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聲在樹間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818461
- 條形碼:9787559818461 ; 978-7-5598-1846-1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聲在樹間 本書特色
本書是一部親近鄉村的散文集。村莊的每一個地方、每一種動植物、每一個人物、每一則故事都是作者描寫的對象,棗樹林、葡萄園、西瓜地,向日葵、蘿卜花、扁豆花,野鴨、野鴨、野兔,做暖雞生意的二悶、離家出走的妹妹、編竹筐的舅舅,偷桑葚、地窖取瓜、自釀葡萄酒……作者以優美的語言和細膩的筆調勾勒鄉村的風景,并賦予它們溫情。回憶鄉村美好時光的同時,揭示了鄉村生活樸素的真理。《聲在樹間》,是對生存大地進行深沉思考后的書寫。
聲在樹間 內容簡介
1. 張煒、吳義勤、施戰軍、李一鳴聯袂推薦
于蘭是書寫大地的作家。她對土地和鄉村有深刻的理解,有濃烈的情感。她的文字一直表達著zui大的善意和飽滿的詩情。
——張 煒
于蘭的散文敘事從容自如,語言素淡、明澈,文筆充滿欣悅感,表達了事物的微妙肌理,展現了漢語所獨具的純真和瑰麗。
——吳義勤
于蘭所寫的是自己目睹過的、經歷過的、帶著自己體溫的世界。當我們忽略或忘記我們的生存之根,于蘭通過對生活高度的領悟力和表述力,讓她的文字富有想象力和深度,變得富有她個人的風格魅力。
——施戰軍
于蘭的文字基于對中國鄉村深層結構及其基因的深度理解。她的鄉村書寫是其生命經驗和鄉村精神的自然生成。
——李一鳴
2.書中描寫了許多鄉村生活的趣事,引起人們對童年與時光的追憶。
聲在樹間 目錄
聲在樹間 相關資料
后現代鄉村哲學的舞者 ——評于蘭散文集《聲在樹間》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散文的發展日益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題材和主題得有了很大拓展,而且藝術技巧的創新也不斷賦予散文以新的美學形態。以此為契機,一些學者提出了“21世紀新散文”的概念,并將劉亮程等新崛起的青年散文家列為代表。事實上,這種散文創作觀和審美觀的改變,以及散文的整體“復興”態勢,并不僅僅由個別散文名家推動,而是與整個時代的審美需求和眾多散文家默默且卓有成效的藝術努力分不開。在我看來,山東青年女作家于蘭也是當下散文家隊伍中比較勤奮和努力的一個。她的新散文集《聲在樹間》,敘事從容自如,語言素淡、明澈,在對童年的回憶與夢想中展開關于鄉村的敘事,表達事物的微妙肌理,文筆充滿欣悅感,展現了漢語所獨具的純真和瑰麗。 作為一個內省的文學創作者,于蘭有著女性散文家特有的敏銳和悲憫。她的文字毫不張揚,頗似一個謙卑的“叩問者”和“傾聽者”。她以樸素的鄉村哲學對生存大地進行了自己獨特的思考,不僅以樸素的線條勾勒了家鄉高唐的山、水、河流、村莊等風景,而且以樸素的筆法描述了現實的偏僻、貧困以及神秘而浪漫的民俗。她單純而豐饒的生命體驗來自村莊和田野,她討論著中國農民在蒼茫大地上的生死衰榮,莊嚴地揭示了鄉村生活中素樸的真理。但是,于蘭筆下的鄉村,不僅僅是田園詩的烏托邦呈現,而且蘊含著一個女性寫作者在高速發展的工業社會中獨特的理解世界的方式。在烏托邦式的田園寫作中,她的散文充滿著對鄉村的留戀和對城市的排斥。鄉村以記憶的形式融入作家的生命中,在鄉村的回憶里,世界的榮辱、欲望和生命的尊嚴、掙扎,全都成為一種主體性的互動和存在關系。她在鄉村的變遷中看到了一種人類遷徙的命運;她在鄉村的瑣碎而平靜的生活中看到了一種相對主義的生活哲學;她在鄉村的回憶中找回自我;她在鄉村的傳奇和童話中收獲夢想。在《聲在樹間》這本書中,城市不過是一個更大的鄉村,而鄉村不過是城市人都市放牛般的一個奢侈的夢想。在鄉村的回憶里,她理解了世界。 在“鄉村動詞”的這一章,作家通過“趕、走、活、看、唱、生長、開花”等一系列的動作再現并回憶了記憶中鄉村的動作,展示了鄉村生存*基本的動態表情。比如,“趕”代表了村民趕集時的欣喜和自足。“走”中蘊含著作者對離家出走的妹妹的心痛和留戀。