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收藏的雅趣 本書特色
○文化名家的收藏之旅 器物鑒賞的知識講堂
○從文物到文明 從收藏到雅藏
○感知古物的藝術之美 來一場tong靈透澈的精神洗禮
收藏的雅趣 內容簡介
本書是漢寶德所著關于古物鑒賞、收藏方面的文章合集。作者從對古物的認識寫起,將隱沒在時光中的古物藝術之美加以闡釋,并以富于理趣的筆觸對古人文化和生活方式展開探討,與讀者共享自己的雅藏心得。
收藏的雅趣 目錄
自序 遨游于文物之天地 001
輯一 古物的記憶價值
壺的傳奇 002
自酒壺到茶壺 010
牡丹的造型 018
初探古玉的世界 026
一只玉璜帶來的回憶 033
古瓷的異國風采 040
青銅器中的童趣 048
陶瓷器的紋飾 052
古物的記憶價值 060
輯二 發現真實的挑戰
彩瓷的雅與俗 068
古物價值之挑戰 075
時代的迷霧 081
青銅器的神秘面紗 088
發現真實的失落 095
古、怪、美 102
古物斷代的爭議 109
輯三 收藏之樂
琉璃的故事 120
印章的藝術 127
古香器之謎 135
香爐的故事 142
茶藝與茶壺 149
一對大眼睛 156
逛玉市之樂 163
奇石與文玩 170
老來收藏之樂 177
辟邪與獅子之間 183
輯四 書法的生活化
書畫與碑拓 192
半副對聯 199
書法的生活化 191
自由揮灑的草書 215
草書之難 221
形、意、情 228
收藏的雅趣 節選
牡丹的造型 在古器物的裝飾中,以兩種圖案*為常見,一是具有廣泛象征意義的龍紋,一是代表富貴吉祥的牡丹花。龍,自有華夏文明就出現的圖騰,歷史悠久,內涵豐富,早有專門著作詳細介紹,可是尚未看到有關牡丹花的文章。
我對牡丹原本并沒有什么興趣,向來視之為中國俗文化的代表。中國人喜歡“花團錦簇”,就是各色盛開的牡丹聚在一起所帶來的歡樂氣氛,也只有牡丹有那么大的花朵,有那么多的顏色,所以很多人家里掛一幅牡丹圖在客廳里,沒有什么藝術價值,只是求個熱鬧。因此牡丹就成為畫匠們*愛畫的題材了。
自從唐初武則天喜歡牡丹,予以大力推廣之后,牡丹幾乎成為唐代的國花。唐代的器物上牡丹常以圓形圖案出現,牡丹花與唐朝女性富態的美感似乎也畫上了等號,成為豐富與圓滿的象征。中國文化到了宋代,本已自擴張轉為反省,但是洛陽的牡丹花卻已成為傳統,不但沒有消失,而且在栽培技術上大有進步。北宋有一個李格非,寫了一本《洛陽名園記》,把當時名園的牡丹詳加介紹。其實北宋的詩文中提到牡丹是很普遍的。
可是這時候,首都已遷往沒有牡丹的汴梁去了。皇室的品味趨向清淡,在瓷器的名窯器物上幾乎丟棄了繁麗的裝飾,牡丹就少見了。然而牡丹已深入人心,在上層社會不再流行,不表示民間會完全忘記,只是以另一種形態出現而已。民間瓷器上的牡丹就是一個例子。
十幾年前,古物市場活躍的時候,宋代的磁州窯器在臺灣很受歡迎,磁州窯的產品多為白色與黑色,大多素雅可觀。可是在黑、白器上仍然可以刻花、劃花或畫花,仍然有豐富的裝飾,與官家清一色的青灰色相比要活潑得多了。刻花有兩種,一是在胎上刻成淺浮雕,然后上釉,并沒有色調的變化。一是在黑釉器上刻出圖案,露出白胎再入窯。劃花是用尖銳的工具在釉上劃出線條,近似線條畫的效果,這一類大多是北宋的作品。到金代發展出畫花,以上兩種比較麻煩的技巧就少用了,用筆在黑、白器上大筆揮灑,看上去就活潑得多了。黑器用鐵紅,白器用黑色,畫起來很快,既省時又生動。
