幣與本源共同體的瓦解 122
二、貨幣與現代市民社會的興起 126
三、貨幣的取消與未來共同體的展望 129
第十一章 資本邏輯批判與科學社會主義 133
一、資本邏輯的透徹分析:科學社會主義科學性的理論基礎 134
二、超越資本邏輯:實現科學社會主義理想的必然要求 137
三、利用與限制: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待資本的態度 141
四、資本邏輯與生態危機 145
五、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 148
第十二章 市民社會批判與人的解放 154
一、市民社會與國家的分裂:馬克思市民社會批判的時代背景 154
二、市民社會中人的雙重生活:天國的生活與塵世的生活 157
三、猶太精神:市民社會的本質精神 158
四、人的解放:市民社會批判的目標指向 161
第四論題 機器、節約與人的存在 165
第十三章 機器的文明面及其悖論 166
一、機器與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建構 167
二、機器與人的存在方式的深層異化 170
三、《宣言》與《資本論》機器觀的進一步拓展 174
第十四章 《資本論》的機器觀及其人學向度 178
一、作為資本的機器與資本的高級形態 179
二、作為資本的機器與人的存在方式的深層異化 183
三、作為資本的機器與人的自由個性的實現 187
第十五章 一切節約都是勞動時間的節約 192
一、勞動時間與勞動時間的節約 192
二、勞動時間的節約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194
三、勞動時間的節約與社會形態的演進 196
四、馬克思節約理論的當代境遇 199
第十六章 因果性概念:從休謨、康德到馬克思 202
一、休謨因果性概念及其遺留的兩個問題 202
二、康德因果性概念對休謨兩個問題的回應 205
三、馬克思的實踐觀點對康德兩種因果性概念的解決 208
第十七章 在馬克思的視域中看阿倫特的技術哲學 212
一、技術與勞動 213
二、技術與工作 216
三、行動與人的技術化存在的超越 218
主要參考文獻 223
經濟哲學視域中的馬克思 節選
前 言 中國的改革開放走過了40年的歷程 ,在這個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歷程中,逐漸終結了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一是市場經濟為解放個體,豐富每一個人的個性,提供了現實環境,個體的權利和自由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得到充分彰顯,因而在發展方向上與馬克思的“自由個性”的理想是一致的;二是改變了原來十分落后的經濟狀況,實現了物質財富的巨大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整體提高。在教育、醫療、居住環境、消費能力、社會保障等方面中國正在逐漸縮小與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差距,社會主義各項事業正在蓬勃發展。這些偉大成就的取得以毋庸置疑的事實表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是一項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偉大實踐,它在總體戰略上是非常成功的。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創造性結合為我們解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自身無法克服的諸多弊端提供了可能性,中國正在走出一條有別于西方自由主義市場經濟道路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盡管在這一道路上,社會主義市場體系還需要不斷完善,諸多問題還需要不斷解決,但是任何扭轉或終結這一道路的企圖,只能是開歷史的倒車。當前,我們國家已經深度融入全球經濟體系,并且在許多領域充當領頭羊的角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將繼續發揮自己獨特的優勢,促進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馬克思經濟哲學出場了,經濟哲學成為馬克思哲學研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生長點。在馬克思的思想體系中,哲學與經濟學密不可分,哲學問題只有在經濟現實中才能得到合理的闡釋與解決,經濟問題只有上升到哲學的高度才能發現其本質。哲學與經濟學雙向互動的本性要求我們馬克思主義的學術研究者和傳播者不應該把哲學與經濟學彼此分離,從而避免陷入碎片化和片面化。馬克思一生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致力于實現人的解放,早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時期,馬克思就把實現人的解放的共產主義理想與經濟學研究密切結合起來,由此開啟了哲學研究與經濟學研究密切結合的思想風格,并且貫穿以后40年的理論創作。正如陳岱孫先生所說,“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和他的哲學思想是分不開的。他的政治經濟學建立在他的哲學的原理上面,而他的哲學,在他的政治經濟學中,又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與完成。他對于每一個經濟問題是既當作政治經濟學中某一特殊問題,又當作整個哲學問題來解決的。”[ 陳岱孫:《從古典經濟學派到馬克思——若干主要學說發展論略》,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版,第36頁。]如果沒有長達40年的政治經濟學研究和對歐洲工人階級經濟地位的深刻體驗和理論研究,馬克思將無法科學地撥開社會歷史的迷霧,從而也不可能創立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 正是基于對經濟關系和經濟行為的經濟學研究,馬克思清算了以前的哲學信仰,得出了以下結論:“只要這樣按照事物的真實面目及其產生情況來理解事物,任何深奧的哲學問題……都可以十分簡單地歸結為某種經驗的事實。”[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8頁。]通過對經濟事實和經濟規律的經濟學研究,馬克思在本質層面解剖了資本主義市民社會,發現了資本主義市民社會的內在矛盾。