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切今之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7528352
- 條形碼:9787567528352 ; 978-7-5675-2835-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切今之事 本書特色
《C.S.路易斯作品系列:切今之事》收錄C.S.路易斯散見于報刊之上的時評文字,論及文學、教育、人性以及現代思想中的諸多痼疾。《C.S.路易斯作品系列:切今之事》譯文詳實精當,每篇開首有百十來字的“譯者按”,正文并有“解釋專名,疏解典故,本譯說明,互證對參”四類譯者附注,為讀者閱讀該書提供方便。
切今之事 內容簡介
《C.S.路易斯作品系列:切今之事》收錄了C.S.路易斯散見于報刊上的時評文字,其中論及文學、教育、人性以及現代思想中的諸多痼疾。路易斯終生警惕報刊,認為知識分子容易上報刊之當。故而此書之意義至少有二:其一,有助于更全面理解C.S.路易斯;其二,所談問題雖現于上世紀中葉,然而這些問題依然存在,于當下仍有意義。作者C.S.路易斯一生著述橫跨神學、哲學、文學(包括研究與創作)三個領域。其著作在國內的翻譯尚存很大空白,《C.S.路易斯作品系列:切今之事》的出版,有助于讀者更全面了解這位“偉大的牛津人”,且填補這一空白。
切今之事 目錄
代譯序:那些讀路易斯的日子 楊伯
譯文說明
騎士品質之必要
論平等
論三種人
我的小學生活
英語是否前景堪憂?
論民主教育
記夢
畢林普恐懼癥
大兵貝茨
快樂哲學
要是沒了自命清高
現代人及其思想范疇
自行車對話錄
生活在核彈時代
空蕩蕩的宇宙
正經與語文
談談牛津劍橋
史學豈是廢話
文學中的性
譯后記
答謝
切今之事 節選
【§1. 騎士品質是一種理想。P13】騎士品質(chivalry)一詞,在不同時間,意味著不同事情:從重甲騎兵到火車上給女士讓座,不一而足。然而,假如我們想理解騎士品質這一理想截然不同于其他理想——假如我們單獨考察中世紀對我們文化的獨特貢獻,即對堂堂正正的人(man comme if faut)的特殊理解——那么,*好莫過于去看馬羅禮的《亞瑟王之死》 中講給所有假想騎士中*偉大的騎士的話。愛克托 爵爺對死去的朗世樂說:“在廳堂上陪著貴婦宴會的時候,您的態度*謙虛和藹。應付不共戴天的仇敵,看您握著長矛在手,又是一位威風凜凜的騎士。” 【§2. 這一理想之可貴之處在于對人性之雙重要求。P13】這一理想的重點當然在于,它對人性的雙重要求。騎士是鐵血男人,對頭破血流和斷臂殘肢習以為常;同時他又幾乎如淑女一般,是個舉止端莊的座上客,溫文爾雅,一點也不唐突。他并非兇猛與溫和之調和或中道(happy mean),他是兇猛至極又溫和至極 。當郎世樂聽到稱他為*偉大的騎士時,“感動得兩行熱淚,好像一個才挨過打的孩子似的”。 【§3. 這一理想并不可行,但卻切實。P13】這一理想與現代世界有何相關?你或許會問。它極度相關。它不一定可行(practicable)——中世紀因不能遵守而臭名昭著;但它的確切實(practical),恰如沙漠行人要么找到水、要么渴死一般切實。【§4. 騎士品質與自然天生的英雄主義。P14】我們必須清楚,這一理想是個悖論(paradox)。由于成長于騎士傳統的廢墟之中,我們絕大多數人都在小時候接受教導說,那恃強凌弱之徒往往是個懦夫。我們在學校的**周,就戳穿了這一謊言,也連帶戳穿了它的推論:真正勇武之人往往是個君子。它是一個惡性謊言,因為它錯失中世紀對人性要求之新異(novelty)與原創(originality)。更糟糕的是,它把原本之人類理想,表述為自然事實。那一理想,沒有地方能夠完全達致。即便差可近之,亦非有嚴苛規矩不可。歷史和經驗也戳穿了這一謊言。荷馬的阿咯琉斯,絲毫不知這一要求,即英勇之人應當同時謙和且仁慈。他要么在人們向他苦苦哀求之時,當場殺了他們;要么將他們關進囚牢,隨意處死。傳說故事中的英雄也對此一無所知。他們“嚴厲打擊”(stern to inflict),恰如他們“頑強承受”(stubborn to endure)。 匈奴王有惡狠狠地轉動眼珠的習慣,好像他想享受他所激起的恐懼。即便羅馬人,當英勇的敵人落在他們手上,就帶他們游街示眾,示眾結束,則將他們殺死于牢房。在學校里,我們發現那十五好漢,正好是又吵又鬧、妄自尊大、傲慢專橫的恃強凌弱之徒。在上次戰爭里,那些“風光無限”的人,在和平年代除了達特姆爾監獄 外,我們很難給他找到一個容身之處。