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學前教育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9272098
- 條形碼:9787519272098 ; 978-7-5192-7209-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學前教育學 內容簡介
本書對學前教育的概念、性質與特點,以及當前的主要理論觀點作了簡要介紹,并闡述了學前教育與社會發展、兒童發展的關系,以及學前兒童的全面發展要求、目標、基本內容、基本原則等,分析和研究了幼兒園的教育環境,如幼兒園環境對幼兒發展的影響、幼兒園環境創設的原則、幼兒園環境構成的特點與評估等,對幼兒園的教育活動作了細致入微的闡述,如游戲活動、區域活動、小組活動、主題活動、幼兒園與家庭、社區等的合作。此外,還對學前教師的專業化發展作了論述,很后對學前兒童的發展評介作了介紹,這是衡量幼兒的教育活動是否達到預定目標的尺度,有利于幼兒園不斷改善軟環境,提高師資質量,改進教學方法,也有利于幼兒園考慮從硬件上下功夫。
學前教育學 目錄
**節 學前教育的定義與價值
第二節 學前教育的性質與特點
第三節 學前教育的主要理論與實踐
第二章 學前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關系
**節 學前教育對社會發展的積極意義
第二節 社會因素對學前教育的影響
第三節 當今社會學前教育的發展趨勢
第三章 學前教育與兒童發展的關系
**節 兒童發展的影響因素
第二節 兒童發展的相關理論
第三節 學前教育與兒童發展的關系
第四章 學前兒童的全面發展教育
**節 我國教育總目標與幼兒園教育目標
第二節 學前兒童全面發展教育的具體內容
第三節 學前兒童全面發展教育的基本原則
第五章 幼兒園的教育環境
**節 環境對學前兒童發展的影響
第二節 幼兒園教育環境構成及其特點
第三節 幼兒園教育環境的創設原則
第四節 幼兒園環境的創設及評估
第六章 幼兒園的教育活動
**節 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概述
第二節 游戲活動
第三節 區域活動
第四節 小組活動
第五節 主題活動
第六節 幼兒園其他活動
第七章 學前教育的合作與銜接
**節 幼兒園與家庭教育的合作
第二節 幼兒園與社區教育的合作
第三節 幼兒園、家庭、社區的合作
第四節 幼兒園與小學的銜接
第八章 學前教師的專業素養及其發展
**節 學前教師概述
第二節 學前教師的專業素養
第三節 學前教師專業化成長
第九章 學前兒童的發展與評價
**節 學前兒童發展評價的定義與意義
第二節 學前兒童發展評價的內容與要求
第三節 學前兒童發展評價的模式與方法
學前教育學 節選
《學前教育學》: (三)現代的兒童觀 在19世紀向20世紀的過渡中,伴隨著科學的兒童心理學的建立,尊重兒童的呼聲日益高漲,兒童成為全人類共同矚目的焦點之一,由此興起了“兒童中心主義”思潮,“兒童本位”的兒童觀日益深入人心。 瑞典著名教育家愛倫·凱明確提出“20世紀將成為兒童的世紀”。在這一世紀出現了著名的兒童教育家,如杜威和蒙臺梭利,他們都強調要尊重兒童、堅信兒童的發展潛能,主張教育應當在不違背兒童自然本性的前提下進行,強調避免教育壓迫兒童;同時,在這一世紀出現了空前的兒童研究盛況,出現了皮亞杰這樣的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他們以科學方法研究兒童心理,揭示兒童心理的內部機制和發展規律,創立了各具特色的兒童心理發展理論,為科學地認識兒童豐富的心理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20世紀,人們已開始將兒童研究與理解人類精神文化的發生聯系在一起,例如國際兒童組織通過了《兒童權利法案》,從而使尊重、愛護兒童成為全人類通過政治、法律途徑攜手進行的國際行動。21世紀人類進入信息化和多元文化社會,鄰近學科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各種兒童發展觀呈現出多元發展的盛況。下面的介紹以蒙臺梭利和杜威的兒童觀為代表。 1.蒙臺梭利的兒童觀 意大利幼兒教育家蒙臺梭利的兒童觀以對兒童的重視和尊重為基礎。她認為兒童具有內在生命力。兒童在先天的、自發的、能動性的作用下,具有一種很強的、天賦的內在潛力和繼續發展的積極力量。“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務是刺激生命——使兒童自由發展與開展。”