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吳哥之美(全新修訂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5668776
- 條形碼:9787535668776 ; 978-7-5356-6877-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吳哥之美(全新修訂版) 本書特色
1、一個理解吳哥的人給吳哥寫下的美麗情書! 百萬冊暢銷書作者蔣勛14次游歷吳哥,陪你感受吳哥佛教之美。 蔣勛去過14次吳哥,仍說“我還想要再去”。蔣勛坦言,“吳哥是使我思考自己非常多的地方” 20封蔣勛寫給林懷民的信,娓娓訴說吳哥王朝諸寺遺址、雕刻美學、儀式空間那么細膩美妙的景致,觸動你我本質的生命底層,那樣深刻,又如此寧靜。 2、吳哥窟本身的巨大魅力,近些年又有新廟宇發現,勢必會掀起新一輪“吳哥熱”。 吳哥,位于柬埔寨西北部,以建筑雄峻和浮雕精細聞名于世,是世界上非常大的寺廟建筑群。 吳哥被稱為建筑奇跡,在蔣勛看來,不是因為它有多么巧奪天工舉世無雙,而是因為它的建筑者是如此透徹地領悟人性。 3、徐克,林青霞等人去吳哥必帶的一本書,至誠推薦! 旅行到吳哥窟,我帶的只有一本書就是《吳哥之美》。晚上讀它,白天讀它。吳哥窟你幾乎每個地方都留下了老師的聲音。 ——林青霞 吳哥窟的故事,勸告了我們,人類必須關注生命的尊嚴及寶貴意義。謝謝蔣老師帶給我的體會及感受。 ——徐克 4、隨書附贈蔣勛講解吳哥之美音頻,以及4張精美明信片+1張手繪吳哥地圖
吳哥之美(全新修訂版) 內容簡介
臺灣地區美學大師蔣勛14次游歷吳哥,坦言,“吳哥是使我思考自己很多的地方”,寫就關于吳哥好看的文字,暢銷百萬冊。吳哥,位于柬埔寨西北部,以建筑雄峻和浮雕精細聞名于世,是世界上優選的寺廟建筑群。吳哥,是每一個人走到廢墟的現場,看到成往壞空;是無所不在的微笑,是清晨黎明淡淡的陽光照亮;是一朵花的墮落,卻從心底記起了美。20封蔣勛寫給林懷民的信,娓娓訴說吳哥王朝諸寺遺址、雕刻美學、儀式空間很細膩美妙的景致,觸動你我很本質的生命底層,那樣深刻,又如此寧靜。吳哥被稱為建筑奇跡,在蔣勛看來,不是因為它有多么巧奪天工舉世無雙,而是因為它的建筑者是如此透徹地領悟人性。
吳哥之美(全新修訂版) 目錄
新版序:
微笑記憶
一位偉大的旅行者
一座冥想靜定的佛頭石雕
一個教跳舞的人
推薦序:
老師的聲音—林青霞
幻化之中,美所度脫—許悔之
感動推薦—狄龍/徐克
**部 大吳哥城
巴肯山:遠眺繁華興落,山丘上的國廟
巴芳寺:走在莊嚴的引道上,冥想文明
巴揚寺:無處不在的“高棉的微笑”
空中宮殿與象臺:七百年前周達觀看到的皇宮
第二部 小吳哥城
“城中之城”吳哥寺:肉身里心靈的留白
吳哥寺的黎明:血色金光,朵朵紅蓮的一堂早課
吳哥寺的浮雕:神話文學的美術繪本
第三部 城東
喀拉凡寺:毗濕奴、吉祥天女與磚雕藝術
變身塔:為自己死亡做準備的國王?
