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闖進數學世界――探秘歷史名題
-
>
中醫基礎理論
-
>
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新編21世紀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
>
高校軍事課教程
-
>
思想道德與法治(2021年版)
-
>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21年版)
-
>
中醫內科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中國古代史(第4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3195336
- 條形碼:9787303195336 ; 978-7-303-19533-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古代史(第4版) 本書特色
歷史學基礎課,原書多年未修訂,不能很好適應現在本科教學的需要,本次修訂涉及歷史學基礎課的所有教材,《中國古代史(上)》作為歷史學基礎課*批修訂教材之一,本次修訂將有50%以上內容的重寫,其中先秦史部分增加大量的*研究成果和考古資料,秦漢至南北朝部分將重新編寫,版式設計上加大開本(184*260)增加正文插圖,提高可閱讀行。本書計劃2013年10月交稿,2014年2月出版。
中國古代史(第4版) 內容簡介
在《中國古代史(上 第4版)》的撰著過程中,我們注意到了這樣幾個方面的問題。首先是要吸取學術界關于中國古代史研究的新成果,各章節撰寫者自己的研究成果也酌情在教材里有所反映。其次是利用新的考古資料進行闡述,關于中國古代各個歷史時期的重要的考古發現及考古學界的研究成果,要盡量吸收。再次是在編撰體例上要有新的特色,例如,每章都有“敘說”一節,闡述這個歷史時期中國社會的概況及其在世界歷史發展中的地位,在縱觀世界歷史發展大勢的基礎上更深入地認識中國古代的歷史演進規律。復次是各章節的安排和內容的詳略盡量適應教學的需要,對于許多重要問題都做了比較深入而具體的探討,但也有的問題只進行了綱領性的敘述,而沒有展開討論,以求簡省篇幅。
中國古代史(第4版) 目錄
**節 敘說
第二節 中國境內的遠古人類
一、猿人的廣泛分布
二、早期智人
三、晚期智人
第三節 新石器時代
一、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區域
二、仰韶文化時期的北方與南方
三、龍山文化時期文化區域的擴大
四、新石器時代的社會面貌
第四節 古代文明的曙光
一、貧富分化與階級的萌芽
二、社會觀念的變革
第五節 我國古史的傳說時代
一、關于遠古時代的朦朧記憶
二、黃帝和炎帝
三、顴頊和帝嚳
四、唐堯和虞舜
第二章 夏商西周的社會情況
**節 敘說
第二節 夏朝
一、夏族的興起與大禹治水
二、夏朝的建立
……
第三章 春秋戰國社會的變化
第四章 秦漢時期封建社會的成長
第五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封建社會的曲折發展
大事年表
中國古代史(第4版) 節選