這些表面的裝飾,*常見的仍然是花、草,而牡丹花是*受歡迎的主題。可是在黑白器上的牡丹,失掉了顏色后,俗氣的成分大幅降低,牡丹花居然也變成高雅的題材了。金代的畫花白器,由于日本人喜歡,是非常昂貴的,我只能欣賞,沒想到收藏。一位古物界的朋友知道我的心思,千方百計弄到一只梅瓶,通體白地,以褐黑色畫了牡丹及枝葉,只是花葉稀了些,比不上日本博物館的收藏,但可以接受。尤其因為該器出土時,一邊受土侵蝕,色調變黃了些,市價因此高不上去,才在我的能力范圍之內。這個梅瓶至今仍然是我*喜愛的藏品之一。
我為了找一個黑釉紅花的酒壺,也花了些時間。在當時,黑釉器是下層社會的用器,所以品質上差些,上眼的東西不多。等了幾年,勉強買了一只,鐵花燒得不夠明亮。紅與黑的化學材料近似,燒制是不太容易的。
其實在金代,紅綠彩的瓷器已經產生了。在日本,這種瓷器受到極大的重視,偶爾可以在博物館看到,在中國,這是民間器物,反而無法在故宮看到。有趣的是,在紅綠彩器上*受歡迎的主題仍然是牡丹。有了紅綠彩,瓷畫開始以繪畫技術來表現了,因此牡丹的表現法成為一個值得研究的題目。這些畫工怎么畫一朵重瓣而又燦爛的牡丹呢?
南宋流傳下來的工筆畫,對牡丹的描寫是很寫實而細致的。牡丹的花瓣多重而有變化,是很不容易畫的一種花。幾年前,名畫家袁旃女士開始以宋工筆牡丹為基礎,發展出一套有現代感的工筆花卉藝術來。她畫了一朵牡丹給我,藍地紅花,有宋代風格,可是這種畫法是頗貴族的,民間卻有另一套詮釋的方法。
我發現自宋至今,牡丹的畫法確實可大分為官方與民間兩種畫法。官方的畫法是寫實的,雖有繁簡之別,但大體上是自正面畫出層層的花瓣。在元代以后的官窯青花瓷上常常看到牡丹花,大概都是團團的,以濃淡表示出層次。這樣畫法直到清代都沒有改變。可是在民窯器上就不同了。我不明白為什么民窯瓷上的牡丹喜歡畫側面,而且很夸張地表現出牡丹花的層次。
側面比較生動些是沒有疑問的,但要難畫得多。我所收藏的那只牡丹梅瓶,也是畫側面,下筆很流利,是先畫芯子,然后畫周圍下垂的花瓣,形成一個大致的圓形。這種畫法,后來在官窯器中也常見,因為它可以與畫正面的圓形圖案相配。可是這種畫法雖然雅致,卻沒有辦法滿足民間的畫師,因為看不出牡丹花層層花瓣的豐盛富麗的感覺。所以民間畫師自始就走一條不同的路。
自藝術表現上看,官窯的畫師與民間之分際,在于官師用眼、民間用心。前者是傳承自宮廷畫家,后者是來自民俗畫家。用眼,是畫出眼睛所看到的,著重于視覺的美感;用心,是畫出心里所想到的,著重于說明心里的意思。所以今天看來,民間的牡丹花未必美觀,卻透露出一股稚拙可愛的風味。
民間匠師怎么去想牡丹呢?他們認為牡丹的特色就是花瓣的層次很多,為其他花朵所不及。他們自側面畫不出來,就用符號來表示,*早的畫法是畫一個簡單的側面,在花芯的上面,加上幾層波浪式的線條,暗示很多花瓣。
日本靜嘉堂博物館的收藏中有一個著名的磁州窯枕頭,也是白地黑花的,是屬于精致的一類,上面有一朵牡丹花。我初次看到那只枕頭的照片,以為是一只鳳梨,因為那朵花的花芯是鳳梨形的,后來才知道,宋、金時代的民間對牡丹花尚沒有一定的表現法,那只鳳梨只是一些花朵層層疊在一起的意思而已。
