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狂亦俠亦溫文:龔自珍的詩文與時代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1157283
- 條形碼:9787201157283 ; 978-7-201-15728-3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亦狂亦俠亦溫文:龔自珍的詩文與時代 本書特色
龔自珍被譽為中國古典詩壇的殿軍。在清王朝大廈將傾的前夕,他早已感覺到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氣氛,眾人皆醉,唯我獨醒,詩作遂充滿憂郁、沉痛與悲天憫人的情懷,讀之如目睹當年的社會景象。而其清奇多彩、洞燭先機、識見超絕處,尤為世人所激賞。本書通過解讀點評其詩詞文章,展現詩人的思想歷程、心靈軌跡和豐富的時代背景,投射出龔自珍獨特的思想魅力和人格魅力。文章舉凡詩人軼事,詩詞賞析,均能做到深入淺出,啟人心智。
亦狂亦俠亦溫文:龔自珍的詩文與時代 內容簡介
1.復旦大學文學系學者、上海古籍出版社資深老編輯傾力撰寫《亦狂亦俠亦溫文:龔自珍的詩文與時代》,點評龔自珍詩詞文章,可作為中學生語文閱讀拓展。
2.《亦狂亦俠亦溫文:龔自珍的詩文與時代》以不拘一格的手法展現詩人的思想歷程、心靈軌跡和豐富的時代背景,還原龔自珍的思想魅力和人格魅力。
3.有“八卦”有“軼事”,有歷史有賞析。《亦狂亦俠亦溫文:龔自珍的詩文與時代》以漫話的形式講解,深入淺出,啟人心智。
4.龔自珍作為生于官宦人家的貴公子,為何一生沉淪、郁郁不得志?《亦狂亦俠亦溫文:龔自珍的詩文與時代》為你解讀中國古典詩壇殿軍的劍氣簫心。
亦狂亦俠亦溫文:龔自珍的詩文與時代 目錄
006 | 從觀心到懺心
011 | 戒詩與破戒
017 | 借輪回諷世情
022 | 儒但九流一
026 | 夜的饋贈
030 | 定盦的夢
036 | 小游仙詞
042 | 定盦與女青蓮
047 | 定盦與林則徐
052 | 嗜古奇癖
057 | 精神戀愛
062 | 湖畔戀情
067 | 詩讖
071 | 定公四十遇靈簫
079 | 窘而好博
083 | 丁香花疑案
088 | 曼倩后生
093 | 教子詩
099 | 時代的預言家
104 | 關于漲價的詩
108 | 人草藁
112 | 詠貨幣詩
117 | 東南涕淚多
122 | 對纏足的批評
126 | 不拘一格降人才
131 | 慈母恩情
136 | 無雙畢竟是家山
141 | 月的謳歌
145 | 落紅不是無情物
149 | 海棠
154 | 水仙
158 | 大風之夜
162 | 西墻枯樹
166 | 以詩論書法
173 | 長安俊物
177 | 某王孫的故事
182 | 不見風流種蕙人
187 | 與少年爭光風
193 | 落花的奇想
198 | 常州出高材
203 | 詩中的數字計算
207 | 莊騷兩靈鬼
212 | 陶潛酷似臥龍豪
217 | 文字獄的暗影
222 | 郁怒清深兩擅場
227 | 童心未消
232 | 略工感慨是名家
237 | 但開風氣不為師
亦狂亦俠亦溫文:龔自珍的詩文與時代 節選
| 劍氣簫心說定盦 |
