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政治理論與全球氣候變化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4201287
- 條形碼:9787214201287 ; 978-7-214-20128-7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政治理論與全球氣候變化 本書特色
人為的氣候變化包含著很復雜的因果鏈,現在我們知道了氣候變化的原因,同時也知道在一般意義上采取怎樣的行動可將氣候變化*不利的危害降至*小。然而也許*復雜的方面是政治問題而不是科學問題。盡管現在影響全球氣候政策的價值基礎和政治障礙已經遠遠超過科學和技術本身的重要性,但是,與過去這么多年投入到氣候變化科學研究的智力資源相比,與這個*的全球性的、因而也相當難以應對的環境問題密切相關的基本政治問題則相對關注得很少。本書的目的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這種不足,推動建立基于各國承擔“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而設計和實施有效的氣候保護制度和管理政策,以推動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促進公平。
政治理論與全球氣候變化 內容簡介
本書**部分“公正、倫理學和全球氣候變化”, 著眼于隨氣候變化而提出的分配公正問題, 引發對氣候變化相關公正問題的思考。第二部分“氣候變化, 自然與社會”, 把焦點從“公正”轉向一系列需要關注的相互聯系的問題, 將我們的思想基礎與一些與氣候變化相關的典型的跨學科的、觀念性的和實踐性的政治/政策問題相聯系。
政治理論與全球氣候變化 目錄
前言
約翰·巴里
引言
史蒂夫·范德海登
貢獻人員
一 公正、倫理與全球氣候變化
*章 全球共有物品的分配:理論和實踐
萊特·瑞蒙德
第二章 超級道德風暴:氣候變化、代際倫理及腐敗問題
史蒂芬·加德納
第三章 氣候變化、環境權利及排放份額
史蒂夫·范德海登
第四章 氣候變化中的環境(不)公正
馬丁·J·亞德米安
二 氣候變化、自然及社會
第五章 氣候變化與北極案例:社會生態系統分析法的規范性探析
艾米·勞倫·洛芙格拉芙特
第六章 作為社會批判理論的氣候學:全球變暖、全球變暗及全球變冷的社會建構/創造
提摩太·W·盧克
第七章 城市擴展延、氣候變化、石油枯竭與生態馬克思主義
喬治·A·岡薩雷斯
第八章 卡特里娜颶風襲擊之后:氣候變化與即將到來的遷移危機
彼德·F·坎那沃
參考文獻
政治理論與全球氣候變化 節選
許多學者和評論家認為,任何有關未來環境變化的條約必須是合理的、公正的。這既是現實需要,也是道德意義所必需的:具有道德意義則是因為其中大量涉及經濟和環境的利害關系,具有實踐意義則是因為任何被廣泛認為是不公平的條約都不可能在霍布斯主義(Hobbesian)的國際關系世界中獲得批準生效。當然,一個公平的條約具有怎樣的要素是巨大爭議中的一個焦點,這點已經激發了一場范圍廣范的關于生態和分配公平之間的討論。過去的20年里見證了多種有關氣候“平等”的規范性論點,經過用心培育和細心照料終于開花結果的事實。這種爭論不僅限于學術范圍內:決策者和條約的談判者也從大量細節上考慮有關競爭性分配計劃的更好的觀點。 通常,這個爭論也可以被描述為一個原則問題:我們應怎樣分配地球吸收溫室氣體,尤其是二氧化碳的有限容量。這些大氣資源在某種程度上被認為是全球共有物品的一部分,即那些在個人、團體和民族控制之外,也不為某個民族或國家所擁有的自然資源。從技術層面來說,這種說法給共有物品的真實理念帶來一些損害,一種廣泛接受的術語是集體產權(由一些少數個人社團擁有),而不是任何凌駕于所有權或控制機制之外的資源。實際上,很多學者把全球共有物品(global comnons)看作是“全球自由獲取的資源(global open-access resource)”或“全球的非財產(global nonproperty)”。但是,出于習慣和語言上的感染力,本文仍將保留并使用“全球共有物品”一詞。 在慣于考慮有效性和既得經濟利益的公共政策學者的世界中,如此廣泛地關注政治理論的規范性問題是不常見的。所有這些都切實激勵著規范性理論與決策研究和實踐更好地融合在一起。盡管在這個問題上已有許多書籍、論文、白皮書和外交上的“非正式文本”(non-paper),但是要在具有較高法律地位的、公平的氣候條約上達成更大的共識依然是一個十分艱巨的過程。2005年,盡管沒有地球上溫室氣體*貢獻者(無論是總量還是人均)美國的批準,《京都議定書》還是磕磕絆絆地正式生效了。而在美國自身權利的英雄神話中,異常艱難的議定書批準過程(沒有提到簽約國是否真正達到所聲明的排放目標這一重要問題)給人一點理由去思考解決這個政治僵局所需要的、適當的規范性原則。 事實上,一些評論家對我們找到的這些原則是很失望的。例如,戴維·維克多(David Victor)把分配問題稱作是氣候變化政治的“戈爾迪結”(Gordian knot),并對任何從政治角度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法也不抱希望。