《中國古代史(上 第4版)》: 牛河梁遺址在50平方公里范圍內有規律地分布著女神廟、祭壇和積石冢群等,已發現遺址點二十余處,有編號的地點16個,其中積石冢13處。牛河梁遺址諸遺址點以南北為軸線進行總體布局,規模大,形制復雜。*北地點是女神廟、上廟和山臺,組成**組中心建筑。順山勢走向,向南正對著豬(熊)首山山峰,其間第二地點、第三地點、第四地點、第五地點的冢壇組成第二組中心建筑。遺址群*前沿是金字塔式巨型建筑(第十三地點)。在中軸線周圍諸山岡上以積石冢環衛,在廟區的西北梁上有第六地點、第七地點積石冢,廟區以東有第八地點、第九地點積石冢。在第二組中心建筑與金字塔式巨型建筑之間由北向南依次有第十地點、第十一地點、第十二地點。在金字塔式巨型建筑東西一線的東翼山頂為第十四地點砌石址、山腰上為第十五地點積石冢,西翼山頂為第十六地點積石冢。 牛河梁廟宇位于第二道梁的近梁頂處,編號為牛河梁**地點,是一個大范圍的建筑群體,可分主體和附屬兩部分。主體部分包括女神廟、山臺、上廟,附屬部分包括主體周圍已發現的窖穴多處。山臺北距女神廟八米,位于女神廟和上廟之間。山臺由三座方形臺址組成,呈品字形分布,南北、東西范圍各約200米,總面積約四萬平方米。臺址周圍斷斷續續保留有人工石砌的邊墻,山臺的臺面高出女神廟的地面近二米。山臺頂部發掘一些圓形坑,出土大型陶器,在山臺上還發現大房子的線索。山臺夾在兩個廟宇之間,規模大,位置突出。上廟位于山臺北側,地表散布有大面積紅燒土的堆積,出土人塑像殘件、陶祭器和各類仿木建筑構件。女神廟為半地穴式建筑,土木結構。由一個多室和一個單室兩組建筑構成。多室在北,南北長18.4米,東西殘存*寬6.9米,由主室、北室、西側室、東側室、南三室等七室相連組成。單室在南,距多室2.05米。單室東西長6米,南北*寬2.65米。木骨泥墻,墻面上有多種規格的仿木條帶,裝飾有彩色壁畫。出土有人物塑像、動物塑像和陶祭器。人物塑像有六個個體,可分為三類,分別相當于真人三倍、二倍和等大,均有女性特征,三倍真人的塑像位于主室正中,其余人物塑像分列兩側,動物塑像有龍形和鳥形,等級鮮明。 牛河梁遺址祭壇分三個層次,體現祭祀的等級化。**個層次是全遺址祭壇,位于遺址前沿的第十三地點,為金字塔式巨型建筑,是一座土石結構圓丘形建筑,范圍達10000平方米,中央部分土丘夯筑,直徑40米,土丘殘高7米多,夯土臺以外包砌積石,形成直徑達60米的石臺階。圓形金字塔式大型建筑所動用的土方和石方都在上萬立方米以上,不是一個小的群體能夠單獨完成的,必須由權力機關有效組織大量人力、物力方能實行。從其規模之大和規格之高來看,推測應是整個牛河梁遺址的祭壇。第二個層次是岡冢祭壇。第二地點的第三冢壇(23)位于第二地點中心,祭壇以紅色立石圍成三圈,由外向內,層層高起,頂部平緩,形成三個同心圓圈,直徑分別是22、15.6、11米。在第二圈石柱內側排列一周筒形器,第三圈石柱里面平鋪一層白色石灰巖塊。第五地點的第三冢(23)為長方形,長8.5米、寬6米。用單層石塊鋪砌,其內石塊較小。北部中心石塊下有四具二次葬人骨,南北依次擺放,不見葬具和隨葬品。第二地點的第三冢和第五地點的第三冢具有祭祀性質,分別是第二地點和第五地點的祭壇。第三個層次祭壇是積石冢體,每一個積石冢體本身是地上砌筑的石建筑,周邊層層疊起石臺階,其形狀或方形或圓形,或方圓結合,上圓下方,方圓相套,冢頂平坦,在冢的四周有成排筒形器分布,積石冢本身就具備祭壇功能。牛河梁遺址不同等級祭壇祭祀體系反映出在一種大范圍的權力運作下,存在不同層次的集體祭祀。 在老虎山河上游20平方公里范圍內發現七處單壇、單冢或壇,冢結合祭祀遺址,與牛河梁祭祀遺址相比,規模小,形制簡單,有壇有冢,但沒有發現廟,屬于第二個等級祭祀遺址。草帽山祭祀遺址南臨老虎山河,遺址分三個地點。**地點位于遺址東部,為一長方形祭壇。第二地點位于遺址中部,為壇、冢結合建筑。第三地點位于遺址西部,高出周圍地表約2米。 ……
中國古代史(第4版) 作者簡介
晁福林,中國著名先秦史專家 ,教授 ,博士生導師。 曾任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主任,現任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兼任蘇州大學社會學院歷史學系教授。并擔任國務院歷史學科評議組成員。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二體千字文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