龔自珍(1792-1841年)是中國近代思想的啟蒙者與古典詩史的殿軍。他初名自暹,字愛吾,更名易簡,字伯定,又更名鞏祚,字璱人(亦作率人),號定盦,晚年又號羽琌山民。他出身于一個書香門第之家,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段玉裁即是他的外祖,祖父與父親都曾為朝廷或地方官吏,母親也是一位詩人。然而家世并沒有給他帶來好運,定盦于十九歲中順天鄉試副榜,二十七歲再中舉人,開始進入官場。他對自己的前途充滿希望,然而在此后的十年中他屢應進士試而不第,考軍機章京也落選,直至道光九年(1829年)才勉強考上三甲第十九名進士,然朝考因楷書寫得不好而被抑置,仍未得到器重。曾任內閣中書、宗人府主事、禮部主事祠祭司行走等低級的文官。道光十九年(1839年),他終于下決心辭官出京,在歸途中寫下了著名的《己亥雜詩》,兩年以后,他暴死在丹陽云陽書院講席的任上。
定盦的一生是在矛盾中度過的。他生當清王朝由盛轉衰的時期,國家的危機、現實的憂患在他心中激起了不息的波瀾。他雖是生于官宦之家、長于繁華之地的貴公子,然而一生沉淪下僚,郁郁不得志,因而無論在思想上還是個性中,甚至在他的文學創作里,都有著亢奮激昂與低沉哀婉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用定盦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劍氣”與“簫心”,當他晚年回顧自己一生時,他說:
少年擊劍更吹簫,劍氣簫心一例消。
誰分蒼涼歸棹后,萬千哀樂集今朝。
這首《己亥雜詩》是他在四十八歲時辭官南返時所寫,他以擊劍與吹簫來概括少年時代狂俠的豪爽之氣與悱惻的怨抑之情,極形象地展現了他前半生的經歷。其實定盦至死也沒有擺脫這種心理與個性,因而劍與簫成了他生平思想及藝術創作的象征,他自己也反復指出過這種特征,如他在二十一歲時寫的《湘月》一詞就說:
天風吹我,墮湖山一角,果然清麗。曾是東華生小客,回首蒼茫無際。屠狗功名,雕龍文卷,豈是平生意?鄉親蘇小,定應笑我非計。
才見一抹斜陽,半堤香草,頓惹清愁起。羅襪音塵何處覓?渺渺予懷孤寄。怨去吹簫,狂來說劍,兩樣消魂味。兩般春夢,櫓聲蕩入云水。
這是詩人**次婚后與夫人段美真雙雙回故鄉杭州,泛舟西湖時所作,小序中自云:“述懷有賦。”可見正是他心跡的表露,然而其中已透露出思想的矛盾。他留戀于湖山的清麗,士人生活的風流,因而有了“屠狗功名,雕龍文卷,豈是平生意”的慨嘆,然而詩人也并沒有忘卻建功立業。從湖畔埋葬著的南朝名妓蘇小小“應笑我非計”中看,可知他正汲汲于功名,因而唯恐有負佳人與山水。“怨去吹簫,狂來說劍”,正形象地揭示了他內心的矛盾與他生活的兩個側面。因而此詞一出,他的朋友洪子駿題詞序曰:“龔子璱人近詞有曰:‘怨去吹簫,狂來說劍’二語,是難兼得,未曾有也。”并填了一首《金縷曲》送定盦,其中有句云:“俠骨幽情簫與劍,問簫心劍態誰能畫?”可見時人已十分重視他詩中簫與劍的意象。
