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圖騰-中華祖先神話探源 版權信息
- ISBN:9787806858264
- 條形碼:9787806858264 ; 978-7-80685-826-4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熊圖騰-中華祖先神話探源 本書特色
《熊圖騰:中國祖先神話探源》記述的,是作者考察中華熊圖騰神話的始末。為探索、研究做個專題的年記,是以前沒有嘗試過的寫作形式。我希望通過這個形式,把探索和思考過程,真實而饒有趣味地呈現出來。這或許能見證一個人文研究者的自我超過之路。
熊圖騰-中華祖先神話探源 目錄
壹 朝圣牛河梁,恍悟熊圖騰
1.長城內外是一家
2.赤峰的“中華**龍”
3.牛河梁熊頭之謎
貳 林西石熊再發現
1.敖漢“秦俑”留懸念
2.被遺忘的林西
3.解讀石熊:神秘數字“六”
叁 北大一哈佛的神話會
1.北大賽克勒博物館的熊頭
2.熊圖騰神話的源流
3.熊圖騰與史前女神宗教
4.印第安人的圖騰制度
5.從考古材料看中國史前熊女神
6.熊龍說與歐亞大陸的熊祖神話
肆 圖騰批評的是與非
1.什么是“圖騰批評”
2.對“圖騰”說的不滿
3.圖騰信仰與神話
4.圖騰是原始宗教的主要形式
伍 鯀禹啟化熊之謎
1.從熊穴啟閉獲得的啟發
2.鯀、禹和啟祖孫二代神話之謎
陸 熊圖騰:從神話到小說
1.季節循環的象征
2.復活的象征
3.佛的象征:能仁與熊菩薩
柒 熊節解謎
捌 沒有熊的國度
1.熊圖騰問鼎中原?
2.飛往沒有熊的國度
3.另類玉文化
4.關于熊的若干發現
玖 秦人崇拜熊嗎?
——中原通古斯人假說與秦文化源流
1.隴南訪古與“熊”邂逅
2.贏姓的文化符號尋根
3.贏秦與熊圖騰的考古新證
4.發現“熊鳥”
5.司馬遷所記秦神話與歷史
6.秦人是通古斯人嗎?
7.史前玉文化的證據
8.兩對師徒的宏大假說
9.熊圖騰:中韓文化的紐帶
尾聲:中華祖先神話之源
1.廣州南越王墓出土的熊形象
2.熊為百獸之王?
3.熊與獸面紋及饕餮
4.熊如何演化為龍?
5.漢武帝陵前的熊人交媾石雕
6.古代六禮之玉璜以雙熊首玉器為原型
附錄:“熊”與“能”:有熊部落故里新鄭能莊考察記
熊圖騰-中華祖先神話探源 節選
熊圖騰-中華祖先神話探源 作者簡介
p>葉舒憲,文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比較文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1999年美國耶魯大學客座教授。2001年英國學術院、劍橋大學訪問教授。2003年荷蘭皇家學院客座研究員。2006年新西蘭奧塔吉大學講席教授。兼任四川大學、吉林師范大學、中山大學教授,蘭州大學翠英講席教授、西安外國語大學特聘教授。出版專著26部,并被翻譯成為英、法、日、韓等文字。代表著有:《中國神話哲學》、《(詩經>的文化闡釋》!陡咛粕衽c維納斯》,《<莊子>的文化解析
- 主題:考古學家在石器時代造型藝術中發現的眾多動物形象中,熊具有特殊...
考古學家在石器時代造型藝術中發現的眾多動物形象中,熊具有特殊的地位。有一些反復呈現的動物形象,除了作為偶像而單獨出現,還會作為其它神圣象征的隱喻關聯物而出現。例如,美國考古學家金芭塔斯在系統分析了歐洲新石器時代陶器圖案模式后發現有一種作為母神象征的網狀紋飾:“這種網紋象征經久不衰地反復出現。在方形、卵形、圓形、菱形、膀胱形、三角形(女陰三角形)和帶狀紋中均有表現,還常常與動物形象相聯系,如蛇、熊、蛙、魚、公牛頭和山羊頭!痹诮鸢潘箍磥,熊和蛙、蛇這類動物都是作為復活女神的化身或者替身而出現的,并不只是代表該種動物本身。 新石器時代人所崇拜的動物神往往不是單純的自然崇拜。以熊而言,其在史前信仰之中的基本神格便是再生、復活之神。由于復活總是以死亡為前提條件的,所以熊神也順理成章地兼任起死亡之神的職能。自石器時代進入青銅-文明時代,古老的熊神的身影依然時常伴隨著諸女神活動的場合而呈現出來。例如在古希臘,在布勞羅尼安?阿爾忒彌斯節慶上,會出現一位主持儀式的女祭司,身穿黃色長袍,她的儀式職能就在于將阿爾忒彌斯女神扮演為一只熊。參看dexter(1980,26);赝麃喼薮箨憱|端,在中國的民間舞儺儀式上居然也出現類似的情況:披上熊皮而舞蹈的師公儼然以下凡的熊神自居。只不過由于年代傳承的久遠,其所代表的尊神的性別已經不再像希臘人的阿爾忒彌斯神那樣明確罷了。
- 主題:評價書的內容
該書填補了中華祖先圖騰研究中的一項重要空白,即熊圖騰崇拜的歷史與文化意義。在此之前,盡管已有不少關于龍、鳳等圖騰的研究,但熊圖騰的專門研究相對較少。葉舒憲教授的這一工作無疑為學術界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思路。該書在研究方法上有所創新,提出了“四重證據法”,即在傳統文獻、考古發現的基礎上,結合民俗資料和圖像學證據進行綜合研究。這種方法的運用不僅使得研究結論更加科學可信,也為后人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研究范式。
- >
月亮虎
- >
莉莉和章魚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姑媽的寶刀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