其他人因各種原因,從根本上對任何解決氣候問題的方法持不信任態度,這些方法包括打破市場壟斷和“圈占”(enclosing)全球共有物品,以及通過創造私人排污權而推行的“碳殖民主義(carbon colonialism)”。*好依賴其它方法保護那些不受任何個人或國家擁有或控制的自然資源,放棄為“自由市場環境主義”(free market environmentalism),或其相關概念唱迷人贊歌(siren song),這些爭論依然在繼續。 許多悲觀情緒似乎很容易形成。以前的溫室氣體排放分配已經很困難,濫用市場手段的風險也確實存在。但是基于市場的方法確實有一些重要的優勢,如具有降低執行成本的潛力,減輕達成政治一致的難度。從這方面講,重要的是注意到,過去依據多種規范性原則指導全球共有物品的私有權分配,世界已經處理的那些分配難題。因此,本章試圖通過比較氣候變化公平性的規范性文獻和以往的分配經驗,來建立起政治分析的規范性世界和經驗世界之間的橋梁。本章希望通過這種關聯,用過去的經驗為規范性的爭論提供一個新的考察視角,在氣候變化的語境下,這種規范性爭論或多或少具有政治上的可信度。相應地,當規范性思想家們考慮到那些正在發揮作用、(體現)特定分配理念的具體例子時,這也可能激發他們產生有關氣候變化公平問題的新見解。 討論從下面四個部分展開。首先,簡要評論有關溫室氣體排放權分配的重要的規范性爭論。然后,回顧以往有關全球共有物品分配的案例,包括深海、南極洲和外層空間的物體等聯合國條約,尋找在*部分中提到的規范性爭論的應用實例。考慮到國際分配額的相對稀缺,本章隨后將在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權分配中考慮一個更寬泛的、顯而易見的規范性原則,并再次審視*部分提到的規范性原則。*后,本章基于過去經驗對那些或多或少具有政治可行性的分配原則得出一些結論,并為這個領域未來研究提出若干重要問題。 編輯推薦 人為的氣候變化包含著很復雜的因果鏈,現在我們知道了氣候變化的原因,同時也知道在一般意義上采取怎樣的行動可將氣候變化*不利的危害降至*小。然而也許*復雜的方面是政治問題而不是科學問題。盡管現在影響全球氣候政策的價值基礎和政治障礙已經遠遠超過科學和技術本身的重要性,但是,與過去這么多年投入到氣候變化科學研究的智力資源相比,與這個*的全球性的、因而也相當難以應對的環境問題密切相關的基本政治問題則相對關注得很少。本書的目的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這種不足,推動建立基于各國承擔“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而設計和實施有效的氣候保護制度和管理政策,以推動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促進公平。 內容推薦 本書著眼于隨氣候變化而提出的分配公正問題,對與氣候變化相關問題進行跨環境科學、倫理學和政治學等學科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可供進行關于環境問題的相關政治決策作為參考。 作者簡介 史蒂夫﹒范德海登 (Steve Vanderheiden) 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政治學副教授,著有 《大氣正義:氣候變化政治理論》。 媒體評論 正如本書的一位作者所言,氣候變化給我們帶來了一場“超級道德風暴”。我想補充一點,該書提供了一個展示政治理論在應對我們這個時代*的環境挑戰方面發揮作用的完美例證。 —— 墨爾本大學政治學教授兼系主任 羅賓·埃克斯利 在我們已建立的政治制度和視角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的時候,迫切需要一種深刻而系統的新思維方式。該書將一些杰出的環境政治理論學者的重要成果結集成冊,以原創性、個性化和睿智的方式剖析一些由氣候變化引發的*關鍵的政治問題,令人印象深刻地滿足了這一需求。 —— 喬治亞大學哲學系 皮爾斯﹒H. G. 斯蒂芬斯 該書以一種易于接受的方式介紹了眾多政治理論家有關氣候變化的不同觀點。由于氣候變化對我們的政治制度和科學都是一個挑戰,我希望該書能夠激發這一領域更多的探索工作。 —— 紐約大學環境研究室主任 戴爾·詹姆遜 目錄 前言 約翰·巴里 引言 史蒂夫·范德海登 貢獻人員 一 公正、倫理與全球氣候變化 **章 全球共有物品的分配:理論和實踐 萊特·瑞蒙德 第二章 超級道德風暴:氣候變化、代際倫理及腐敗問題 史蒂芬·加德納 第三章 氣候變化、環境權利及排放份額 史蒂夫·范德海登 第四章 氣候變化中的環境(不)公正 馬丁·J·亞德米安 二 氣候變化、自然及社會 第五章 氣候變化與北極案例:社會生態系統分析法的規范性探析 艾米·勞倫·洛芙格拉芙特 第六章 作為社會批判理論的氣候學:全球變暖、全球變暗及全球變冷的社會建構/創造 提摩太·W·盧克 第七章 城市擴展延、氣候變化、石油枯竭與生態馬克思主義 喬治·A·岡薩雷斯 第八章 卡特里娜颶風襲擊之后:氣候變化與即將到來的遷移危機 彼德·F·坎那沃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許多學者和評論家認為,任何有關未來環境變化的條約必須是合理的、公正的。