“活”是對姑姑堅持愛情自主和個性至上的做法的理解,而“看”卻是一個鄉村里叔嫂通奸的悲劇。“唱”中的四叔,受到小隊長的權力壓制,但是他決不屈服,只能以唱歌的方式表達內心的悲憤。“站”中一個滄桑的老婦人拍照的姿勢,印證著這塊土地上的苦難和無奈。“開花”與“生長”中寫出了土地上的兩種*常見的狀態,充滿著溫情。相對于“動詞”一章的動感,其他章節更多的是作家對鄉村生活的靜物寫生式的細致體察,行文之間充滿著《昆蟲日記》一般的對大自然的熱愛和敬畏。寂靜,安居,孤獨和回憶,既是作家的生存狀態,也構成了整部散文的內在哲學基調。正是在寂靜而孤獨的安居之中的回憶,讓生存在鄉村的大地上變成了一種后工業社會的“詩意的棲居”。 它既有著童年的趣事、美好的回憶,又有著對鄉村中人的再現,對鄉村生存狀態的體驗,對美麗的農業自然中一草一木的思考,對鄉村世故人情、悲歡離合的理解與超越。 《詞語如花》一文,又分了棗花、蘿卜花、向陽花等幾個小節,細致而饒有趣味地對各種花的習性,以及對花中藏著的故事進行述說。很久以來,散文這片田園里,蕪雜紛呈地演繹著各種哲學化的傾向。學者散文的博學與深沉*終走向了掉書袋的自以為是,而抒情的表達也在不經意間背離了散文感情真摯的傳統,走向了偽崇高與假抒情。讀于蘭的這部《聲在樹間》,你會喜歡她那寧靜、曠遠的文字,向往文字里那充滿著歡樂憂傷的記憶的、不為人知的棗樹林、小村莊、清平鎮。那是一個感性的世界,神秘的世界,充滿聲音和色彩、充盈著自然和生命的世界。那一幅幅仿佛經過“還原反應”的純粹景象,那因我們熟視無睹而被忽略已久的村莊,那些平凡的人和事,讓我們透過歲月的粗糲與荒涼,真切地觸及生命的尊嚴與溫馨。也許,正如于蘭所說:“一篇散文,就是一個回憶,像鄉村里廢棄的水車,它標示出年代、歲月,既有失去的莊重,又有一副不馴服的自憐和傲慢。那里的風卻總是飄來樸實瑣碎的話語,每個人都面對自己的苦難,就是面對自己的孤獨和痛苦。”在生命的孤獨和痛苦里,于蘭*終用散文的方式升華了創作的激情,成就了天邊那一抹亮麗的彩虹。 這部散文中的《曲塵花》一篇,是她散文作品中升華的一部分,足可顯現她的本色。“曲塵花”本意指用水煮茶時,茶葉的精華部分,即水中大大小小的“沫餑花”(散文集《聲在樹間》也同樣是當代散文作品中精華的一部分)。該文包含了九個各自獨立又互有牽連的短章,有如一軸以疏筆淡墨畫就的長卷,于不經意間展開了一幅穿越古今、虛實交會的“擬古懷鄉圖”。以重讀《水滸傳》為引,抒古典情懷,唱《詩經》遺韻,且糅合說解宋明山水畫,將古代山水和當今的荷花棗林相拼貼,把曹植、王羲之、顧愷之、施耐庵的“曲塵花”化作了今世的曲水流觴。讀于蘭此文,常覺時空交錯,多有詩情畫意,直如《蘭亭集序》所言:“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這部散文集亦可大見于蘭的功力,她對所要表達的事物有著自己的意趣和理解,她憑著自己對生活與文字的想象力和領悟力,進一步確立了她自己獨特的表達風格和語言魅力。 于蘭是一個執著的寫作者。這種執著有時就如折磨她的失眠一樣令人感慨。這部散文的出版對她來說是一個特別值得珍藏的事件。在我看來,這種創造的愉悅是無法與人分享的,更是無須任何“序言”之類的東西加以點綴,但她的執著*終說服了我,使一直對“序言”之類充滿恐懼和敬畏的我,不得不無奈地寫下了如上文字,權以充序吧。 吳義勤
聲在樹間 作者簡介
于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二級作家,第五屆冰心散文獎獲得者,山東省首屆十佳青年散文家,山東省第二屆齊魯文化之星。在《人民文學》《青年文學》《十月》《美文》《北京文學》《散文選刊》等雜志發表小說和散文多篇。散文作品多次入選各種選集和選本。已出版《時光的碎片》《紅線》《舊田園》《與時光相遇》等文集。
- >
史學評論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自卑與超越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月亮虎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