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當代文學:深察與縱覽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1537577
- 條形碼:9787511537577 ; 978-7-5115-3757-7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當代文學:深察與縱覽 內容簡介
《當代文學:深察與縱覽/人民日報學術文庫》系“全國當代文學研究首屆青年論壇”論文集。收入《當代文學:深察與縱覽/人民日報學術文庫》的27篇文章,多數已在論壇做過較充分的發言和討論,編選成冊時按照選題、運思的學理取向分別歸入“全局縱橫觀”“個案深紋路”“解析新維度”三個主題。其中,既有對當代文學領域師承有自的話題進行“重寫文學史”的不斷努力,也有對當代文壇新人新作新現象近距離把握的熱切觀察,顯示出當代文學研究的新氣象、新風貌。
當代文學:深察與縱覽當代文學:深察與縱覽 前言
“首屆全國當代文學研究青年論壇”結束之后,李林榮說要編選一部論文集。我知道這是好事,但多少有些懷疑。因為論壇上的發言要整理成文章,有一個過程。大家都是忙人,能不能把文章都整理出來,*終形成一部論集,還真不好說。因而,當4月底看到李林榮真的發來“首屆青年論壇”論文選的電子版時,有些出乎我的意料。原有的疑惑不只變成了欣喜,甚至完全就是驚喜。
這里首先說一下這次“青年論壇”的緣起。
大概是在2010年于海南海口舉辦的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第16屆學術年會時,因為參會的專家學者接近500人,大會發言只能安排20-30人,分了5個小組也平均每組60-70人,也不能確保人人都能發上言。也是在這屆年會上,與會的青年學者開始增多,無論大會小會他們都很難有機會發言。針對這種情況,我們臨機決定,增加一個以青年學者為主的晚場,讓他們就自己感興趣的話題,自由發言,暢所欲言,以此給他們提供一個交流的平臺,也給年會增添一些青春的色彩。孰料,晚間的“青年論壇”舉辦得異常成功,遠遠超出原來的預想。圍繞著當下文壇的前沿話題,青年學者們爭先恐后地發言,而且帶著年輕學者特有的活力與銳氣,有時不同的看法還會發生碰撞和引起爭論,使得氣氛格外活躍而熱烈。一些并不年輕的專家學者也來觀會和聽會,時不時地參與到討論中來。結果,臨時加場的“青年論壇”,反倒成為年會上的一個亮點。有了這次意外的收獲,我們在2012年的徐州年會、2014年的武漢年會、2016年的西安年會上,都堅持利用一個晚上的時間,舉辦“青年論壇”。由此,“青年論壇”成為年會中的保留節目,效果不僅越來越好,而且影響也越來越大。
有了這樣的一個基礎和背景,研究會在商議2017年的工作計劃時,就有了一個在更大范圍里舉辦“青年論壇”的想法。此想法在研究會的常務理事會上提出后,得到大家的一致贊同。這個計劃的具體實施,便是與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共同主辦的“首屆青年論壇”,廣邀全國各個領域的青年文學學者前來參加。結果,在各主辦方的積極努力之下,參會的青年學者不僅人數眾多,而且都有備而來,使得為期兩天的論壇,發言踴躍,討論活躍,氣氛熱烈,收獲頗豐。
我參會聽會之后,感受很深,收獲也很多,*為突出的印象是兩個方面。
一是與會的青年專家學者來自不同方面,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其中,有來自研究機構和全國高校的青年文學研究者,又有一些在文學寫作中頗有成就的青年作家、網絡小說作家,還有一些重要文學網站和網絡文學公司的經營者、領導者。大家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現狀,研討問題,實際上構成不同板塊文學從業者的相互對話與深度交流。這種文學研討,會使與會者打開自己原有的視野,看到更多的風景,吸納更多的信息,從而使自己置于一種比較宏觀的格局之中,獲得一種整體感與全局觀。
二是由發言的情況看,與會者都有充分的準備.而且關注點與興趣點也相當廣泛。從研究對象看,小說、詩歌、散文、網絡文學、海外華文文學,以及整體的文學態勢與走向等,都有一定的涉獵;從研究的時段看,從當下的文學現狀到四十年的文學發展,從新時期的文學起源到20世紀的文學經驗,都有一定的研探。有些話題看似并不新鮮,但卻帶著青年學者特有的銳意與個性,有著與習見的看法不盡相同的新的觀察與新的發現。如黃平、李振關于新時期文學起源的思想資源的尋索,楊曉帆關于高曉聲的出國經歷影響其創作更變的思考,金理關于近年小說創作中“失敗青年”故事的探討等等,都在個人的文學研思中溢滲出一種深沉的歷史感。
當代文學:深察與縱覽 目錄
**輯 全局縱橫觀
新時期文學起源階段的虛無
四十年來思想資源的文學傳播
論20世紀女性寫作敘述聲音的艱難建構
中日當代文學作品關于記憶的藝術表達探究
新詩的音樂性及形式創造
西方十四行詩傳統對中國新詩創作的影響
小說中國·歷史想象·文學譜系
“華語語系”作為一種方法
當代漢語文學的語言、民族和國家認同
第二輯 個案深紋路
老舍后期中短篇小說創作中的重復與哀怨
夭折的《預言》修訂版及其背后的文事
汪曾祺小說創作中的重寫、改寫
黎汝清的“命運啟示錄”
歸來者的位置:“高曉聲訪美”與《陳奐生出國》
楊康之死
當代銀幕女俠“她”者形象的敘事悖論
“紅色經典”的時代變奏與傳播策略探析
陶正是誰?
