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方言入詩的現代軌轍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6088290
- 條形碼:9787536088290 ; 978-7-5360-8829-0
- 裝幀:70g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方言入詩的現代軌轍 本書特色
“民國文學史論”是一套系統研究民國文學學術著作。**輯規模:6卷,200萬字,包括《民國政治經濟形態與文學》(李怡 著)、《民族國家概念與民國文學》(張中良 著)、《民國文學:概念解讀與個案分析》(張福貴 著)、《民國文學史料考論》(陳福康 著)。**輯2014年出版,納入“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獲得國家出版基金資金資助,2015年績效考評被評為優秀項目,全國總排名第十。第二輯11卷,通過從微觀切入,分析探討民國文學現象和問題。包括《文史對話與大文學史觀》(李 怡 著)、《民國語境中的魯迅研究》(王家平 著)、《民國作家的抒情意識與審美追求》(張堂錡 著)、《民國時期新詩論稿》(張潔宇 著)、《方言入詩的現代軌轍 ( 顏同林 著)第五卷 民國時期中學生的新文學接受研究(羅執廷 著)、詩歌教育與中國現代新詩的發展 (李俊杰 著)、《紳士階層與中國現代文學》 (羅維斯 著)、《“下江人”和抗戰時期重慶文學》(黃 菊 著)、《〈中央日報〉副刊與民國文學的歷史進程考察 》(張武軍 著)、《〈文藝月刊〉》(1930-1941)中的民族話語 (趙偉 著)。第二輯2019年6月出版印刷。 “民國文學史論”是一套研究民國文學的大型學術著作。云集中國大陸和臺灣著名學者及新銳學者。共三輯。國家出版基金項目。第二輯2019年6月出版印刷。
方言入詩的現代軌轍 內容簡介
本書著力于梳理并呈現出以民國時期為主, 并前后略有延伸這一歷史時段中方言入詩這一重要詩學現象。方言與中國新詩的多重關聯和復雜形態, 跨民族跨地域視野下方言入詩的起因與過程、內容與形式等原貌, 不同時空中詩人們在語言形式上的詩學探索, 是方言入詩這一獨特詩學現象的重要內核。
方言入詩的現代軌轍 目錄
方言入詩的現代軌轍 節選
《方言入詩的現代軌轍》: (一)朱自清對歐化的階段性認識 在20世紀,文學大家對待現代漢語“歐化”問題時,大體有三種意見:一種是非議,反對歐化,老是挑剔歐化的缺陷,如梁實秋、廢名、余光中等便持這種反對態度;一種是主張歐化,如胡適、魯迅、趙元任、郭沫若等人便是。還有一種意見是介于兩者之間,基本肯定歐化,既追蹤歐化的淵源與進展,又對歐化的不足持積極樂觀態度,可以說是深知其利弊,盡量揚長避短,造福于漢語的健康發展,典型的如王力、朱自清等人便是。 朱自清對詩語歐化的論述,既有整體的認識,也有階段性的變化。首先來看總的評述,1946年,朱自清集書評、序跋、短論、筆記之類文字的《語文零拾》出版,作者在作序時稱:“我是研究文學的,這些文字討論的不外乎文學與語言,尤其是中國文學與中國語言。……因為研究批評和詩,我就注意到語言文字的達意和表情的作用。……中國語達意表情的方式在變化中,新的國語在創造中。這種變化的趨勢,這種創造的歷程,可以概括為‘歐化’或‘現代化’。”在給王力《中國現代語法》作序時,朱自清則縮小了目標,顯得更加具體:“本書所為現代語,以《紅樓夢》為標準,而輔以《兒女英雄傳》。這兩部小說所用的純粹北平話。雖然前者離現在已經二百多年,后者也有六七十年,可是現代北平語法還跟這兩部書差不多,只是詞匯變換得厲害罷了。這兩部書是寫的語言,同時也差不多是說的語言。”在語法方面則是“新文學運動和新文化運動以來,中國語在加速的變化。這種變化,一般稱為歐化,但稱為現代化也許更確切些。這種變化雖然還只多見于寫的語言——白話文,少見于說話的語言,但日子久了,說的語言自然會跟上來的。王先生在本書里特立專章討論‘歐化的語法’,可見眼光遠大。