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漢魏南北朝道教身體哲學思想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34747
- 條形碼:9787520334747 ; 978-7-5203-3474-7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漢魏南北朝道教身體哲學思想研究 內容簡介
《漢魏南北朝道教身體哲學思想研究》講述了:老莊哲學的“身患”意識和“貴身”崇向,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被改造、升華為。“仙道貴生”的神仙道學理論。身體是道教神仙家們自觀觀他的邏輯出發點,也是他們品善論惡的價值尺度。在神仙道家們的精神世界中,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包括天地、自然等,都以人天互體、交感會通的方式作用于世,構成人的生命價值境域;身體與世界的一體性使認識身體與認識世界合而為一,認識身體就是認識世界;在“根身”的宇宙淪和“反身”的認識論支撐下,道教的倫理觀乃是一種典型的“躬身主義”倫理觀。與此相應,道教煉養術、道教齋醮科儀與道教神仙信仰中無不蘊含著“仙道貴生”“修身成人”與“身化人文”的豐富哲學意蘊,體現出“以身載道”的哲理特征。
漢魏南北朝道教身體哲學思想研究 目錄
“身體”溯源篇
**章 老莊哲學的“身體”發軔
**節 根深蒂固的“身患”意識
一 根于“身患”的生命意識
二 源于“身體”的人生困境
三 緣身而起的生命覺解之路
第二節 造端于“身患”意識的老莊哲學
一 “身患”的種種面向
二 由“身患”而“貴身”的價值追求
三 由“貴身”而“根身”的本體營建
四 由“根身”而“美身”“反身”的路徑選擇
第三節 緣起于“身患”的超越之路
一 追求“真人”的人格崇向
二 建立“身道”論的實踐智慧
第二章 漢魏南北朝道教對老莊身體哲學思想的繼承與發揮
**節 綜論道教之身與老莊之身的異同
第二節 對老莊養生思想的繼承與發揮
一 貴生、尊生
二 道養、神養
三 “藉眾術以共長生
第三節 對老莊認識論思想的繼承與發揮
一 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二 靜觀自得的真理觀
第四節 對老莊倫理觀思想的繼承與發揮
一 創立以“道”為核心的教理思想
二 形成“道”“德”“術”三位一體的教理體系
三 援“禮”入教,完善了道教倫理建設的思想內容
第五節 漢魏南北朝道教身體哲學的確立
一 道教身體哲學確立的前提條件
二 道教身體哲學確立的理論基礎
三 道教身體哲學確立的邏輯路徑
“身體”原理篇
第三章 漢魏南北朝道教“身天一體”的宇宙論思想
**節 道教宇宙論的本質
一“道生天地,始無名分”的宇宙源起思想
二“自然者,道之根本也”的宇宙本質思想
三“合天應入,功不厭多”的天人感應思想
第二節 道教宇宙論的理論景觀
一 道一神一體論的宇宙觀
二 氣一生合一論的宇宙觀
三 心一神不離論的宇宙觀
第三節 道教身體宇宙論的基本特征
一 人天同構、即身即天的道教宇宙論
二 天人一體、交感匯通的和諧宇宙論
三 “交感生物”的德性宇宙論
第四節 道教身體宇宙論的價值功能
一 價值根據的功能
二 價值理想的功能
三 價值規范的功能
四 維系本體安全的功能
第四章 漢魏南北朝道教反身體道的認識論思想
**節 道教認識論的整體景觀
第二節 反身體道的理論環節
一 “反身”向道
二 “攝身”體道
三 “虛身”明道
四 “妙身”合道
第三節 根身認識論的總體特征
一 道教認識論本質上是一種根身性的認識論
二 反身體知的真理觀
三 比身而用的認識邏輯
第四節 兩種不同的認識路徑
一 “心”有所異致“質”有所別
二 “思”有不同致“境”有差異
三 “真”相異隔致“能”有所別
第五章 漢魏南北朝道教躬身行道的倫理觀思想
**節 道教身體倫理的思想景觀
一 “重生”的價值導向
二 “行善”以“養德”的道德實踐
三 “不言”而“化行”的道德教育
四 身心一如的德性幸福觀
第二節 “躬身”“踐德”的倫理特征
一 承襲老莊,追崇自然
二 融儒入道,以禮訓身
三 內外雙修,生命倫理
四 涵養道德,內在擴充
五 身神合一,道德自覺
第三節 身道倫理的價值功能
一 惜生重命,呵護個體
二 補益社會,范導群體
三 尊重自然,美化整體
“身體”思維篇
第六章 漢魏南北朝道教身體思維的融通性特征
**節 身體思維與宇宙本體的融通
第二節 身體思維與真理之境的融通
第三節 身體思維與生命價值的融通
第七章 漢魏南北朝道教身體思維發凡
**節 道教神仙信仰的身體意蘊
一 “身”“神”合一:可感
二 寓理于情:可親
三 顯隱無間:可敬
第二節 道教生命煉養的身體思維發凡
一 “精”“氣”“神”:一種宇宙景觀
二 聚散之間:兩重天地
三 寓“道”于“術”:生活世界
