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經濟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657884
- 條形碼:9787513657884 ; 978-7-5136-5788-4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經濟學 本書特色
黨的十九大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納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基本方略,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場全面性的深刻變革,不僅涉及資源、環境和生態系統,更涉及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方方面面,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作者長期聚焦于政治經濟學視野下的生態文明建設研究,《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經濟學》一書包括理論篇、實踐篇、專題篇三部分,是階段性研究成果的總結。該書梳理了國內外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研究進展,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視角建立了生態文明建設的一般分析框架,探討了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基礎及路徑選擇,闡釋了新時代綠色發展理念的理論創新;并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中的農業污染、城市霧霾、環境規制與綠色發展效率等具體實踐問題進行實證分析;*后,從政治經濟學視角對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災害應對專題展開了進一步的理論和實證研究。
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經濟學 內容簡介
本書是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發展的政治經濟學與新中國70年”系列叢書中的一本, 分三篇, 即“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篇”“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篇”和“生態文明建設的災害應對專題”來研究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經濟學。主要內容包括: 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經濟學解讀 ; 生態文明建設的研究進展等。
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經濟學 目錄
目錄**篇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篇**章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經濟學解讀一、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經濟學分析框架二、生態文明建設的制約因素三、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探討第二章生態文明建設的研究進展一、國外研究現狀二、國內研究現狀三、對國內外研究現狀的評價第三章政治經濟學視角下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利益悖論及其破解一、生態文明建設中利益悖論的新分析框架二、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利益悖論三、破解生態文明建設中利益悖論的路徑第四章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視角下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基礎及其路徑選擇一、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基礎:馬克思的人與自然物質變換的生態思想二、生態文明建設的現實反思:生態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生態思想的拓展與延續三、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選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系列生態思想的啟示第五章以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理念看待生態文明一、生態文明的本質:人與自然和諧統一、人與社會全面發展二、生態文明的基礎:自然生產力可持續發展三、生態文明的核心:經濟社會與自然協調發展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舉措第六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綠色發展理念的科學內涵與理論創新一、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綠色發展理念形成的現實背景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綠色發展理念的科學內涵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綠色發展理念的理論創新第二篇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篇第七章西部生態文明建設:困境、利益沖突及應對機制一、絲綢之路經濟帶背景下西部生態文明建設的現實困境二、絲綢之路經濟帶背景下西部生態文明建設的利益沖突三、絲綢之路經濟帶與現行制度背景下西部生態文明建設主體的行為選擇四、絲綢之路經濟帶背景下西部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應對機制第八章城市霧霾天氣治理的生態文明建設路徑一、生態文明建設的缺失是霧霾天氣頻發的根本原因二、霧霾天氣治理的生態文明建設路徑選擇第九章中國農業污染的政治經濟學研究一、問題的提出二、政治經濟學視角下農業面源污染問題的理論分析三、數據指標選擇與模型設定四、實證分析過程五、結論與啟示第十章西部大開發對西部地區綠色發展效率的影響一、問題的提出二、西部大開發政策效應的理論分析三、西部大開發政策效應的實證分析四、實證結果和相關檢驗五、結論與政策建議第十一章地方政府競爭、環境規制與綠色發展效率一、問題的提出二、地方政府競爭、環境規制對于綠色發展效率的作用機理分析三、模型設定與數據來源四、實證結果分析五、研究結論與政策啟示第十二章環境規制、技術偏向與綠色全要素生產率一、問題的提出二、環境規制對企業技術選擇偏向影響的理論分析與假設三、中國工業行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測量四、實證模型設計五、 實證分析六、結論及政策建議第三篇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災害應對專題篇第十三章災害應對的政治經濟學分析一、中國自然災害應對機制的歷史演進二、災害應對中的利益變化與行為選擇三、中國災害應對機制作用路徑的經濟學分析第十四章國外災害經濟影響及其應對機制研究進展一、災害對宏觀經濟運行的影響:實現路徑與爭論二、自然災害與個體行為的互動:微觀機制識別三、災害的應對機制: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四、結論第十五章我國災害經濟研究現狀特征與發展趨勢的文獻計量分析一、 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二、統計結果與分析三、結論及啟示第十六章政府主導的國家災害救助機制:以汶川地震為例一、問題的提出二、實證分析三、實證結果及其解釋四、穩健性檢驗五、結論第十七章災害應對中市場化機制的作用分析:基于農業災害的視角一、問題的提出二、市場化機制應對災害沖擊的實證研究三、結語與啟示第十八章地方財政支農支出提升農業生產抗災能力研究一、問題的提出二、模型、變量與數據三、實證檢驗與分析四、結論與政策建議第十九章預防自然災害的激勵機制研究一、預防自然災害的現實約束:利益沖突二、預防自然災害激勵機制的著力點:經濟補償機制三、防治自然災害激勵機制的發展:各主體防治災害的長效機制參考文獻索引后記
展開全部
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經濟學 作者簡介
何愛平,1967年生,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陜西省教學名師。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西部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政治經濟學》主持人,全國綜合大學《資本論》研究會理事,中華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理事,復旦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陜西省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常務理事。主要從事政治經濟學、資源環境經濟學領域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在《馬克思主義研究》《經濟學家》《經濟學動態》等期刊發表論文80余篇。出版著作和教材10余部,主持國家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等課題18項,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獲陜西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等各項獎勵20余項。入選陜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青年英才支持計劃和陜西省“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