以磁州窯為代表的宋、金民窯,對牡丹的詮釋是多樣的,顯現出民間匠師的活力。我手邊的一只北宋磁州窯梅瓶,是珍珠地,牡丹枝葉與花朵的裝飾在設計上很嚴謹,但不如后期畫筆揮灑活潑生動,牡丹的呈現介乎正面與側面之間,花芯為側面,周邊為正面,就是很好的例子。其實宋代民窯的各種牡丹如加以統計研究,是很有趣味的,至少可寫一篇碩士論文。
也許由于文化本質上的轉變,明代的瓷器雖然在技術與裝飾上有進步,牡丹花的主題卻不常見了。除了在官窯器上與寶相花同時以團花出現之外,民窯器上極為少見。到了明末卻出現一種特殊的牡丹造型,令人無法理解,這種造型我稱之為“雙角牡丹”。
十幾年前我在臺中一家古物店看到三只五彩小瓷罐,畫的是同樣的題材,兩面是一只鳳,兩面是一朵牡丹。這三只小罐都高十厘米左右,看風格,一只大約是明清之間,一只是清早期,一只應是清中期。罐口大小一致,約四厘米,應是茶罐。牡丹的畫法都是在花朵的上方伸出兩個角,表現層層的花瓣。自明末到清中期,這種畫法似為民間五彩牡丹的標準畫法,非常令人難以索解。宋金時期的牡丹雖不寫實卻是可以理解的,為什么明清的牡丹長出兩只角呢?到今天我也不明白。我曾見過康熙時代的五彩大花瓶,畫得非常精致,但是牡丹花卻也是伸出兩只角的怪物。沒有這兩只角,就是很自然的花朵了。我只能解釋這是當時匠師表現牡丹花多重花瓣的一種方法。
清代承平之后,粉彩技術的發明與此后西洋傳來的琺瑯彩及西洋寫實技法,使牡丹花可以以真實的面貌呈現,民間幾百年的牡丹古怪畫法才算結束。清末民初有些瓷器上的牡丹花與我們今天在客廳里懸掛的牡丹花已經相當接近了。這使我感覺牡丹表現法的幾百年歷史,好像中國文化幾百年蛻變的歷程。我們自唐宋充滿信心的寫實風格,逐漸進入現世中國耽于幻想的象征風格。西風東漸,我們的信心漸失,只有依附西洋的寫實技法來尋找自己的前景。
不久前,袁旃展出她近年的作品,其中有幾件是牡丹花。但她是自宋代的宮廷畫中找回中國的風格,把寫實的精神與象征的價值合而為一。她居然有耐心畫出充滿動態的、風吹下的牡丹花。這正是中國文化現況的寫照吧! 2005年7月
收藏的雅趣 作者簡介
漢寶德(1934-2014),臺灣知名建筑師、文物收藏家。臺灣成功大學建筑學學士,哈佛大學建筑學碩士,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學碩士。曾任臺灣東海大學建筑系系主任、臺灣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臺南藝術大學校長、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漢光建筑師事務所主持人。是二十世紀后半期在建筑、文物鑒賞等方面影響力深遠的學者。
重要建筑作品包括墾丁青年活動中心、臺南藝術大學、聯合報系南園度假休閑中心等。著有《如何欣賞建筑:漢寶德看建筑》《中國建筑文化講座》《漢寶德亞洲建筑散步》《收藏的雅趣》《真與美的游戲》等。
- >
我與地壇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回憶愛瑪儂
- >
隨園食單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唐代進士錄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