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穿越世界的教育尋訪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339018
- 條形碼:9787513339018 ; 978-7-5133-3901-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穿越世界的教育尋訪 本書特色
新東方CEO周成剛關于國際教育的z新作品,是歷時7年"探尋世界名校之旅"的總結之作; 7年穿越,4大洲,20個國家,40萬行程,200所世界名校,500次訪談,只為那不一樣的成長; 16萬字、230幅高清原創(chuàng)照片,讓你洞悉世界名校精髓,領悟國際教育真諦; 這本書告訴未來的人才:全球化時代,參與國際化競爭和合作,**何種全球勝任力? 他鄉(xiāng)的教育,不一樣的成長; 中國家長了解什么是"真正的起跑線",才能讓孩子走得更快,跑得更穩(wěn);
穿越世界的教育尋訪 內(nèi)容簡介
這是一本講述國際教育的書,是一場歷時7年教育尋訪的總結。 作者周成剛老師從2013年發(fā)起"探尋世界名校之旅",足跡遍布四大洲大部分發(fā)達國家的ding尖名校,從教室到實驗室、從食堂到宿舍、從圖書館到創(chuàng)業(yè)中心,采訪了幾百位同學、教授、畢業(yè)生、創(chuàng)業(yè)者和學校校長及政府官員,并圖文并茂地把他這7年的見聞和思考記錄下來。 誠如俞敏洪老師在本書序言中所言,在中國,既有流暢優(yōu)美、富有思想的文字功力,又有yi流的攝影水平,并且能夠把這兩者完美結合的人,應該為數(shù)不多。如果再加上流利的英文水平和深厚的西方文化功底,以及對于教育的深刻領悟和真誠熱愛,可能就只剩下周成剛一人了。
穿越世界的教育尋訪 目錄
i|序言
001|引言:世界名校的前世今生
一、理想的光輝
019|世界上**間人體解剖室
028|法國巴黎高等師范學院的自由之路
037|劍橋大學800年的堅守與突破
047|倫敦大學學院的精神之父
054|慕尼黑大學的"尖塔式"教育與廣場"傳單"
063|耶魯大學走出了美國**位間諜
070|諾貝爾獎得主的至高榮譽
078|普林斯頓大學數(shù)學茶會和納什的"幽靈"
086|特里·福克斯與希望馬拉松
096|自由教育的圣地--夏山學校
105|這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
116|唯美的童話與殘酷的現(xiàn)實
124|百年不衰的諾貝爾獎
133|獎學金與校友捐贈之路
140|胸懷世界的志愿者
二、文化的力量
151|人類文明的珍寶盒
159|大學博物館--思辨的精神源泉
167|不走尋常路的大學特色專業(yè)
176|百年藍帶--用美食征服全世界
184|飛向自己的目標--美澳飛行學院探訪記
191|近乎瘋狂的大學體育運動
201|雙雄爭鋒與奧運星光
209|喬丹紀念館與美國大學生體育協(xié)會
218|和諧、平衡與節(jié)奏--賽艇運動的獨特魅力
226|校園里的創(chuàng)業(yè)孵化器
232|活力四射的校園社團文化
239|有趣的靈魂會閃光
250|牛津大學的演講者俱樂部
258|柏林音樂學院和布雷拉美術學院
三、探索的勇氣
267|探索與決斷
275|麻省理工學院"叛逆的創(chuàng)新"
283|吹向世界的北歐風
292|巴塞羅那的建筑奇才--高迪
300|新加坡教育的求變之道
311|世界名校間的相愛相殺
317|柏林洪堡大學及其光榮使命
325|哥倫比亞大學的核心課程
333|全美**校園里的"百辯"人生
340|黑袍精英的教育之路
348|特立獨行的美國凱特中學
355|自然主義的中學教育
363|在日月星空下奔跑的澳大利亞教育
374|韓國教育的傳統(tǒng)與時尚
383|結語:西學東漸和中國社會的進步
399|后記
穿越世界的教育尋訪 節(jié)選