第三節 道教齋醮科儀中的身體意蘊
一 齋醮根據:身天一體
二 運演機理:以“禮”訓身
三 價值功能:凈身化民
結語
附錄
一 道家身體哲學研究有感:理性的突破,身心的洗滌
二 對魯迅“以此讀史,有多種問題可迎刃而解”的身體詮釋
三 漢魏南北朝道教身體哲學建設論綱
——兼論當代新道家哲學何以可能
四 論老莊的身道價值及其運思路徑
五 生命何以超越
——對道家養生三要素的哲學考察
參考文獻
后記 且修行且寫作
漢魏南北朝道教身體哲學思想研究 節選
《漢魏南北朝道教身體哲學思想研究》: 每個人來到世間,都必然會存有這樣或那樣的憂患意識,但并非所有的憂患意識都能締結生成哲學的智慧之果。只有在追問導致人生困境的根本原因的過程中,給予諸種問題一個終極性和統一性的回答,將之升華為人類性的理論問題,個體性憂患意識才能升華為人類性的哲學智慧,個體性的問題才能得到*終的解決。在老莊那里,根源于生命無常所產生的種種憂患意識成為激發他們探尋生命真諦的精神原動力,而他們對于這些問題的解決,又是置放于“宇宙”的視野下來解決的,因而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種“自然論”的終極之問。 在《天下》篇中,莊子這樣描述了對生與死的認識:“寂漠無形,變化無常。死與生與,天地并與,神明往與!芒忽何適?萬物畢羅,莫足以歸!雹偕c死、天與地之間并不存在根本的差別,世間萬物概莫能外,人的生命存在也必然會遵循這一自然法則,有生有死,“變化無!。面對這一無常的人生,人們之所以會生出無窮的煩惱,甚至做出違背自然規律的行為,歸根結底是因為人們執著于生死之一端而不識生命全體之景象。在《駢拇》中,莊子又指出:“自三代以下,天下莫不以物易其形矣。小人則以身殉利,士則以身殉名,大夫則以身殉家,圣人則以身殉天下。故此數子者,事業不同,名聲異號,其于傷性以身為殉,一也!雹谛∪、士、大夫、圣人都是儒家的人格類型,也是儒家衡量事業人生價值高低的一種裁量標準。在莊子看來,盡管他們所從事的事業各自不同,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大小有別,但從本質上而言并沒有什么根本的差別,都是對生命和天性的損傷,即“殘生傷性均也”。這段話既是莊子對儒家價值取向的一種批判,也反映出莊子對于身體困境的透徹覺解。在社會生活中,之所以大量存在“以身相殉”的反,F象,歸根結底是因為人們對錯誤價值目標的追求。莊子的這種殉身論思想直接淵源于老子,是對老子身體論思想的“祛蔽”。老子說:“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雹僭诿蜕怼⒇浐蜕怼⒌门c亡之間,不同的人可能會有不同的取舍態度,而對于道家來說,貴身而保身無疑是唯一正確的選擇,或者說是解決人世間一切問題的總根源,是價值根據意義上化解人生諸問題,創造人間新盛景的根本抓手。而身體本身又蘊含著對此種問題之解決的一切可能性,這種可能性在道教那里被不同的道派展開為無限豐富的內容。畢竟,只有身體才是人生而為人的*后根據,也唯有身體才能為我們提供成為全人、神人的種種條件,更根本的是,身體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創造著的過程。在實踐中,儒家那種“以身殉禮”的價值取向和人生態度無疑會異化身體的神圣性,置身體于“寵辱若驚”的不安之地,甚至驅使身體歸于“以身殉道”的悲慘境遇! ±锨f的這種身體觀思想,與西方后現代身體哲學對西方傳統認識論的批判頗有異曲同工之妙。西方后現代身體哲學認為,自笛卡爾以來,西方傳統認識論哲學*大的特點也是*大的錯誤在于,它以“以身殉理”的方式埋葬了身體本該具有的自本性、神圣性。在“邏各斯”至上主義思想的作祟下,身體和意識、理性和感性、主體和客體呈現為二元對立的關系,理性思維在哲學中的地位空前膨脹,肉體作為身體的代名詞,成為理性在追求崇高,實現超越的過程中必須消解的對象。作為后現代身體哲學的努力方向,欲通過徹底恢復身體在認識活動中的應有地位,將身體從意識主體的異化狀態中解救出來,化意識主宰下的虛假主體為充滿生命能量的真實主體,從而建立起一種能夠“面向生活世界”本身的有情哲學觀。他們建構這種哲學觀的主要努力方向,是通過喚醒身體在哲學中的地位來表征自身的這種思想訴求的。 ……
漢魏南北朝道教身體哲學思想研究 作者簡介
楊普春,哲學博士,易學博士后,現為寶雞文理學院教師,主要從事道家、道教哲學和象數易學思想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參加工作以來,出版學術著作兩部,在各類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多篇。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煙與鏡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