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闖進數學世界――探秘歷史名題
-
>
中醫基礎理論
-
>
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新編21世紀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
>
高校軍事課教程
-
>
思想道德與法治(2021年版)
-
>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21年版)
-
>
中醫內科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中國近代史 第4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3197552
- 條形碼:9787303197552 ; 978-7-303-19755-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近代史 第4版 內容簡介
《中國近代史(第4版)》主要內容包括西方資本主義的東侵與中國的應對,太平天國起義的勃興,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的敗亡,19世紀中期的思想文化,洋務運動和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民族危機的加劇,民族救亡運動的高漲戊戌變法與義和團運動,19世紀后期的思想文化,辛亥革命與清政府的覆亡,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20世紀初年的科學與文化,后記,再版后記。
中國近代史 第4版 目錄
**節 清政府的禁煙運動
一、鴉片戰爭前的中外大勢
二、非法的鴉片貿易
三、林則徐與禁煙運動
第二節 鴉片戰爭
一、英國挑起鴉片戰爭
二、戰爭經過
第三節 戰后的中國社會
一、**批不平等條約的訂立
二、戰后中國社會的變化
三、民眾反侵略斗爭的繼續
四、階級矛盾的激化
第二章 太平天國起義的勃興
**節 太平天國的興起和發展
一、洪秀全反清起義思想的形成
二、金田起義與定都天京
三、太平軍的北伐和西征
第二節 太平天國的綱領和政策
一、《天朝田畝制度》
二、各項內政措施
三、對外政策
第三章 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的敗亡
**節 第二次鴉片戰爭
一、英法挑起戰端和《天津條約》的簽訂
二、戰爭的再起和《北京條約》的簽訂
三、沙俄侵吞中國大片領土
第二節 成同時期的朝局
一、滿漢勢力的消長和湘淮地方勢力的擴張
二、北京政變
第三節 太平天國的后期斗爭及其失敗
一、天京變亂
二、重振天朝的努力
三、太平天國的敗亡
第四節 太平天國時期各地民眾的反清斗爭
一、兩廣、兩湖的民眾起義
二、西南諸省的反清斗爭
三、東南及東部各省的人民反抗
四、西北及北方地區的人民起義
第四章 19世紀中期的思想文化
**節 思潮與學術
一、經世思潮的興起與發展
二、漢宋學的合流
第二節 詩歌與散文
一、宋詩運動與桐城派古文的復興
二、進步的文學潮流
第三節 科技與譯書
……
第五章 洋務運動和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
第六章 民族危機的加劇
第七章 民族救亡運動的高漲戊戌變法與義和團運動
第八章 19世紀后期的思想文化
第九章 辛亥革命與清政府的覆亡
第十章 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
第十一章 20世紀初年的科學與文化
后記
再版后記
中國近代史 第4版 節選
《中國近代史(第4版)》:2.傳統自然經濟初步解體鴉片戰爭后,西方資本主義各國對中國進行經濟侵略,使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受到嚴重的沖擊。《南京條約》簽訂后,璞鼎查曾向國內吹噓說,他已為英圍的生意“打開了一個新世界,這個世界是這樣的廣闊,傾蘭開夏全部工廠的出產也不夠供給她一省的衣料”①。英國資本家也相信,“只消中國人每人每年需用一頂棉織睡帽,不必更多,那英格蘭現有的工廠就已經供給不上了”②。英美資產階級興奮不已,立即掀起了一個向中國傾銷商品的狂潮。1837-1839年,英國輸華貨物總值平均每年不到100萬鎊,1845年則增長到239萬多鎊。其中主要工業產品棉布棉紗的輸華總值,從1842年的70多萬鎊增長到1845年的173萬多鎊。③美國的對華貿易也有很大的增長。1831年,美國本國產品輸華貨價為24萬多美元,1843年增加到175萬多美元,到1845年則激增至207萬多美元。然而,這種對華傾銷商品行為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并沒有直線性地持續增長,從1846年起開始下降。這一年英國輸華貨物總值為179萬鎊,比1845年降低了l/4。直到1854年,英同輸華貨物總值也只有100萬鎊,甚至低于鴉片戰爭前的一些年份。顯然,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結構對于外國商品的容納有限,而改變這種經濟結構卻需要相當長一段時間。盡管如此,在戰后十余年問,中國沿海和長江下游一些地區的自然經濟還是受到了強烈的沖擊。由于輸入的洋貨為機器制品,物美價廉,競爭力強,使不少土貨滯銷。如東南沿海一帶盛產土布、土紗,而洋紗洋布的劇增使這些土貨陷于困境。上海附近的嘉定縣,“往者匹夫匹婦,五口之家,日織一匹,贏錢百義。自洋布盛行,土布日賤,計其所贏,僅得往日之半耳”④。在廣州、廈門一帶,也出現因傾銷洋布導致婦女紡織半數停工的情況。這些表明,在洋貨傾銷的狂潮中,中國東南沿海一帶的自然經濟首先解體。歐美各國在對華傾銷商品的同時,加緊掠奪中國的原料和農產品。1842-1846年,茶的出口增長了一倍,達到8400多萬磅,絲的出口增長近5倍,達到18000多包。1846-1856年,茶的出口再增長55%,達到13000萬磅,絲的出口又增3倍多,達到79000多包。絲茶等農產品的大量出口,擴大了部分地區農業生產中商品經濟作物的比重,減少了農業經濟中的自給成分。這些產品經過商販、大商人和買辦之手,*終進入國際市場,成為工業國的重要原料。而國際市場的需求又反轉來影響和制約著中國國內農產品的生產。此時,絲茶的出口貿易幾乎全部掌握在外商手中,由他們支配著數量和價格。這就不能不使這些生產部門產生對外國資本的依賴性。在近代中國,自然經濟的解體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帶有兩重性。它給中國資本主義生產的產生和發展創造了客觀條件和可能,然而由于這種變化是外國資本在中國擴展殖民地貿易和實行經濟侵略強行促成的,因此又不可避免地要服從西方資本主義總體的政治經濟利益的需要,成為它們的附庸。這種變化深深地打上了半殖民地經濟的烙印,呈現出一種畸形狀態。3.買辦勢力和早期產業工人的出現鴉片戰爭以后,中國社會的階級結構也開始發生變化,主要表現在買辦勢力和早期產業工人的出現。買辦原指在廣州充當外商譯員或助手的人員。這些人由中國公行雇用并控制,外商不得自行雇用。鴉片戰爭后,公行制度被取消,外商可以在中國自由雇用買辦,通過他們做生意或辦理其他交涉事務。這時的買辦已與戰前截然不同,完全為外商所控制,成為西方殖民勢力侵華的重要工具。五口通商后,買辦勢力迅速發展形成一個新興的階層。他們當中,有的是從行商轉化而來,有的原是舊式商人,有的則是由外商直接培養起來的雇員。買辦在外國人的洋行、公司、銀行中充當經紀人,有的則是自己另開商號,專門從事進出口貿易。他們依附于外國資本勢力,主要通過收取傭金等方式,迅速積累起巨額財富!
- >
二體千字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回憶愛瑪儂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