這既是現實需要,也是道德意義所必需的:具有道德意義則是因為其中大量涉及經濟和環境的利害關系,具有實踐意義則是因為任何被廣泛認為是不公平的條約都不可能在霍布斯主義(Hobbesian)的國際關系世界中獲得批準生效。當然,一個公平的條約具有怎樣的要素是巨大爭議中的一個焦點,這點已經激發了一場范圍廣范的關于生態和分配公平之間的討論。過去的20年里見證了多種有關氣候“平等”的規范性論點,經過用心培育和細心照料終于開花結果的事實。這種爭論不僅限于學術范圍內:決策者和條約的談判者也從大量細節上考慮有關競爭性分配計劃的更好的觀點。 通常,這個爭論也可以被描述為一個原則問題:我們應怎樣分配地球吸收溫室氣體,尤其是二氧化碳的有限容量。這些大氣資源在某種程度上被認為是全球共有物品的一部分,即那些在個人、團體和民族控制之外,也不為某個民族或國家所擁有的自然資源。從技術層面來說,這種說法給共有物品的真實理念帶來一些損害,一種廣泛接受的術語是集體產權(由一些少數個人社團擁有),而不是任何凌駕于所有權或控制機制之外的資源。實際上,很多學者把全球共有物品(global comnons)看作是“全球自由獲取的資源(global open-access resource)”或“全球的非財產(global nonproperty)”。但是,出于習慣和語言上的感染力,本文仍將保留并使用“全球共有物品”一詞。 在慣于考慮有效性和既得經濟利益的公共政策學者的世界中,如此廣泛地關注政治理論的規范性問題是不常見的。所有這些都切實激勵著規范性理論與決策研究和實踐更好地融合在一起。盡管在這個問題上已有許多書籍、論文、白皮書和外交上的“非正式文本”(non-paper),但是要在具有較高法律地位的、公平的氣候條約上達成更大的共識依然是一個十分艱巨的過程。2005年,盡管沒有地球上溫室氣體*大貢獻者(無論是總量還是人均)美國的批準,《京都議定書》還是磕磕絆絆地正式生效了。而在美國自身權利的英雄神話中,異常艱難的議定書批準過程(沒有提到簽約國是否真正達到所聲明的排放目標這一重要問題)給人一點理由去思考解決這個政治僵局所需要的、適當的規范性原則。 事實上,一些評論家對我們找到的這些原則是很失望的。例如,戴維·維克多(David Victor)把分配問題稱作是氣候變化政治的“戈爾迪結”(Gordian knot),并對任何從政治角度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法也不抱希望。其他人因各種原因,從根本上對任何解決氣候問題的方法持不信任態度,這些方法包括打破市場壟斷和“圈占”(enclosing)全球共有物品,以及通過創造私人排污權而推行的“碳殖民主義(carbon colonialism)”。*好依賴其它方法保護那些不受任何個人或國家擁有或控制的自然資源,放棄為“自由市場環境主義”(free market environmentalism),或其相關概念唱迷人贊歌(siren song),這些爭論依然在繼續。 許多悲觀情緒似乎很容易形成。以前的溫室氣體排放分配已經很困難,濫用市場手段的風險也確實存在。但是基于市場的方法確實有一些重要的優勢,如具有降低執行成本的潛力,減輕達成政治一致的難度。從這方面講,重要的是注意到,過去依據多種規范性原則指導全球共有物品的私有權分配,世界已經處理的那些分配難題。因此,本章試圖通過比較氣候變化公平性的規范性文獻和以往的分配經驗,來建立起政治分析的規范性世界和經驗世界之間的橋梁。本章希望通過這種關聯,用過去的經驗為規范性的爭論提供一個新的考察視角,在氣候變化的語境下,這種規范性爭論或多或少具有政治上的可信度。相應地,當規范性思想家們考慮到那些正在發揮作用、(體現)特定分配理念的具體例子時,這也可能激發他們產生有關氣候變化公平問題的新見解。 討論從下面四個部分展開。首先,簡要評論有關溫室氣體排放權分配的重要的規范性爭論。然后,回顧以往有關全球共有物品分配的案例,包括深海、南極洲和外層空間的物體等聯合國條約,尋找在**部分中提到的規范性爭論的應用實例?紤]到國際分配額的相對稀缺,本章隨后將在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權分配中考慮一個更寬泛的、顯而易見的規范性原則,并再次審視**部分提到的規范性原則。*后,本章基于過去經驗對那些或多或少具有政治可行性的分配原則得出一些結論,并為這個領域未來研究提出若干重要問題。
政治理論與全球氣候變化 作者簡介
史蒂夫﹒范德海登 (Steve Vanderheiden) 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政治學副教授,著有 《大氣正義:氣候變化政治理論》
- >
朝聞道
- >
我與地壇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隨園食單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