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與祭祀-國家神道的現狀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8026545
- 條形碼:9787108026545 ; 978-7-108-02654-5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國家與祭祀-國家神道的現狀 內容簡介
《國家與祭祀:國家神道的現狀》是三聯書店2007年5月出版的《國家與祭祀》一書的修訂本。與舊版本相比,該修訂本不再拘泥于日文原著的漢字詞匯與句式,并且補充了若干譯者注,以便中文圈讀者閱讀、理解。這種修訂是基于譯者翻譯觀的變化,F在,譯者認為:翻譯的目的是讓另一種語言環境中的讀者來閱讀。譯文的“信”,是詞匯、句式的“信”與意涵的“信”這兩種“信”的統一。由于“辭”與“意”的關系具有間接性,因此,翻譯過程中語言的重組是必然的。這次修訂幅度很大,現在諸位讀者看到的,與其說是修訂本不如說是重譯本。
十年前該書出版之后,在中國知識界引起了一定的反響。多家雜志、網站發表了書評,2008年5月30日,香港鳳凰衛視專題節目《開卷八分鐘》用整期節目介紹了該書。
《國家與祭祀:國家神道的現狀》引起反響,一方面是因為其政治神學批判具有鮮明的針對性——針對的是當時日本社會的右傾化在知識界、政界的種種表現,針對的是殺與被殺的悲劇被右翼人士“榮光”化的事實;另一方面是因為其論述涉及現代國民國家建設中的普遍性問題——包括個人與國家的關系,國家的世俗化、非宗教化,等等。子安宣邦先生撰寫《國家與祭祀:國家神道的現狀》是在2003年。現在,十五年過去了,日本、亞洲乃至世界的形勢均發生了巨大變化,諸位讀者閱讀《國家與祭祀:國家神道的現狀》,亦當有新的理解。
國家與祭祀-國家神道的現狀 目錄
**章 國家神道的現狀
1.國家神道的問題
2.“國家神道曾為何物?”這個問題
3.被強加的“國家神道
4.從憲法原則的脫離
5.”國民宗教“的復活
6.從歷史中被喚回之物
7.國家神道的此時
第二章 本源性咒縛的歸來
——伊勢神官的現狀
1.為何參拜伊勢神宮?
2.天祖祭祀這一本源
3.神宮·天皇·日本
4.固有美的再發現
5.天皇制國家的宗廟
6.內宮參道的景觀
7.祭年遷宮與”神宮式之物
第三章 沉默的鬼神與生者的饒舌
——靖國神社的現狀
1.臭氣與噪聲
2.選擇死者并賦予意義
3.英靈與歷史解釋
4.超越了被賦予之意義的死者們
5.鬼神的住所
6.沉默的鬼神
第四章 “天祖”概念的重構
——《新論》與危機政治神學(其一)
1.“天祖”這一漢語詞匯
2.“天祖”概念的重新建構
3.外來危機與水戶學
4.“國體”論的形成
5.臣民式統合的原理
第五章 祭祀國家的理念
——《新論》與危機政治神學(其二)
1.國家的長期方略
……
第六章 現代國家的形成與宗教
——世俗主義現代化與宗教民族主義
第七章 兩個世俗國家之間
——國家神道發生的場
第八章 “國家神道”這一遺產
——現代神社神道史的話語
第九章 神道與現代宗教學
——神道乃國民型宗教
第十章 戰爭之國與祭祀之國
——國家的連續性與祭祀
后記 誰在祭祀死者?
子安宣邦的政治神學批判(譯后記)
國家與祭祀-國家神道的現狀 節選
《國家與祭祀:國家神道的現狀》:
新形成的國家,必須通過對于構成了現存社會的宗教性多數派與諸種宗教勢力采用決戰或者懷柔、妥協、吸納的方式,來塑造自己一方新的世俗多數派——塑造自己的國民。在這里,民族主義被作為世俗民族主義以新國民的形成為指向廣泛宣傳。不過,作為世俗主義國家的迅速現代化的政策實施,產生了政治壓迫與社會分化,并激起了民眾對于這種壓迫與分化的抵抗。而且,由于宗教勢力所組織的原教旨主義革新運動的發生,世俗主義現代化遭到反擊。這樣,宗教民族主義以國民的宗教性再統合為指向而產生。
這是我依據前面提及的兩《國家與祭祀:國家神道的現狀》就非歐洲地區現代國家的形成面臨的事態所進行的草圖式素描。下面根據伊朗和印度的史實對該素描進行補充。1979年的霍梅尼伊斯蘭革命獲得成功的伊朗,是自上而下對世俗主義現代化進行強權式推行的代表性例證。1925年登上伊朗國王王位的禮薩·汗大力推行伊朗的現代化,其政策實施的核心在于確立中央極權式的權力、整頓官僚機構、強化軍隊。這是實實在在的現代國家權力及其機構的建立。伊朗作為現代國家的建構——他將這種建構作為伊朗社會的非伊斯蘭化而推行,即力圖通過波斯·認同感對伊朗的國家屬性進行非伊斯蘭式的重新建構。波斯語被作為國語或者共通語而推行,現代性的民法、刑法、商業法取代伊斯蘭法被制定出來。而且,甚至以法律的形式強制國民穿西裝。這種自上而下的現代化,經由第二代國王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之手,在戰后國家環境中被進一步強權式地推行。國王在接受美國援助的同時所進行的作為“白色革命”的現代化,以土地改革、選舉法修訂等方式推行。20世紀70年代,借助在石油價格高漲中獲得的巨大收入,伊朗開始謀求成為大國,但結果卻是伊朗社會的急劇改變,從農村流人首都德黑蘭的民眾導致了貧民窟的出現,構成了龐大的城市貧困階層。小川指出:對于這類民眾來說,所謂“現代化”,只能是“從前安定的傳統生活方式和地域共同體遭到破壞,貧富差距擴大,而不是此外的任何東西”。政府對反政府運動進行鎮壓——抵抗這種鎮壓的伊朗民主化運動不久即染上宗教色彩,霍梅尼的伊斯蘭革命的完成過程及其后續情形,就是我們現在依然從遠方遙遙注視著的中東現代史的過程。
這場伊斯蘭革命,確實曾經是作為對于伊朗的世俗主義現代國家化的宗教性替代物而推行的。但應當說,那與其說是對現代國民國家自身的否認,不如說是作為伊斯蘭國家的對于新的統合的追求。關于伊斯蘭叛亂派,尤魯根斯瑪雅也指出:“他們的思維方法的奇妙結果之一,就是將現代國家中的許多*為顯著的要素挪用在伊斯蘭所依據的框架之內!^之于將國民國家從伊斯蘭中排除,他們也在更多地制造新的統合!
國家與祭祀-國家神道的現狀 作者簡介
子安宣邦,1933年生。畢業于東京大學,大阪大學名譽教授,曾任日本思想史學會會長,日本思想史大家。子安宣邦以一系列著作,對江戶時期以來的日本思想界重要人物及其思想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和批判性的研究。子安宣邦知識淵博,思想深刻,在日本學術界有廣泛的影響。
董炳月,1960年生。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導,中國魯迅研究會常務副會長、秘書長。早年留學日本,獲東京大學文學博士學位(1998年)。著作:《“國民作家”的立場——中日現代文學關系研究》《茫然草》《“同文”的現代轉換》《魯迅形影》等。譯著:《何謂“現代的超克”》《蒙古新疆旅行日記》等。
- >
巴金-再思錄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朝聞道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二體千字文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