未完成的塔高寺:形式還原的建筑美學
塔普倫寺:美的喚醒與遺忘
第四部 城北與東北郊
涅槃/龍蟠:*謙卑的信仰與沐浴儀式空間
斑蒂絲蕾:玲瓏剔透的石雕藝術極致
科巴斯賓山與千陽河:一條生命源源不絕的大河
第五部 羅洛斯遺址
普力科寺:與水共生、崇敬東方
巴孔寺與洛雷寺:在山與水之間,找到人的定位
第六部 心的駐足
美,總是走向廢墟
在居美看見吳哥
帶一本書去吳哥吧!
附錄
附錄1:吳哥國王與代表建筑簡表
附錄2:《真臘風土記》—周達觀
吳哥之美(全新修訂版) 節選
《吳哥之美》試讀:巴肯山 印度教信仰中,宇宙的中心是須彌山,“山”成為中心、穩定的象征。沒有巴肯山的高度,或許我看不到吳哥王朝原來是我靜坐時短短的一個夢…… 羅洛斯遺址(Roluos)是耶輪跋摩一世(Yasovarman I,在位889~908【注】)之前真臘王國的舊都,位置在今天暹粒市(Siam Reap)東南方13公里的地方。耶輪跋摩一世繼承父祖在羅洛斯的經營,建王城,修筑水利工程,*后卻放棄了羅洛斯,選擇偏西北的“吳哥”作為新的國都。 他為什么遷都?為什么選擇了“吳哥”作為王朝的新都? 歷史上似乎存留著許多不可解的謎。 今天吳哥窟留下好幾代的建筑,著名的巴揚寺(Bayon)、吳哥寺(Angkor Wat)都是一般游客觀光的重點。但是,如果要追究耶輪跋摩一世為何遷都的原因,也許應該攀登一次巴肯山(Phnom Bakheng)。 巴肯山在吳哥城(Angkor Thom)南門外,是一座并不高的孤立山丘,但山勢峭立陡峻,攀爬起來并不容易。 巴肯山是自然的山丘,真臘王朝自從接受印度教之后,一直有對“山”的崇拜。舊都羅洛斯遺址是河流邊的沖積平原,并沒有山。耶輪跋摩一世的父親因陀羅跋摩一世(Indravarman I,在位877~889)在羅洛斯舊都修建普力科寺(Preah ko)、巴孔寺(Bakong),甚至耶輪跋摩一世*后修建的洛雷寺(Lolei),都還沒有從地景上選擇突出的“山”的象征意義。 …… 比較耶輪跋摩一世893年在舊都修建的洛雷寺,和907年他在新都修建的巴肯寺,短短十幾年間,真臘王朝的寺廟建筑,從羅洛斯遺址平面發展的風格,轉變為向上做“山”的崇高峻偉追求,似乎不但是真臘王朝逐步朝氣勃勃新興的開始,從此強盛了兩三百年,同時也正是吳哥建筑美學思考自我信仰風格的起點。 印度教信仰中,宇宙的中心是須彌山(Meru),須彌山上住著濕婆神,“山”成為中心、穩定的象征。 羅洛斯遺址的巴孔寺已經用寺塔的形式追尋“山”的象征,是在平面基地上,利用石階及向上累建的壇,一層一層來完成“山”的意象。 巴肯寺修建在山丘上,是新都的另一座國家寺廟,也是吳哥王朝**座借助自然的山丘形勢來建廟的建筑。 考古學者發現了巴肯寺的外圍長650米、寬436米的長方形壕溝,可以說明在羅洛斯舊都預防水患的壕溝水渠工程,也被移用到新的建筑形式中。事實上,如此高峻的山丘,寺廟在山頂,似乎可以不再需要護寺壕溝,但是,建筑形式的傳統顯然被保留了下來。 巴肯山腳下也發現了四座紅磚建造的塔門,其中北門、東門、西門,有三條通道登上山頂,把整座山規范成一座寺廟。東門是日出的方位,應該是當年*主要的通道,至今還殘留兩座巨大的石獅雕刻,守護著莊嚴的國家寺廟入口。 羅洛斯遺址的寺廟大多還用磚造,而巴肯山的石階、寺塔都已表現出成熟的石材雕刻與建筑風格。石階和兩側石墻的砌造都非常精準,石獅的雕法渾厚大氣。張口昂首遠眺平野的獅子,一尊一尊,守護在石階通道兩側,介于寫實與抽象之間,精神昂揚奮發,好像見證著新遷都的國勢蒸蒸日上。 巴肯山的高度有67米,其實是一座不高的山丘,山頂修建了寺廟。