這是自然天生(by nature)的英雄主義——騎士傳統之外的英雄主義。【§5. 理想因其悖論才成其為理想。P14】中世紀理想,讓兩個沒有任何自然趨勢相互吸引的東西聯姻。也正是因為這個,它才讓它們聯姻。它教訓偉大勇士要謙卑且克制,是因為任何人憑經驗得知,他是多么地需要這種教訓。它要溫文爾雅之人勇武,是因為任何人都知道,他多半會成為窩囊廢。【§6. 有此理想高懸,塵世方有希望。P14-5】這樣做,中世紀就給塵世保留了一線希望。千百人中,可能不一定培養出一個人,具備郎世樂性格之兩面。然而,要是全無可能,那么任何關于人類社會中永久福祉或尊嚴的談論,都是鏡花水月(pure moonshine)。【§7. 無此理想,歷史服從叢林法則。騎士,非自然,乃人力。P15】假如我們培養不出一個郎世樂,那么人性(humanity)就裂為兩半——一半能應對鮮血和鐵甲但卻不能在“廳堂上謙虛和藹”;另一半“廳堂上謙虛和藹”,在戰場卻是廢物——至于第三類,和平時期兇殘戰爭時期怯懦,就無需在此討論了。當郎世樂之兩面分崩離析之時,歷史就變得出奇地單調。近東古代史就像這樣。雄壯的野蠻人從高原蜂擁而下,劫掠文明。而后他們自身被“文”化,變得溫軟。而后又有新的野蠻人蜂擁而下,劫掠他們。于是又開始了另一輪循環。現代機械不會改變這一循環。它只能使同樣事情在更大規模發生。說實話,不會有其它事情發生,假如嚴厲(stern)與溫順(meek)成為相互排斥之兩端。而且永遠不要忘記,這是它們的自然狀態。那個結合了兩種性格的人——騎士——并非自然之作(work of nature),而是工藝之作(work of art)。只不過此工藝之媒介乃人類,而不是畫布或大理石。【§8. 現代人緣何難以理解騎士。P15-6】當今世界有一個“自由”或“啟蒙”傳統,這一傳統把人性中好斗的一面看作是純粹的、返祖的惡,又譏嘲騎士情懷是戰爭“魅惑”的一部分。也有一個新英雄傳統,它譏嘲騎士感情是文弱的多愁善感,可以借助“現代改造”使之從墳塋(墳塋淺且不大平靜!)里起死回生,變成阿咯琉斯的前基督式殘酷。在我們親愛的吉卜林 筆下,他所鐘愛的中尉的英雄品質,已經驚險地脫離了溫和和文雅。人們簡直難以想象,成年的斯托基(Stalkey)能與納爾遜(Nelson) 帳下*杰出的上尉同處一室,更不用說錫德尼(Sidney)了! 當今世界這兩種趨勢,給塵世編織裹尸布。【§9. 中世紀傳統在現代尚未死絕。P16】幸運的是,我們的生活強于我們所寫,亦強于我們所應得(deserve)。郎世樂并非不可再得。對于我們一些人來說,這次大戰帶來了一個驚喜,我們發現在20年之久的犬儒主義和雞尾酒會之后,英雄品德在年青一代身上依然完好無損,而且隨時準備響應召喚。然而與此“嚴厲”(sternness)相伴,有很多“溫順”(meekness)。就我所知,與1915年的榜樣相比,皇家空軍(R. A. F.)里的年輕飛行員(我們還活著須時時感謝他們)之文雅與謙和,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切今之事 作者簡介
作者:C.S.路易斯(1898-1963),是20世紀英國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作家。他26歲即登牛津大學教席,被當代人譽為“偉大的牛津人”。1954年,他被劍橋大學聘為中世紀及文藝復興時期英語文學教授,這個頭銜保持到他退休。他在一生中,完成了三類很不相同的事業。他被稱為“三個C.S.路易斯”:一是杰出的牛津劍橋大學文學史家和批評家,代表作包括《牛津英國文學史16世紀卷》。二是深受歡迎的科學幻想作家和兒童文學作家,代表作為“《納尼亞傳奇》七部曲”。三是通俗的基督教神學家和演說家,代表作包括《返璞歸真》、《四種愛》等。他一生著書逾30部,有學術著作、小說、詩集、童話,在全世界擁有龐大的讀者群,時至今日他的作品每年還在繼續吸引著成千上萬的讀者。 譯者:鄧軍海,1971年生,甘肅人,哲學博士,大學教師。現供職于天津師范大學中文系。曾在《中國哲學史》、《文藝理論研究》、《南開學報》、《光明日報》等刊物上發表論文五十余篇。2012年春,與同仁楊伯共同創辦“者也讀書會”,每學期讀一本經典。
- >
自卑與超越
- >
史學評論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朝聞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