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草嬰譯著全集第四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2169450
- 條形碼:9787532169450 ; 978-7-5321-6945-0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草嬰譯著全集第四卷 本書特色
《草嬰譯著全集(第4卷)(精)》是**俄蘇文學翻譯家草嬰先生畢生翻譯、創作的文學作品全編,本卷收錄草嬰翻譯的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小說全集《戰爭與和平》為主的俄國經典文學作品,是反映蘇聯衛國戰爭和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作品。
草嬰譯著全集第四卷 內容簡介
長篇小說。本卷為《戰爭與和平》四卷本第四卷,是托爾斯泰震驚世界文壇的代表作品。草嬰先生于1989年翻譯完成,1992年在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并于1993年四卷本出齊。作品共四卷,以1812年拿破侖入侵俄國為中心,描寫了俄國人民奮起抗擊侵略者的英勇場景,同時也探索了貴族階級的歷史命運問題。
草嬰譯著全集第四卷 目錄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尾聲
部
第二部
附錄一
附錄二
草嬰譯著全集第四卷 節選
《草嬰譯著全集(第四卷)》: 皮埃爾聽見法國人在商量怎樣槍斃:一次一個還是一次兩個。“一次兩個。”一個校官若無其事地冷冷回答。士兵的行列調動了一下,大家都在匆忙行動,但不是為了一件大家都能理解的事,而是為了一件難以理解卻又非做不可的不愉快的事。一個佩武裝帶的法國軍官走到犯人行列右邊,用俄語和法語宣讀判決書。 然后兩對法國兵走到犯人跟前,遵照軍官指示帶走前頭的兩個戰戰兢兢的犯人。這兩個犯人走到柱子旁站住,等法國人拿口袋來,他們默默地環顧四周,好像中彈的野獸等待獵人走近。一個犯人不斷地畫十字,另一個搔著背,翕動嘴唇,好像在微笑。士兵慌忙蒙住他們的眼睛,拿口袋套住他們的頭,把他們捆在柱子上。 十二名士兵手里拿著槍,邁著平穩整齊的步伐從隊伍里出來,在離柱子八步遠的地方站住。皮埃爾轉過臉去,免得看見即將發生的事。突然響起一陣劈噼啪啪的響聲,皮埃爾覺得比*可怕的雷聲還響。他回頭看了一眼。只見硝煙彌漫,那幾個法國人臉色蒼白,兩手發抖,在坑旁干著什么。又有兩個犯人被帶出來。這兩個也用同樣的眼神望著大家,徒然用眼睛默默地乞求人家的庇護,顯然不理解也不相信將要發生的事。他們不能相信,因為只有他們自己才懂得生命的價值,不理解也不相信人家可以奪走他們的生命。 皮埃爾不愿看,又轉過臉去;但又響起了一陣驚心動魄的槍聲,隨著槍聲他又看見了硝煙、人血、法國人嚇得發白的臉,他們雙手發抖,互相推擠,在柱子旁做著什么。皮埃爾重重地喘著氣,環顧四周,仿佛在問:這是怎么一回事?皮埃爾看見所有人的目光都在這樣問。 他在所有俄國人的臉上,在所有法國官兵的臉上無一例外地看到和他心里所感受的同樣的驚悸、恐怖和斗爭。“這事究竟是誰干的?他們都像我-樣難受。究竟是誰?究竟是誰?”這問題在皮埃爾心里閃了一下。 “八十六步兵團,開步走!”有人喊道。站在皮埃爾旁邊的第五個人被帶出去,這次只帶他一個。皮埃爾還不知道他得救了,他同其余的人被押到這里只是陪綁。他越來越恐懼,面對眼前的景象,既不感到高興,也不覺得寬慰。這第五個是穿工作服的工人。法國兵剛碰著他,他就嚇得往旁邊一跳,一把抓住皮埃爾。皮埃爾渾身打了個哆嗦,掙脫他的手。工人走不動,他們架著他的膀子走。他不斷叫喊。一到柱子旁邊,突然不叫了。他仿佛一下子明白是怎么回事。不知是他明白喊也無用呢,還是他認為人家不可能殺他,他在柱子旁站住,等待同其他人一樣被蒙上眼睛,并且也像一頭中彈的野獸,閃亮著眼睛環顧四周。 皮埃爾已不能轉過臉去閉眼不看了。他和其他人的好奇和激動在這第五個人被殺害時達到了頂峰。這個犯人也和其他幾個犯人一樣,看上去似乎很鎮定:他把工作服裹裹緊,用一只光腳擦擦另一只。 他被蒙上眼睛,整了整腦后勒得太緊的結子。然后他被推到血跡斑斑的柱子上,身子往后仰。他覺得這姿勢不舒服,就調整了一下,平穩地擺好兩腳,靠在柱子上。皮埃爾盯著他,不放過每個細小的動作。 照規矩應該發出一聲口令,然后響起八支槍的槍聲。但不管皮埃爾后來怎樣竭力回憶,也回憶不起哪怕一聲槍響。他只看見那個被綁著的工人突然蹲下來,血從兩處涌出,繩子由于身體的重量松散了,那工人不自然地垂下腦袋,屈著一條腿坐下來。皮埃爾向柱子跑去,沒有人攔阻他。幾個臉色嚇得發白的人在工人周圍忙碌著。一個留胡子的法國老兵解開繩子時下巴頦直打哆嗦。尸體倒下來。士兵們笨手笨腳地把尸體迅速拖到柱子后面,把它推到坑里。 ……
草嬰譯著全集第四卷 作者簡介
列夫?托爾斯泰(1828―1910),俄國小說家、評論家、劇作家和哲學家。托翁是一位多產作家,也是世界認可的很偉大的作家之一。同時也是非暴力的基督教無政府主義者和教育改革家。托爾斯泰出身于名門貴族,享受著優越的家庭條件。他一歲半喪母,九歲喪父,由姑媽撫養長大。 托爾斯泰自幼就開始接受典型的貴族家庭教育。但是他并不喜歡上流社會的生活,他將全部精力與情感寄托于文學創作。他的作品多描寫俄國革命時期的人民的頑強抗爭,因此被稱為“俄國十月革命的鏡子”。列寧曾稱贊他創作了世界文學中“流”的作品。其代表作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一個地主的早晨》等。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自卑與超越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山海經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二體千字文
- >
經典常談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