有趣的靈魂會閃光 "吉田寮"是日本京都大學一所與眾不同的學生宿舍。有人說,它是全亞洲*破爛的學生宿舍。不過,國人眼里的"臟亂差"反而成為自由的綻放,吉田寮作為精神的烏托邦蜚聲海內(nèi)外。早自1913年開始,吉田寮就成為京都大學的指定學生宿舍,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這幾幢日本現(xiàn)存*古老的木結構學生宿舍,至今仍住著100多名學生,在歲月的風雨中靜靜地講述著自己的故事。 這次韓國、日本和新加坡亞洲三國名校探訪的日程比較緊,采訪的學校只能有所選擇。2019年9月24日首爾的行程結束后,我們馬不停蹄趕往日本。在日本短暫逗留的三天里,我們選擇探訪東京大學和京都大學兩所國立大學和私立名校早稻田大學。這是我**次探訪京都大學,終于有幸拜訪了吉田寮,一睹它的廬山真面目。 提起京都大學,我想先談一下東京大學,兩所國立大學是日本數(shù)一數(shù)二的高等學府,前者在古都京都,后者在日本**大城市東京。京都大學簡稱京大,東京大學簡稱東大,我和團隊的人開玩笑說一不小心就會說成"京東"。兩者都是日本七所舊帝國大學中的佼佼者,難分伯仲,各有所長,頗有幾分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的意思。名校總會被人貼上標簽,東京大學常常被稱為"自由的百科全書",意指學校倡導自由思想。東大各個學科實力都很強,在理學、醫(yī)學、文學、工學、政治學等領域均擁有世界級的學術影響力,培養(yǎng)了一大批學術名家、工商巨子、政界精英,在日本的影響力和知名度難有學校可與之匹敵。就連流傳*廣的東京大學的代表歌曲,名字都叫《獨一無二》。每當有人開玩笑說日本學生不愛學習時,總會補上一句東大除外,可見東大的口碑以及不可撼動的影響力。 不過,京大也不甘示弱,自詡本校學風才是真正的自由風,教授和學生性格鮮明,絕不會隨大流,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見。京都大學創(chuàng)建以來就有獨立自主辦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建校時的文部大臣、京都大學首任校長木下廣次特別強調(diào)京都大學一定要辦出自己的特色,"比東大更尊重學生的獨立自主精神"。雖然歷史上培養(yǎng)的首相不如東大多,但至今已收獲10次諾貝爾獎,享有"科學家搖籃"的美稱。 走進京大校門,迎面是一棵郁郁蔥蔥的大樟樹,在陽光下顯得格外挺拔。京都大學的建筑外觀都很樸實無華,校園也不算大,漫步其中時看不到摩登的教學樓、大片的草坪和熙熙攘攘的人群。日本的大學教授普遍行事風格低調(diào)內(nèi)斂,平時不太喜歡接受媒體采訪,這次我們采訪的經(jīng)濟學教授關口先生是個例外。一個多小時的訪談中,教授侃侃而談,和我們聊得*多的是京大的自由思想,一再強烈建議我抽空去看看吉田寮,從另一個角度去體察什么是京大的自由。 吉田寮距離京大的本部校園不遠,緊挨著大馬路,入口處是幾幢新修建的學生宿舍,再往里面多走幾步才能看到原汁原味的吉田寮,那就是另一番天地了。早已聽說過這個大名鼎鼎的吉田寮,知道它"臭名遠揚",不過真正走進這里,再充分的思想準備都是不夠的。首先是撲鼻而來一股特殊的味道,爛紙箱、臟衣服、舊家具、泔水、汗水和成堆香煙頭的氣味混雜在一起,真的是稱之為一百多年前的腐朽味都不為過。 昏黃暗淡的燈光,歪歪斜斜的家具,陳舊落灰的器皿,雜亂無章的告示牌,俯拾皆是的空瓶罐,墻上亂七八糟的涂鴉,滿地的紙片塑料袋??要不是事先知道這是學生宿舍,你一定會以為走進了廢棄的危房或者是垃圾回收站,很難想象這里還住著一幫個性十足的大學生。 從廚房繼續(xù)往里走,有個小樂隊正在自得其樂地排練、創(chuàng)作。自公用廚房和會客室出來,我屏住呼吸,踮著腳尖,小心翼翼地穿過走廊,來到宿舍樓里的一個圖書室。兩個學生正在里面專心地讀書,見我們這些外來的參觀者擠在門口張望,他們一點也不感到吃驚。