她還認為兒童的心理發展有其自身的特點,即具有獨特的“心理胚胎期”“有吸收力的心智”和“敏感期”。蒙臺梭利認為人類有兩個胚胎期,一個是在母體里完成的“生理胚胎期”,另一個是在母體里尚未完成的“心理胚胎期”。“心理胚胎期”又稱為“精神胚胎期”,是人所特有的(“生理胚胎期”則為人和動物所共有),是人出生后形成*初心理萌芽的時期。“有吸收力的心智”是指兒童通過與周圍環境的密切接觸和感情聯系,獲得各種印象,吸收文化傳統,并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的個性和行為模式。“敏感期”是指處于適當環境中的兒童,可以在無意識中悠然自得地掌握某種能力的時期。此外,蒙臺梭利還提出兒童心理發展是通過自由“工作”實現的。她認為兒童*喜歡的活動是“工作”,只有“工作”才能培養兒童多方面的能力,促進兒童人格的形成和智力與意志的發展。 2.杜威的“兒童中心說” 杜威首先認為兒童有活動的本能。他將本能作為兒童發展的原動力,否認了傳統的元人性觀,強調“當兒童的本能活動與社會利益及社會經驗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取得的成就*大”。這樣,兒童個人和社會可以做到有機統一。杜威認為兒童是教育活動的中心,他認為,“現在,我們教育中將引起的改變是重心的轉移。這是一種變革,這是一種革命,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學的中心從地球轉到太陽一樣的那種革命。這里兒童變成了太陽,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則圍繞著他們轉動,兒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圍繞著他們而組織起來”。杜威在肯定兒童主體地位的同時,指出環境條件的特點對兒童主體發展的意義,竭力倡導改造環境,尤其是對教育這一特殊的兒童生活環境進行改造與控制,以使其適應兒童發展的傾向,滿足兒童發展的需求。 (四)學前教育工作者應具備的兒童觀 1.兒童是獨立的個體,享有基本權利 自古以來,兒童被看作成人的隸屬,現在,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兒童是獨立的,是不依附于其他人的,不但如此,人們還應承認兒童具有與成人一樣的許多權利并尋求法律保護。1989年世界聯大通過《兒童權利公約》,規定兒童享有多項權利,約定各國政府履行兒童權利保障的職責,確保兒童生存權、發展權、受尊重權、受保護權和參與權的實現。幼兒園教育工作者必須樹立兒童權利的觀念,在教育實踐中切實保障兒童的各項權利,尊重兒童的獨立性,在此基礎上開展教育教學。學前教育工作者尤其不能損害兒童的權利,需要堅決反對種種虐待兒童的現象。 2.兒童是完整的個體 兒童是作為一個身心不可分離的有機整體而存在的。兒童的身體和心理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共同構成完整的兒童個人。兒童身心的不可分割的特性預示著兒童身、心兩方面的發展也是完整的、缺一不可的。兒童不僅身心兩大方面是連成整體的,身、心的各個方面的發展也是維持整體聯系的。從“木桶原理”中得知,兒童發展的各個方面就像是組成一個木桶的各塊木塊,只有每塊木塊既厚實又長,才能盛足夠的水,若某塊木塊單薄而又短小,那就不能盛足夠的水。 ……
學前教育學 作者簡介
白洋,黑龍江大慶人,畢業于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現任榆林學院教育學院副教授,從事學前教育基本理論研究與教學工作。 劉原兵,浙江大學比較教育學博士研究生,日本國立九州大學人間環境學府聯合培養博士,講師。2017年起任職于嘉興學院學前教育系從事教學科研工作,主講《中外學前教育史》《中外學前教育發展動態》《蒙臺梭利早期教育》等多門課程,在《高等教育研究》《比較教育研究》及國外期刊發表論文10余篇。主持省社科基金重點課題1項、市廳級課題2項,參與國家社科基金、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張繼紅,1986年7月——至今在山東省委幼兒園工作,2016年12月被評為副高級職稱,多次被評為市、區級優秀教師。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我與地壇
- >
山海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姑媽的寶刀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