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中國學前兒童藝術教育變革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2283928
- 條形碼:9787562283928 ; 978-7-5622-8392-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學前兒童藝術教育變革研究 本書特色
《中國學前兒童藝術教育變革研究》是作者王任梅在其博士學位論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學前兒童藝術教育歷史演變研究》的基礎上加工而成的。它以學前兒童藝術教育思想發展與變革的歷史為主線,從歷史學、社會學、教育學等多學科視角,綜合運用文獻法、訪談法、文本分析法等多種研究方法,按照狀態一過程一解釋一再構的思路,系統研究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發展,其主要內容包括發展階段、演變過程、變革原因及重新建構四部分。
中國學前兒童藝術教育變革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從現實的兒童藝術教育問題出發, 兒童藝術教育應追求意義的創造與分享, 滋養生命、促成生長。教師與兒童彼此尊重、平等對話, 兒童沉浸其中、自我成長, 教師潤物無聲、教育無痕。兒童藝術教育的發展應整合外源性與內源性的路徑, 既扎根于民族文化傳統, 又面向世界和未來, 開展研究和實驗, 探索本土化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兒童藝術教育。
中國學前兒童藝術教育變革研究 目錄
一、研究緣起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與視角
四、需要澄清的問題
**部分 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復蘇
一、學前兒童藝術教育復蘇的社會情境
二、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復蘇
三、復蘇期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特點
第二部分 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發展
一、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發展的社會情境
二、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發展
三、發展期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特點
第三部分 20世紀90年代末至21世紀初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全面探索
一、學前兒童藝術教育全面探索的社會情境
二、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全面探索
三、全面探索時期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特點
第四部分 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演變過程
一、兒童藝術研究:從單一到逐漸多元
二、兒童藝術教育價值取向:從失衡到逐漸平衡
三、兒童藝術課程:走向多元、融合、生態
四、兒童藝術教育研究:日趨全面、豐富、成熟
第五部分 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變革原因
一、兒童藝術教育變革受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制約
二、西方多學科理論
三、兒童藝術教育變革受到各種觀念的影響
四、兒童藝術教育變革與學前教育發展脈絡相關
第六部分 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重新建構
一、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價值追求
二、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質量愿景
三、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發展路徑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
后記
中國學前兒童藝術教育變革研究 節選
《中國學前兒童藝術教育變革研究》: 20世紀50年代至改革開放初期,分科課程一直統領我國學前教育領域,兒童藝術課程也不例外。20世紀80年代的幼兒園課程改革,突破了自50年代以來分科課程一統天下的局面,開創了幼兒園課程綜合化的新局面,如綜合教育課程、活動教育課程、發展能力課程等,尤其是趙寄石等前輩與南京市實驗幼兒園共同探究的綜合教育課程率先打破了分科教學的界限,開創了幼兒園課程改革的先河。1989年《幼兒園工作規程(試行)》的頒布促使我國學前教育進一步規范化、科學化。20世紀90年代,幼兒園課程改革由自發探索轉入大規模推進階段,游戲課程、情感課程、生存課程、領域課程、生活·學習·做人課程、幼兒園活動整合課程、田野課程、發展課程、開放教育等多種課程模式紛紛出現。在幼兒園課程改革背景下,針對幼兒園課程學科分裂的弊端,兒童藝術課程也由原來單一的分科課程模式發展為多種課程模式,如藝術領域課程、主題課程等。當然,分科課程仍然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很多幼兒園依然繼續采取分科課程模式。 改變分科課程模式、建構綜合化課程模式成為20世紀80年代以來幼兒園課程改革的主要方向①。主題課程是進行綜合化課程探索的成果之一。主題課程是在一段時間內圍繞兒童生活中的某一中心來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課程,它可以讓兒童通過活動獲得較為完整的有益經驗,是一種從兒童出發,以兒童為本位的課程。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許多幼兒園都實施了主題課程。然而,主題課程在實施過程中遇到的較為明顯的問題是各學科教育活動之間在橫向聯系上的“牽強”和在縱向聯系上的“錯亂”,導致了“拼盤式”學前課程、各學科本身線索的缺失等問題。處于主題課程背景下的兒童藝術課程也遇到了類似的問題。 為了貫徹國家教育方針以及《幼兒園工作規程(試行)》的基本精神,走出分科課程與綜合主題課程的實踐困境,一些學前教育工作者開始探索在分科課程的基礎上進行綜合。199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幼兒教育室編寫的《幼兒園教育活動》是我國**套按領域劃分和組織幼兒園課程的指導用書,它體現了在活動中促進幼兒整體和諧發展的思想。之后,1996年南京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師與其他幼教工作者共同編寫了《幼兒園課程指導叢書》,叢書分為健康、科學、社會、語言、藝術五個領域。同年,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幼兒園目標與活動課程》等指導用書。上述課程指導用書都是按領域來編寫的。領域課程的綜合水平高于分科課程,它把需要兒童掌握的教育內容分為若干領域,每一領域可能包括兩個或兩個以上學科。藝術領域是幼兒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藝術領域主要包括音樂與美術兩個學科。 1.兒童藝術教育目標 1989年,《幼兒園工作規程(試行)》把美育目標規定為“萌發幼兒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現美的情趣”。1996年正式頒布的《幼兒園工作規程》(以下簡稱《規程》)把美育目標進一步規范為“培養幼兒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現美的情趣和能力”。上述兩個政策法規文件都突出了“初步的”,而且后者規定“情趣”在前,“能力”在后,體現了《規程》對于兒童身心發展特點的尊重以及兒童審美情感的關注。 根據《規程》精神,《幼兒園教育活動·藝術領域》指出藝術領域的教育目標是“萌發幼兒感受美和表現美的情趣”“培養幼兒初步感受美和表現美的能力”,而且進一步明確藝術教育的核心是審美教育、情感教育。這對于以往強調藝術知識傳授與藝術技能訓練,忽視幼兒情感、態度、個性等各方面發展的兒童藝術教育是一個進步。藝術領域教育目標具體到每一個藝術教育活動也體現了情感體驗與知識技能的協同,如繪畫活動“筆寶寶跳舞”的教育目標是“認識蠟筆(或彩色水筆),嘗試用筆在紙上任意涂抹,培養幼兒對繪畫的興趣”。歌唱活動“拉拉鉤”的教育目標是“幫助幼兒理解兩段歌曲反映的不同內容與情緒,用歌聲、動作表達出與歌曲相應的情感”。 ……
中國學前兒童藝術教育變革研究 作者簡介
王任梅,1982年出生,湖南婁底人,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教育學博士,主要從事學前教師教育、兒童藝術教育、兒童社會性發展等方面的研究。先后在《學前教育研究》《外國教育研究》《教育研究與實驗》《中國特殊教育》等期刊發表30多篇學術論文。主編《學前兒童美術教育》,參編《兒童藝術與教育》《幼兒學習與教育心理學》等著作。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中美3—6歲幼兒‘家’概念發展的跨文化比較研究”,湖北省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學前兒童藝術教育變革研究”等。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姑媽的寶刀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