他們操著一口典型的日本腔英語和我們熱情地交流,告訴我們這是他們自己的選擇,一個月只需付24元人民幣的低廉房租讓他們感到滿足。更要緊的是,他們選擇的不僅是一種生活方式,而且是一種我行我素的生活態(tài)度。 吉田寮是京大學生自由思想的奔放表達,也是京大個性張揚的文化孕育地。有的同學在雜草叢生的小院里養(yǎng)雞、羊、孔雀和鴕鳥;有的同學天天身著和服,以此來弘揚日本傳統(tǒng)文化;也有同學醉心于流行文化,在食堂里不定期舉辦各種戲劇、音樂實況錄音和小型電影節(jié)等文藝活動;甚至有同學在一只水桶里讀書生活。這些自由不羈、富有創(chuàng)意的活動還吸引了很多京大學生以外的人。雖然不同于美國20世紀60-70年代的嬉皮文化,但他們在這棟有100多年歷史的老建筑里展示了幾代日本人積累起來的特立獨行的新個性,這種新與舊的碰撞本身就足夠耐人尋味了。 吉田寮是學生自治宿舍,全部事務由學生自己管理,學校不會插手寮里的任何事。這里不僅聚集了一批京大*"窮"的學生,還是有名的"左派"學生集會場所。這些年輕人標榜民主自由,同時也設立等級森嚴的管理規(guī)矩,每周都要舉行會議,有時候甚至要通宵達旦討論寮里大小事宜。每學期結束時還要開一次全寮總會,選舉議員組成*高決策機構,代表住宿生處理事務、應對危機。前不久,校方計劃拆除吉田寮,認為百年木屋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但京大學生對吉田寮十分熱愛,專門在校園里發(fā)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運動以示反抗,*終保住了吉田寮。 20世紀90年代,不少中國留學生在吉田寮住過。當時,吉田寮每月房租400日元,加上水、電、煤和洗熱水澡等各項雜費也只需月付約2500日元,是整個京都大學*便宜的宿舍。雖然大家入住后都感到有點意外,但這段不平凡的經(jīng)歷幫助他們度過了*艱難的留學時光,也多了幾份記憶的佐料。有留學生在網(wǎng)上回憶說,新入住的大一新生就像是小白兔,只能住30人一間的大通鋪,晚上睡覺人挨人,翻個身都要醞釀好久。有時半夜起來上個廁所,回來就找不到自己的鋪蓋了。在大通鋪熬上2個多月后,才有資格住進小屋子。雖然只是3個人擠在兩間只有8張榻榻米大小的房間里,一間晚上睡覺,一間白天看書活動,相比之下也算是"豪華套間"了。 由于條件的限制,吉田寮目前只能容納150人。申請入寮十分困難,無論男女,要求入住者首先需要向管理小組提出申請,通過面試、集體投票后才能加入,能如愿入住的都是"出類拔萃"的京大學生。每年10月份的校園開放日,吉田寮會把大家在后院養(yǎng)的各種動物拿出來展覽,好不熱鬧。不過,有些動物并不是作為寵物在飼養(yǎng),而是學生們賴以改善伙食的對象,院子里的鴕鳥也成了盤中餐,大家飫甘饜肥之后還嘖嘖稱羨。 在京都大學留年留級不畢業(yè)屬于正常現(xiàn)象。學校會負責提醒,但不會整天督促,這和東京大學非常不同。京大規(guī)定本科生在入學后的8年之內(nèi)畢業(yè)即可,除此之外沒有更多的條條框框,墨守成規(guī)不是京都大學的行事作風。同學們也不關心畢業(yè)后能找到什么樣的工作。掙多少錢,世俗的功名利祿不是京大人的價值取向。有意思的是,這幫視金錢為糞土的家伙往往受到索尼等大公司的青睞,接到各大名企爭相遞來的橄欖枝,因為他們做事專心,與世無爭。 一直在京都大學從事經(jīng)濟學研究的關口教授對我說,東京大學培養(yǎng)的綜合性人才比較多,接受資訊也可能會比京都大學更加便捷。不過,京都大學的師生具有更客觀、全面的分析能力,喜歡深入研究,孜孜不倦尋找問題答案的人比較多。有趣的靈魂、奇才和天才都聚集在這里,這是一幫個性分明、天馬行空的家伙。 京大秉持的教學理念是重要的不在于學校為學生提供什么,而是學校從來不做無謂的干預。京都大學就像一片原始森林,沒有所謂的核心教育方針,大家都在做感興趣的研究,自由地參加活動,完全自主地學習和探索。另外,京都大學國際化程度很高,積極接受有不同教育背景的外國教授和留學生,多元化也是它們的特色之一。