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將門家風:老紅軍譚冠三、李光明致長子譚戎生書信集:一九五二年-一九六五年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101454
- 條形碼:9787521101454 ; 978-7-5211-0145-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將門家風:老紅軍譚冠三、李光明致長子譚戎生書信集:一九五二年-一九六五年 本書特色
《將門家風(老紅軍譚冠三李光明致長子譚戎生書信集1952年-1965年)》每封信均有譚戎生的追憶,對于我們理解和認識將軍寫信的背景有著重要引導意義。通過追憶介紹了將軍為建設西藏、穩定西藏、保衛邊疆嘔心瀝血、鞠躬盡瘁的感人故事,展現了老將軍的崇高風范和無私情懷,也輪廓式涉及了共和國發展史上重要的歷史事件如解放和穩定西藏、反右運動、大躍進、西藏平叛、自衛作戰等一些背景情況,同時也展示了那一代青年人的理想、奮斗和成長歷程,有助于我們更真切地體味家書的深刻內涵和高遠境界,有很強的教育和啟發意義。
將門家風:老紅軍譚冠三、李光明致長子譚戎生書信集:一九五二年-一九六五年 內容簡介
《將門家風:老紅軍譚冠三、李光明致長子譚戎生書信集(1952年-1965年)》收錄整理了老紅軍、開國中將譚冠三和李光明夫婦從1952—1965年間給長子譚戎生所寫的珍貴家書40封及照片,信中譚冠三將軍或向家人講述自己的歷史、近況、抒發報國之志,或向子女詢問他們的生活學習,留下教子的箴言,展現了將軍赤誠向黨、以身許國、廉潔治家的革命精神和崇高風范。此外,編著者在每封信后增加了追憶和背景資料內容。
將門家風:老紅軍譚冠三、李光明致長子譚戎生書信集:一九五二年-一九六五年 目錄
前言
**封信(1952年8月)
第二封信(1952年8月7日)
第三封信(1953年8月17日)
第四封信(1956年1月11日)
第五封信(1956年6月3日)
第六封信(1958年1月21日)
第七封信(1958年10月19日)
第八封信(1960年2月9日)
第九封信(1960年8月1日)
第十封信(1960年9月25日)
第十一封信(1960年10月21日)
第十二封信(1960年10月25日)
第十三封信(1960年12月7日)
第十四封信(1961年5月11日)
第十五封信(1961年10月1日)
第十六封信(1961年11月30日)
第十七封信(1962年3月9日)
第十八封信(1962年3月29日)
第十九封信(1962年5月5日)
第二十封信(1962年5月21日)
第二十一封信(1962年9月13日)
第二十二封信(1962年10月27日)
第二十三封信(1962年11月25日)
第二十四封信(1962年12月12日)
第二十五封信(1963年5月5日)
第二十六封信(1963年9月21日)
第二十七封信(1963年10月1日)
第二十八封信(1963年10月17日)
第二十九封信(1963年10月29日)
第三十封信(1963年11月17日)
第三十一封信(1964.年1月1日)
第三十二封信(1964年1月23日)
第三十三封信(1964年3月20日)
第三十四封信(1964年8月16日)
第三十五封信(1964年8月29日)
第三十六封信(i964年9月16日)
第三十七封信(1964年10月22日)
第三十八封信(1964年11月19日)
第三十九封信(1964年12月9日)
第四十封信(1965年6月15日)
譚冠三將軍文選
戎馬高原抒壯志世界屋脊寫春秋
譚冠三同子女的談話
譚冠三同子女的談話(續)
譚冠三同北京人大附中同學座談時的講話
譚冠三給超民表弟的信
譚冠三詩六首
第二次長征——隨同十八軍進藏/李光明
接受任務義無反顧
進軍路上勇往直前
譚冠三同志履歷表
李光明同志簡歷
踏著父親的足跡走上了西藏高原/譚戎生
編者后記
將門家風:老紅軍譚冠三、李光明致長子譚戎生書信集:一九五二年-一九六五年 節選
