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西南聯大行思錄-[增訂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8064554
- 條形碼:9787108064554 ; 978-7-108-06455-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西南聯大行思錄-[增訂版] 本書特色
《西南聯大行思錄》是張曼菱十余年來浸潤于“西南聯大”的成果。其間,作者走訪海峽兩岸的西南聯大老校友,親身接觸、交談,拍攝出電視紀錄片數部,積累案頭筆記、文獻等一手材料不計其數,甚至不乏所有。作者尋訪西南聯大老校友,目的在于尋訪“西南聯大精神”——在中西合璧下,既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也有“獨立人格,自由精神”的人文精神。
《西南聯大行思錄》用文學化的語言進行紀實性的描述,人物訪談時的講話穿插其中,章法上也化整為零。在一個個小專題內,可見出西南聯大人活生生的精神面貌,和對國家、民族的赤誠與擔當,更可見出作者對當下文化教育建設的思考與憂慮。從“西南聯大”到今天,歷史的精神就在“行”與“思”之間跳動,對那激情歲月與美好人格的懷念向往,躍然紙上。
西南聯大行思錄-[增訂版] 內容簡介
《西南聯大行思錄》是張曼菱十余年來浸潤其間的文字成果。作者通過走訪海峽兩岸的西南聯大老校友,積累案頭文獻筆記無數,創作而成。本書用文學化的語言進行紀實性的描述,人物訪談穿插其中。敘述上下銜接但又化整為零,在今古時間的交織中,有且行且思之感。本書尋訪“西南聯大精神”、尋找人文精神的目的也就在這一枝文學化的妙筆下得以實現。
西南聯大行思錄-[增訂版] 目錄
西南聯大行思錄-[增訂版] 相關資料
少年時代,向往北大這座象牙塔,有關北大的一切都想了解。高考結束那年,偶然逛書店,《北大才女》赫然出現在書架上,翻看幾頁,果斷收入囊中,具體內容已不記得,只記得作者名為張曼菱。讀《西南聯大行思錄》,本想深入了解戰火紛飛的年代,三校合并的西南聯大是如何在昆明辦學育人,書買來后,發現作者是張曼菱,北大中文系畢業,很熟悉的名字,查閱后才知果真是當年那本書的作者,一種久違重逢的感覺,畢竟當年那位青澀的少年曾向往過她書中的象牙塔。
這本書采訪了數百位聯大校友,留下了豐富的口述材料,可以說是搶救性的完成了大量的人物錄音采訪。我個人是非常喜歡口述史的,因此讀起來樂此不疲。抗戰時期,為了保存中華民族教育資源免遭毀滅,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三所學校合并辦學,南遷至湖南長沙又到云南昆明,成立西南聯合大學。一時間,全中國*秀的教授大師們、學生們齊聚春城,他們的到來,給這所四季如春,無寒暑之慮的小城帶來了生氣,更可貴的是思想的啟蒙。當時的云南省主席龍云會請聯大的教授們來家中講學,城里、地方的富裕人家也會邀請教授們來家里做客。書中寫到
將先生接到了家里,自然是全家人都要叫出來與先生見面的。女孩子一扭一扭地出來了。
先生一皺眉。說:“怎么還纏足?放掉放掉!”
鄉紳說:“已經訂婚了。”
“還小還小。”
于是請教,怎么辦?