與之相反,古典政治經濟學把資本主義商品經濟作為一個經濟事實去研究,探討財富增殖的客觀規律,根本不關心經濟發展對人的存在的影響,缺乏對經濟問題的哲學批判。馬克思經濟學研究所蘊含的哲學意蘊使他既超越了以往的哲學傳統,也超越了古典政治經濟學傳統。馬克思用哲學的思維方法和理念分析資本主義的經濟規律,發現資本主義經濟關系壓抑人性的事實,又從經濟形態變革的角度出發論證共產主義社會將實現每一個人的自由和平等。《資本論》是馬克思哲學和經濟學有機結合的成功典范,通過這種結合他發現資本主義經濟具有雙重性:一方面,資本主義經濟使單個人陷入到固定的分工中,個人的能力和個性得到片面性發展。另一方面,資本主義經濟推翻了以往一切生產方式、等級關系和特權制度,確立了每一個人形式上獨立的人格和自由平等的身份;資本主義經濟發達的生產效率創造了極大的物質財富和自由時間,為人的解放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前提,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世界性聯系,培育了個人關系和個人能力的全面性和普遍性。 在馬克思的思想大廈中,經濟學和哲學的一系列范疇是相互融通的,也就是說諸多范疇既具有經濟學意蘊,又具有哲學意蘊。比如,財產、財富、勞動、商品、貨幣、資本、機器、工藝、生產方式、生產關系、自由、平等和共同體,等等。本書的旨趣不在于從宏觀上把握經濟哲學的基本特質、存在形式和理論體系等,而是從經濟哲學的微觀視角入手探討經濟范疇的哲學意蘊。本書共包含四個論題:論題一是財產權和財富問題,在西方政治哲學史和政治經濟學史的語境中討論馬克思財產權變革的哲學意義及其與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內在關聯。論題二是立足于貨幣這一政治經濟學的核心概念,探討貨幣所呈現出的哲學意蘊:一是從社會關系、社會交往的角度揭示貨幣的社會本質,揭示貨幣與社會的雙向互動關系,從而理清貨幣與三大社會形態演進的具體關系。二是從自由、平等、人性的角度揭示貨幣的倫理學、人學意蘊。三是從人的解放的哲學高度對貨幣拜物教、貨幣工具主義進行尖銳的批判。論題三是探討資本的哲學意蘊,資本是貨幣的高級形式,促進了個人意識的覺醒和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過渡。資本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要在充分利用資本文明面的基礎上,限制資本、引導資本、馴服資本,在利用資本與限制資本之間保持合理的張力。論題四是探討馬克思的技術哲學思想,機器和機器體系是當時*為發達的生產工具,不僅極大限度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而且增強了資本主義統治的物質力量,造成了人的存在方式的進一步異化。 研究馬克思的經濟哲學發端于兩個機緣:一是學理機緣,另一個是項目機緣。從學理機緣看,自2010年博士入學開始,馬克思的自由觀念一直是我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在對馬克思自由觀念研究的過程中,我已經開始涉及到許多經濟哲學的相關內容,比如財產權與自由、勞動與自由、財富與自由等,已經開始從經濟的角度談論自由問題,開始從經濟關系和生產方式的角度思考自由的基本內涵和重要特質。從項目機緣看,2015年我獲得了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馬克思貨幣哲學及其當代意義研究》,貨幣哲學是馬克思經濟哲學的一個十分重要且并未引起足夠重視的領域,我開始系統地研究馬克思的貨幣哲學,發現貨幣具有深厚的哲學意蘊。一是貨幣促進了現代社會的自由、平等、契約關系的產生。盡管自由、平等僅僅是形式上或程序上的自由、平等還不是實質上的自由、平等,但相對于前現代社會的人身依賴和等級制度,仍然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巨大進步。二是貨幣促進了個人意識的覺醒。在前現代社會,每個人都受制于共同體,個人意識還未覺醒,人的交往范圍僅僅是在血緣、地緣關系基礎上的有限交往。在現代社會,以貨幣為中介的商品經濟取代了自然經濟,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世界性聯系,培育了個人關系和個人能力的全面性和普遍性,促進了個人意識、個人主體性的興起。三是貨幣促進了社會結構的變遷和社會經濟的發展。貨幣作為經濟活動的“潤滑劑”和“牽線人”,曾極大地促進了本源共同體的瓦解和現代社會的興起。在現代社會中,盡管貨幣表現出了典型的兩面性,但是只要交換關系存在,貨幣功能的成熟度仍然是衡量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尺度。四是“作為資本的貨幣”具有強大的生產功能,創造了極大的物質財富和自由時間,為人的解放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前提,但與此同時也造成了深刻的現代性危機。從馬克思貨幣哲學出發,我又在經濟學語境中討論了作為資本的機器與人的存在和社會發展的深層關系,拓展了自己經濟哲學的研究主題和研究范圍,*終形成本書。 在這兩個機緣,尤其是學理機緣的推動下,我開始了立足于《資本論》及其手稿對馬克思經濟哲學的研究。本書是我研究馬克思經濟哲學的論文匯編,但它并不是外在地松散地羅列在一起的,書中的各部分內容凝聚了作者本人近十年持續性的和整體性的思考。本書四個論題既相互關聯,同時又具有一定程度的獨立性,它們從不同角度對馬克思經濟哲學進行反思和探究。
經濟哲學視域中的馬克思 作者簡介
陳飛,1983年生,重慶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哲學博士,重慶市第三批學術技術帶頭人后備人才。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研究,尤其側重于馬克思經濟哲學和政治哲學。著作有《在先驗與經驗之間——康德、黑格爾與馬克思的自由觀念》(2016)。在《馬克思主義研究》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其中CSSCI期刊30余篇。多篇論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等轉載。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等各類項目10余項。
- >
莉莉和章魚
- >
推拿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史學評論
- >
巴金-再思錄
- >
煙與鏡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