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行者系列溪畔燈微/社會經濟史研究雜談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3257881
- 條形碼:9787303257881 ; 978-7-303-25788-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行者系列溪畔燈微/社會經濟史研究雜談 本書特色
“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這樣的集子比單本的著作和單篇的論文更為代表作者的思想和治學心得。
行者系列溪畔燈微/社會經濟史研究雜談 內容簡介
只有真正行走在中國的大地上,才會真的體會到真正的中國的樣子。所有的理論都來自于實踐。不論是傅衣凌的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還是費孝通的社會人類學調查,都是要走下去,走到中國的基層社會中,那里才能看到中國社會的脈絡、機理和生發的理論。中國何以為“中國”?中國是富于層次、富有多樣性的,我們希望多一點點理解和了解。 本書是作者在讀書時所思所想的話題,集中在社會經濟史研究、地方文獻的價值、區域的實踐、“齊民社會”與傳統鄉村,回顧了四十年的社會經濟史研究的傳統、路徑及轉向,社會經濟史研究與區域研究的結合。 內容介紹-2: 作者的話很能代表本書,“這本集子所收諸篇,主要是我近年來在種種場合發表的言論被記錄下來的文字,所談大都是我多年讀書時思過想過,但又未能以專論方式寫出來的話題。以演講和接受訪談的口述方式,記下自己多年讀書中的思考,同學界交流,可以說是一個走近遲暮的學人仍努力前行的一種方式。這種以口頭表達出來的見解,雖然不那么嚴謹,但確實是一路在學術之溪畔行走著,由遙遙前方閃爍著的微弱燈火引領,反復回旋于腦中的雜念。”
行者系列溪畔燈微/社會經濟史研究雜談 目錄
代序 :數字化時代對歷史學的挑戰 1
【經濟史譚】
改革開放四十年明清社會經濟史研究的路徑與方向 3
《劍橋中國經濟史 :古代到 19 世紀》之我見 13
白銀與明朝國家的轉型 18
自下而上的制度史研究
以“一條鞭法”和圖甲制為例 27
【行走華南】
“華南研究”三十年 73
家譜的意義 96
宗族研究的人類學取徑
從弗里德曼對林耀華先生家族研究的評說談起 107
珠江口水上人的歷史人類學 130
清水江文書的學術價值 143
【環顧周埏】
超越江南一隅 :“江南核心性”與全球史視野 153
尋找亞洲的廣州視角 170
廣州三重奏 183
【守望園廬】
傳統中國的“齊民社會”
觀察中國國家與社會關系的歷史視角 211
東莞明倫堂及其檔案小議 218
傳統鄉村應守護什么“傳統” 234
建筑與歷史記憶 241
【信口開河】
從國家的歷史到人的歷史 251
社會經濟史研究的轉變 283
民間歷史文獻漫談 301
行者系列溪畔燈微/社會經濟史研究雜談 節選
題 解把這些文字編在一起,用這樣一個書名,也許需要做一點交代。歲月如矢,倏忽已入耆年。日暮之時,總不免常常回首走過的路,以舊時之記憶,激勵前行的意志和信念。我人生中走過*刻骨銘心的路,是在1969 年春天的一個夜晚,大約九十點鐘,我獨自一人,沿著一條20 華里的山路走出深山。當時,我剛過13 歲,小學沒有畢業就因為“文革結束了學業,1968 年“復課鬧革命”時,小伙伴們直接進到中學,我卻被拒于校門外,只好跟著父母到了干校,失學大半年。那天晚上,白天到城里辦理公務的叔叔帶回一個消息,說學校愿意接納我回校上學。聽到這消息,我興奮不已,馬上找了兩根棍子拿在手上壯膽,獨自一人從山里走去縣城。那片深山,在1968 年秋天開辟為五七干校之前,是荒無人煙之地,山中不僅有很多的山豬,還有當時還沒有滅絕的山牛、老虎和其他野獸,春天更是毒蛇復蘇出沒之季。我一路上揮動著手中的棍棒,心中充滿對山林的恐懼,更懷有對求學的憧憬。山路沿著一條山溪延伸,大約一個多小時的路程,沒有任何村落人家,漆黑一團,一路伴我行走的,是潺潺溪水聲;走了一個多小時,才漸漸看到遠處村落的微弱燈火……這條路我當時只走了兩個多小時,但后來半個世紀的人生道路,我一直覺得都是這條路的延伸,自己永遠只是在這條路上前行。這是我通向知識、思想、學問之路,無論一路有多少崎嶇,黑夜如何籠罩,潺潺清澈的溪水都在伴我前行,遠方微弱的燈火,在我前方閃爍,驅策我前奔。50 年來,少年時走在這條路上涌出的情感,激發的精神,在我心中縈繞不散,越到暮年,越不能釋懷。很遺憾的是,我不會賦詩作詞,無法用自己的文字來表達這種情懷,于是就從古人筆下去尋找。我讀到明人王世懋這首《建陽道中夜行口號》詩,頓在心中引發強烈的共鳴: 悔將名姓掛詞場,老去傳經意轉忙。歲事慣從行色盡,宵征偏覺畏途長。春前響急知溪畔,雨外燈微識建陽。潦倒若為持自解,武夷山好荔枝香。這首詩,不僅生動地寫出了我在黑夜山路上前行的感受,把那以后我在治學道路上的經歷也烘托出來,寫出已過花甲耆年之我的心境。這本集子所收諸篇,主要是我近年來在種種場合發表的言論被記錄下來的文字,所談大都是我多年讀書時思過想過,但又未能以專論方式寫出來的話題。以演講和接受訪談的口述方式,記下自己多年讀書中的思考,同學界交流,可以說是一個走近遲暮的學人仍努力前行的一種方式。這種以口頭表達出來的見解,雖然不那么嚴謹,但確實是一路在學術之溪畔行走著,由遙遙前方閃爍著的微弱燈火引領,反復回旋于腦中的雜念。匯編這本小集子的時候,編輯讓我起個書名,一直盤繞在我腦子里的,總是想找到合適的字句,表達這種“不需愁日暮,自有一燈燃”的心緒。于是,我從這首明人的詩中撿出“溪畔燈微”四字,我想,這四個字烘托出了這首詩的全部意境,溪水的聲響和前方的微燈,永遠在我探索思考的道路上伴我前行。
行者系列溪畔燈微/社會經濟史研究雜談 作者簡介
劉志偉,中山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社會史學會副會長。主要研究方向為明清社會經濟史、歷史人類學。主要著作有《在國家與社會之間:明清廣東地區里甲賦役制度與鄉村社會》《在歷史中尋找中國》等,主編《梁方仲文集》《葉名琛檔案》等。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我與地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朝聞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