第三輯 解析新維度
撕開時代的沉默
失敗青年故事的限制與可能
小城故事變奏曲
建構與變異:蔣峰小說敘事風格探微
殘酷青春另類成長
中國當代散文經典化的嘗試
當代網絡文學中的古典性和現代性
從中年危機看網絡文學
關于網絡文學作品抄襲界定的幾點困惑
后記
本書作者簡介
當代文學:深察與縱覽 節選
《當代文學:深察與縱覽/人民日報學術文庫》:
在討論“四十年來中國文學的思想資源”時,我的專注點主要在于思想資源在社會中的傳播與接受問題。
我自己于此的研究要上溯到清末民初。清末有一位人物不是特別有名,但是相當重要,他叫梁濟,是梁漱溟的父親。梁濟就是一個所謂的小知識分子,他在思想層面上,幾乎可以說是梁啟超的追隨者。民元之后,梁啟超人京,他曾兩次求見梁啟超,都沒能見到。直到梁濟1918年自殺以后,梁啟超才發表文章說,原來還有這樣一個人存在,他都不知道。
梁濟在清末跟他的親友彭翼仲、杭辛齋等人一道發起了北方的啟蒙運動,這場啟蒙運動長期不在思想史研究范圍之內,因為它的發起人并不是思想家,它的接受方主要也是底層,跟南方由思想家發起、主要接受方是學生和商人的啟蒙運動架構不太一樣。再后來,民國建立,大量的南方新式知識分子入京,就把北京啟蒙運動的架構覆蓋了,之后的民初報業興盛期,后袁世凱時期的《甲寅》《新青年》直至新文化運動,都是南方啟蒙運動架構的延續。
但真正衡量起來,以能否將啟蒙內容傳達到社會的中下層為標尺,清末北方的啟蒙效果超越了南方。蔡元培、林白水他們在上海辦《警鐘日報》,曾經派人到北京調查,驚異地發現北京“擔夫走卒居然有坐階石讀報者”,上海啟蒙知識分子對北京同行的底層啟蒙效果也是很羨嘆的。①
從1976年開始的“新時期”,在晚清以來的思想史脈絡中,是一場再啟蒙運動。從1976年到現在,大約40年,中國文學的思想資源大概可以分為兩個時段,一個時段是前20年,也就是從1976年到1997年;另一個時段是后20年,從1997年到時2017年。
兩個時段的區別當然很多,但觀其大略,前20年的文學,基本上是一個“柱狀結構”,所謂柱狀結構,就是所有參與文學事業的人,基本上還是在一個相對明晰化的體制當中,生產和消費著我們的文學產品。甚至很多不是文學界的人士,也經常參與到這個柱狀結構當中來。
我們如果回顧清末會發現,像梁啟超這樣的思想家,他們會自己操刀來寫小說,向大眾傳播自己的觀念①;到了“新時期20年”,寫小說的思想家比較少,但還是很多思想界的人會對文學問題發言,因為文學問題當時處于相對中心的位置,文學本身承載著傳播思想的功能。文學可以成為突破禁區的試驗品,也可以成為啟蒙大眾的宣言書。思想界與民眾擁有的共同目標,比如解放思想,比如打破“大鍋飯”,比如倫理變革,文學都在中間起到了連接與聚焦的作用。那是一個全民文學閱讀時代,也是一個單中心時代。
到了后20年,文學的社會形態變成了另外一種方式,一方面文學出現了“雙中心”,以作家協會主持文學生產與評價,以雜志發表、評獎、權威出版為動力的文學體制仍然在發揮作用,但與此同時,商業,或者說資本,對文學的影響日益擴大。圍繞作協和商業兩個中心形成了兩種文學體制,兩種文學體制之間有交流,但基本處于并置的狀態。
……
當代文學:深察與縱覽 作者簡介
李林榮,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文學院教授、中國文藝評論基地執行主任,北京老舍文學院客座教授,中國魯迅研究會理事,北京作協理事,中國作協會員。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復旦大學,文學博士。著有《嬗變的文體:社會歷史景深中的中國現當代散文》《經典的祛魅:魯迅文學世界及其歷史情境新探》《疆域與維度:中國現當代文學的跨世紀轉型》《犁與劍:魯迅文體與思想再認識》等,發表學術論文及各類文藝評論200余篇。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朝聞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史學評論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經典常談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