《將門家風:老紅軍譚冠三、李光明致長子譚戎生書信集(1952年-1965年)》: 戎生: 你這幾年來,學習進步一定很好。我們天天在這里希望你進步。你的弟弟延豐現在那里,他學習有很大進步?希你寫信來告我。 我們身體很好,工作也很順利,不要掛念。祝你和你弟弟身體好,并祝進步! 你的 爸爸譚冠三 媽媽李光明 一九五二年八月 戎生追憶: 從父親1947年離開我們,已經有5年時間沒有父母的音訊了。今天收到西藏來京開會的戰斗英雄叔叔帶來的書信,別提多高興了。 父母的來信,問及我近幾年學習和生活的情況。囑咐我寫信告訴他們二弟延豐的情況。因為我倆入校時,我上小學二年級(8歲),二弟延豐只有4歲多,尚在幼兒園。我倆雖在同一個學校,但也很少見面,加以年齡較小,既不大懂事,也不會寫信,不可能及時向父母報告我們的情況。雙親對子女的思念之情,可想而知,因此寫來了這封短信! ∧赣H前后共生育了六個孩子。大哥譚鰲1939年出生在延安,父親這時已奉命從延安抗大去晉察冀冀中軍區(兼三縱隊)任政治部副主任,沒有等到母親分娩就出發了。當時在延安,根據組織安排很多同志都把孩子寄養在百姓家。作為母親自然舍不得,她把大哥送走了三次,又要回了三次,說:“孩子還沒生下來,老譚就上前線了,他還沒來得及看看自己的兒子就走了!薄 ∷持粷M三個月的孩子,與彭真同志的愛人張潔清等十幾個同志從延安出發,前往抗日前線,一路艱苦行軍,通過多道敵人的封鎖線,走了4個多月才到達冀中。她說:“這次我冒著生命危險,把兒子背到冀中,就是要讓老譚看看自gI~JL-T-!彼郊街熊妳^時,父親到了一分區,后又奉命調到趙譚(南進)支隊,大哥在殘酷的戰爭環境中不幸天亡。 1943年春,父親到延安中央黨校學習,被選為黨的“七大”代表,出席了“七大”會議。母親帶著我長途跋涉回到延安,又生下妹妹秀秀。這時我和妹妹都得了“百日咳”,因為沒有藥及時治療,結果我活下來,秀秀卻死了! 〈文辏艿苎迂S出生了。母親帶著我們兄弟兩人隨部隊行動,歷經艱苦。我們是在戰爭環境中成長的,能夠活下來已經是很幸運的! ∪旰螅妹谬R峪出生了。父母都非常喜歡。但戰斗頻繁,環境十分艱苦,母親只好把她送到河北高陽縣一個農民家中寄養。次年母親又生了小弟戎豐。戎豐出生僅7天,就寄養在一個農民家,并寫有字據! 1949年2月,父親調十八軍任政治委員,渡江戰役打響后,他和張國華軍長一起率十八軍隨二野直下大西南,進行解放戰爭的*后進軍。3月,北京城解放了。母親帶著我和弟弟延豐來到北京,把我們送進了華北軍區榮臻小學,母親返回保定黨校學習。不久母親接到南下去四川的通知,臨走前她到北京看了我和弟弟,弟弟才5歲,哭著鬧著不要母親走。待他睡熟以后,母親還是忍著內心的痛苦走了! 哪且院,我們兄妹四人天各一方。一直到1955年,父親從西藏到北京參加黨的代表大會,8年后才見到自己的孩子。母親1954年參加西藏婦女參觀團回北京參觀,也離開我們整整5年了! 】梢哉f,我和弟弟是在“依學校為大家庭,視老師為父母”的集體環境中長大的。妹妹齊峪和小弟戎豐則是在農村勞動人民的懷抱中成長的。北京解放以后,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大部分家庭已經基本穩定下來,經過戰斗洗禮的父母同孩子們團聚了。而我們的父母又接受了進軍西藏、解放西藏的歷史重任!
將門家風:老紅軍譚冠三、李光明致長子譚戎生書信集:一九五二年-一九六五年 作者簡介
譚戎生,男,漢族,籍貫為湖南耒陽市小水鎮柘溪村,抗日戰爭艱苦時期即1941年出生在山東觀城夏溝村。1949年至1960年在北京八一學校、北京第四十二中(北京師院附中)、北京人大附中學習。1960年7月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導彈系學習(哈軍工),畢業后留校在毛主席親筆題字的學院《工學》報任編輯。1966年初調國防科(工)委,歷任助理員、參謀、后勤干部教導大隊大隊長兼黨委書記。1986年5月調四川省軍區教導大隊大隊長,后主動平調西藏軍區歷任日喀則軍分區副參謀長、副司令員,林芝軍分區副司令員。授予大校軍銜。1992年調任國防科工委(總裝備部)后勤部研究員。1996年退休。
- >
月亮虎
- >
姑媽的寶刀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山海經
- >
自卑與超越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我與地壇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