先生說:“上學上學。”
因此許多女孩子放掉了纏足的腳,走入了學堂。就這樣,一大批青年得到了解放,甚至從此改變了命運。
西南聯大時期,中國*質的教育資源都在昆明,學校實行“教授立校”,培養了大批人才。教授們大多留過洋,又有舊學的功底,因此可以算是中西合璧,教學很有自己的一套。當時的教授們有朱自清、胡適、聞一多等教文學;歷史系有傅斯年、陳寅恪、吳晗等;哲學系有馮友蘭、金岳霖等;外文系有葉公超、吳宓、錢鐘書、朱光潛;物理系有吳大猷......那時的學術圈到處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氣息。
李政道本是浙大的學生,老師覺得他天賦異稟,應該到更高水平的地方學習,于是寫推薦信給聯大物理系的吳大猷。吳大猷并不認識寫信的老師,可大多數從事物理研究的都認識吳大猷,于是李政道懷揣著老師的推薦信跨越千山萬水來到昆明西南聯大,得到中國物理學界的大師的指點,從此走向更高的人生舞臺。
西南聯大的一個重要的特色之一是“教授治校”,我覺得這一點對今天的高校行政管理及教學管理很有借鑒的意義,這些教學制度很值得研究。清華的梅貽琦校長會通過上海商務印書館直接翻印國外的教科書,成為西南聯大的教材,這使得聯大的教學設置與國際是接軌的,許多后來出國深造的學生如楊振寧,去國外研究所很快能夠適應那里的課程設置,這與聯大的教學分不開。
關于聞一多的暗殺,書中多有描述,原來先生在李公樸被殺害之前就已經被列入被暗殺的黑名單,每天不停的有人過來提醒他不要出門,化裝出走,甚至有人送來了喬裝打扮的西裝,可聞一多卻從不畏懼,每天照常出門,書中引用了他對妻子的一段話:
現在就好像一條船在海里遇到了大風。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在船里的人,把舵掌握好,才有可能船不翻,達到彼岸。我們也撇手不管,就任憑風浪吹打。在這種情況之下,我不堅持不行。
這是何等的信念!為了達到心中的“彼岸”這個理想國,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先生遇難之前的*后一次演講,明知特務很多,也受人相勸答應不會登臺,可當他看到李公仆的太太站在臺上已經講不下去,特務又不斷搗亂,他便毅然登臺發表了生前氣壯山河的*后一次演講。
抗戰勝利以后,臺灣回到中國懷抱。自1894年甲午戰敗臺灣被迫割讓給日本到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五十一年的時間,臺灣人民經歷了日本人的奴化教育長達半個世紀之久。西南聯大很多學生參與了政府接收臺灣的工作,1948年國民黨撤退臺灣后,一些教授學者登島,更是對于臺灣的“去日本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書中寫到“原北大副校長發起了‘普通話運動’,歷史系教授錢穆倡導‘國學運動’。‘普通話運動’、‘國學運動’使臺灣人民在語言、文化上重歸祖*體。”由于抗戰勝利后,內戰很快爆發,人們的注意力被轉移,直到1948年國民黨撤退島內,形成了兩岸長期的對峙狀態。關于臺灣回歸中國的過程對內地人來說也是鮮為人知。作者對一段歷史的敘述,彌補了我對臺灣回歸后那段歷史知識的空檔區。
關于清華校長梅貽琦在臺灣新竹重選校址建立清華大學,書中也多有論述。據說新竹的清華大學跟北京的清華大學有很大程度的相似,一樣的清華門大牌坊,一樣的“荷塘月色”,一樣的重視體育,一樣的把宿舍稱作“甲所”、“乙所”......這些種種的相似,似乎訴說著梅貽琦校長對故土清華大學的思念,也寄托著他的許多難以名狀的復雜情感。
這本書擠時間讀了很久,終于讀畢,史料價值很豐富,信息量也很大。每次讀完一本好書總是意猶未盡,陪著書中的人物往前走,被他們的喜怒所牽動,書讀完了,對書中人事物的情感也愈加濃郁。梅貽琦、蔣夢麟、李政道、聞一多、胡適、季羨林......這些大師、學生的身影猶在眼前,總還想去探尋一些與他們相關的事,想去昆明探訪那所存在九年的西南聯合大學。(摘自網友山茶讀后感)
西南聯大行思錄-[增訂版] 作者簡介
張曼菱,女,漢族。云南昆明人。1982年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1969年赴盈江縣平原區插隊務農,后歷任昆明醫學院工人,北京大學中文系學員,天津作家協會理事,海南作家協會理事,海南曼菱藝術發展有限公司獨立制片人和導演,職業作家,文學創作二級。1 982年開始發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 >
唐代進士錄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月亮虎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