……中國語的歐化或現代化已經26年了,該有人清算一番,指出這條路子那些地方走通了,那些地方走不通,好教寫作的人知道努力的方向,大家共同創造‘文學的國語’。”從這些論述上看,朱自清關注詩語歐化的心情是殷切的,目光亦放之長遠。不論是口頭語還是書面語,都在文學的層面展開,與朱自清本質上作為一名語體文作家身份是吻合的。 其次是追溯歐化的淵源與階段性特質,這一方面大體上以抗戰前后為標準。朱自清1920年從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在江浙各地中學或師范教書5年,在吳語的方言環境下從事基礎國文教學;1925年去清華就職并終身服務于它,職業所系乃是國文系相關課程的教學、研究,另外主要從事文學創作。朱自清本人自大學開始,便有創作新詩、寫作散文的經驗,對于文學語言十分講究,有自己的語言天賦。帶著這一優勢再來關注文學語言的歐化,白話文的成色與成長過程,以及誦讀、口語等因素在語言訓練中的效果,就有一種有的放矢的氣度。比如1920年代中,他在《寫作雜談》中說過去的散文大多是“試用不歐化的口語”;在清華時經常參加朱光潛家的讀詩會,主要是從聲音、誦讀的角度來為新詩語言發展尋找生長點。1930年代,則有《文言白話雜論》《論白話》《新文學大系·詩集·導言》《論中國詩的出路》等文章,均涉及詩語歐化。譬如在《文言白話雜論》中認為“白話照現行的樣子,也還不能做應用的利器,因為歐化過甚。近年來大家漸漸覺悟,反對歐化,議論紛紛。所謂歐化,*重要的是連串的形容詞副詞,被動句法,還有復牒形容句等。”①《論白話》一文梳理了白話文運動以來的變遷,從胡適提倡白話文學開始清理,宣稱歐化的出現是由于翻譯的原因,文章稱“周作人先生的‘直譯’,實在創造了一種新白話,也可以說新文體。翻譯方面學他的極多,象樣的卻極少;‘直譯’到一點不能懂的有的是。其實這些只能叫做‘硬譯’‘死譯’,不是‘直譯’。寫作方面周先生的新白話可大大地流行,所謂‘歐化’的白話文的便是。這是在中文里摻進西文的語法;在相當的限度內,確能一新語言的面目。……流行既久,有些句法也就跑進口語里,但不多。周先生自己的散文不用說用這種新白話寫;可是他不但歐化,還有點兒日化,象那些長長的軟軟的形容句子。學這種的人就幾乎沒有。因為歐化文的流行一半也靠著懂英文的多,容易得竅兒;懂日文的卻太少了。”②在此文中,朱自清還凸顯出北平話的優點與地位,包括徐志摩用北平話寫散文,用硤石活語言寫詩做文,以及他經常提到的一位署名“蜂子”先生寫的真正的白話詩,即用北平話寫的“民間寫真”。 ……
方言入詩的現代軌轍 作者簡介
顏同林,1975年出生,湖南漣源人,文學博士,博士后。貴州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貴州省省管專家,貴州省哲學社會科學學術帶頭人。學術兼職有中國郭沫若研究會理事、四川省魯迅研究會常務理事、貴州省詩歌學會副會長、貴州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在《文學評論》等90多種報刊發表論文150多篇,出版《方言與中國現代新詩》《現代新詩與文化研究論集》《被召喚的傳統:百年中國文學新傳統的形成》(合著)、《思想的盆地》《母語與現代詩》《普通話寫作與共和國文學的確立》《多元視角下的中國現代小說》等學術著作多部。主編或參編著作近10種。曾入選“貴州省高校很好科技創新人才支持計劃”,獲貴州省“青年創新人才獎”,獲貴州省文藝獎二等獎,并獲四川省、貴州省人民政府社會科學很好成果獎5次。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項、省部級及廳級課題10多項。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史學評論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回憶愛瑪儂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