在傳統的中國詩中,“劍”往往象征慷慨激越、報國從軍的雄心,如屈原的《國殤》中寫那些為國捐軀的英雄:“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令白的“撫劍夜吟嘯,雄心日千里”(《贈張相鎬二首》),李益的“雄劍匣中鳴”(《夜發軍中》),都以“劍”來表示其壯志豪情。“簫”則象征著文人的不平之鳴,往往被用來抒發個人郁郁不得志的情懷。簫聲嗚咽悲涼,正像詩人哀怨的吟哦之聲,如杜甫說:“橫笛短簫悲遠天。”(《城西陂泛舟》)蘇軾著名的《赤壁賦》中寫洞簫之聲:“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都以簫聲為哀怨的象征。
在定盦筆下,劍與簫也代表了慷慨激昂與柔情旖旎兩個方面。據張祖廉的《定盦先生年譜外紀》中說:“先生廣額巉頤,戟髯炬目,興酣,喜自擊其腕。善高吟,淵淵若出金石……與同志縱談天下事,風發泉涌,有不堪一世之意。”可見他凌厲飆發的豪氣;又說他年少時“嘗于春夜,梳雙丫髻,衣淡黃衫,倚闌吹笛,歌東坡《洞仙歌》詞,觀者艷之”。說明他自幼便有高談縱論與淺吟低唱的雙重人格。因而當他步入仕途之后,曾有很高的抱負,“少年攬轡澄清意”(《己亥雜詩》),“功高拜將成仙外”(《夜坐》),便是他這種志向的表露,猶如奮發的“劍氣”,直沖牛斗。然而面對著黑暗的官場,沉悶的政治空氣,他一次又一次地失望,于是力求使自己激蕩的心情平靜下來,以放浪形骸來擺脫塵世的煩擾,甚至欲以逃禪戒詩求得心理的安寧,“中年百事畏重論”(《寒夜讀歸佩珊夫人贈詩》),“美人經卷葬華年”(《逆旅題壁次周伯恬原韻》),就是這種心態的紀錄,猶如一曲低沉的簫聲,嗚咽悲慟。因而定盦一方面以天下為己任,縱論國家興亡之計;一方面選色談空,以風懷與禪悅自娛,這在他的詩中時時可以見到。他時而長歌當哭,憤世嫉俗;時而賞花觀月,恬然自得;時而關心國事;時而棲心山林;時而憐香惜玉,沉溺于戀情之中;時而欲割斷情緣,忘卻風懷;時而鉆研儒學,潛心經史;時而皈依佛教,歸心空門;時而思如泉涌,心潮起伏;時而清夜獨坐,杜絕詩思。總之,他徘徊在人生的進取與頹唐之中,在豪邁的劍氣與悲涼的簫心中走完了他的人生之途。一部定盦的詩詞便是他思想歷程與心靈軌跡的紀錄。
定盦詩的風格,也表現出雄奇如劍客的壯闊豪邁,哀怨如簫聲的低回婉轉兩種傾向。他形容自己的詩情“來何洶涌須揮劍,去尚纏綿可付簫”(《又懺心一首》),他慨嘆人才的難得說:“氣寒西北何人劍?聲滿東南幾處簫?”(《秋心三首》)他回首往事說:“沉思十五年中事,才也縱橫,淚也縱橫,雙負簫心與劍名。”(《丑奴兒令》)都以劍與簫對舉,代表了莊與媚、剛與柔的兩種審美情趣。因而在他自己的詩中,既有斑斕變化、瑰麗譎怪的色彩,也有天然率真、淡宕清新的風致;既有掀雷挾電、磅礴浩洶的氣勢,也有回腸蕩氣、哀感頑艷的情韻。因而后來南社詩人姚錫均曾評定盦的詩云:“艷骨奇情獨此才,時聞謦欬走風雷。”(《論詩絕句》)也指出他的詩既有艷麗的一面,又有雄奇的一面。總之,定盦的作品可謂亦剛亦柔、亦壯亦美的典型,一言以蔽之:是劍氣與簫心的結合。
亦狂亦俠亦溫文:龔自珍的詩文與時代 作者簡介
王鎮遠,1949年生于上海。從桐城葉蔥奇先生學習古代文史,1982年獲復旦大學文學碩士學位,其后供職于上海古籍出版社編輯部,并研習中國文學批評史及清代文學。著述有《桐城派》《兩晉南北朝詩歌選》《清代詩歌選》《朱彝尊詩詞選注》《姚鼐文選》《桐城三家文賞析》《中國文學批評通史》(清代卷部分)《中國書法理論史》等。
- >
隨園食單
- >
二體千字文
- >
山海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