登上山頂,可以環視山腳下全部吳哥王朝*重要的建筑。 當初耶輪跋摩一世遷都到這里,登上山頂,四面還是一片未開發的叢林。他選擇了此處作為帝都,此后兩三百年,從巴肯山開始,吳哥王朝要在這片土地上一點一點織出錦繡。 Ming,我在落日蒼茫里上山,覺得自己像是一座守護歷史的石獅,安靜蹲坐著,看眼前一片江山。 寺廟壇臺分五層,底座的一層長76米,一層一層,逐步縮小,*上一層長47米,在自然的山丘上,仍然用建筑形式完成崇高的“山”的象征。底座壇臺四周圍繞44座磚塔,磚塔大大小小、疏疏密密,每一座塔也象征一座山,用來突顯中央須彌山的永恒穩定。除了**層壇臺四周的44座磚塔以外,各層四周及通道兩側,也都布置了小小的石塔,總共有60座之多。 到了*高一層壇臺上,圍繞著中央寺塔,一共有108座小塔。108是印度教宇宙秩序的總和數字,以后也常被佛教沿用。 Ming,許多人在暮色漸漸黯淡下來的光線里靜靜坐著,好像一尊一尊剪影,都變成了守護神殿的石獅。他們好像本來就在這里,等游客陸續下山之后,他們便回來找到了自己原來的位置,一動不動,遠眺自己永恒的時光國度。 …… 不知道907年在巴肯山上祀奉宗廟的耶輪跋摩一世,站在我今天的位置,看到落日蒼茫,是否能夠預知整整兩百年以后,他的后代子孫要在那一片叢林間修建起世界上*大的寺廟建筑。不知道他是否能夠預知,整整三百年后,那一片華麗的建筑又要被戰爭病疫包圍,人民四散逃亡,熱帶迅速蔓延的雨林將一點一點吞食淹沒掉所有的寺廟宮殿。 他是否又能看到一千年后,這片土地淪為外族的殖民地,法國殖民此地90年。剛剛獨立不久,此地又起內戰,淪為人間*殘酷的屠場,人與人彼此以*酷虐的方式對待,尸橫遍野,血流成河。 Ming,沒有巴肯山的高度,或許我看不到吳哥王朝原來是我靜坐時短短的一個夢。我是落日里發呆的一頭石獅,看到夜色四合,看到繁華匆匆逝去,不發一語。 我默念《金剛經》的句子:“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吳哥之美(全新修訂版) 作者簡介
蔣勛,福建長樂人。1947年生于古都西安,成長于寶島臺灣。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1972年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1976年返臺后,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并先后執教于文化、輔仁大學及東海大學美術系系主任。現任《聯合文學》社社長。 蔣勛先生文筆清麗流暢,說理明白無礙,兼具感性與理性之美,有小說、散文、藝術史、美學論述作品數十種,并多次舉辦畫展,深獲各界好評。近年專注兩岸美學教育推廣,他認為:“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種信仰一樣,而我用布道的心情傳播對美的感動。” 代表作:《蔣勛說》《孤獨六講》《生活十講》《漢字書法之美》《美的曙光》《蔣勛說唐詩》《蔣勛說宋詞》《美,看不見的競爭力》《蔣勛說中國文學之美》等。
- >
回憶愛瑪儂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二體千字文
- >
朝聞道
- >
隨園食單
- >
姑媽的寶刀
- >
自卑與超越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