京都大學總長(即校長)山極壽一曾在新生入學式上說過:"自由不是輕易可以獲取之物,必須在希冀與他人共存之中,通過相互了解而產(chǎn)生。" 目前的日本已經(jīng)擁有一個高度發(fā)達的公民社會,各項制度趨于成熟,階層流動日趨固化,大家過著安定平和的日子,很多人會覺得沒有必要再去拼搏。創(chuàng)業(yè)失敗后再就業(yè)的年輕人都會遇到歧視,導致做出不一樣的人生選擇的成本很高。20世紀70-80年代的經(jīng)濟泡沫破滅之后,日本發(fā)展速度放緩,年輕人看不到太多近年來成功創(chuàng)業(yè)的先例,愈加缺乏尋求改變的勇氣。現(xiàn)在,日本的年青一代變得越來越佛系。在這樣的社會大環(huán)境下,京都大學的自由風氣猶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顯得尤為可貴。已故日本小說家梶井基次郎和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赤崎勇等個性鮮明的名人就是從吉田寮走出來的。 梶井基次郎1901年生于大阪,自幼身染肺結核,是少數(shù)生前籍籍無名、死后得到高度肯定的日本作家,曾與中島敦、太宰治并稱"三神器"。梶井基次郎擅長以象征的手法及病態(tài)的幻想鉤織出病者憂郁的世界及理想,不受一般階級社會觀念的影響,專意于捕捉和描繪剎那的錯覺與細微的感覺,作品深受后人擁戴。他喜歡凋零蕭條的街道,喜歡煙火俗氣的色彩,喜歡舔嘗玻璃彈珠的味道,這些嗜好與俗世健全的價值觀脫線,但完全忠實于自我、忠實于內(nèi)心。走在吉田寮過道里,我仿佛感覺到了作者的身影--這樣看似光怪陸離實則真實坦率的寫作風格不就是吉田寮的真實寫照嗎? 赤崎勇,這位1929年出生的著名科學家也是畢業(yè)于京都大學,他幾十年如一日醉心于研究,行為上我行我素,內(nèi)心從來沒有放棄自己的科學夢想。2014年,赤崎勇因為"發(fā)明了高效的藍色發(fā)光二極管"和他的學生天野浩等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這一了不起的發(fā)明讓明亮、節(jié)能的白色光源成為可能,如今LED燈已經(jīng)走進千家萬戶,大大方便了尋常百姓的生活。今年已經(jīng)90高齡的赤崎勇教授,遙想當年一定也是吉田寮的活躍分子。他的創(chuàng)造似乎印證了吉田寮存在的理由--讓每一個鮮活的靈魂散發(fā)出一道藍色的高光! 寫到這里,2019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已經(jīng)宣布,三位獲獎者中又有一位京大學生,他就是京大1970屆的畢業(yè)生吉野彰。更有意思的是,日本TBS電視臺直播采訪吉野彰的節(jié)目時,偷偷跑去采訪了吉野彰年輕時經(jīng)常光顧的夜店的媽媽桑,媽媽桑甜蜜地回憶說,早在二十幾年前吉野彰就一直在說自己能獲得諾爾貝爾獎,這是一幅多么生動的京大學生的畫風呀!
穿越世界的教育尋訪 作者簡介
周成剛 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首席執(zhí)行官。1984年畢業(yè)于蘇州大學,1996年赴澳大利亞攻讀碩士學位,2000年回國創(chuàng)業(yè)。做過大學老師,當過新聞記者。倡導國際教育,傳播多元文化。著有《鏡頭里的世界名校》《由東向西看教育》,并有《時間機器》等經(jīng)典譯作出版。曾獲ACAA"澳中杰出企業(yè)家校友獎"、人民日報社"海歸中國夢年度人物"等榮譽稱號。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推拿
- >
詩經(jīng)-先民的歌唱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自卑與超越
- >
隨園食單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