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比景泰藍更藍-林清玄經典散文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201963
- 條形碼:9787521201963 ; 978-7-5212-0196-3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比景泰藍更藍-林清玄經典散文 本書特色
林清玄創作噴發期高水平代表作品,大陸完整授權。星云大師、南懷瑾、余秋雨、張德芬、于丹……力薦!
比景泰藍更藍-林清玄經典散文 內容簡介
當我在寫這些文章的時候,時而感到寂寞,如同開在深山溪谷中的百合,獨自維持靈醒的白,但也有不寂寞的時候,有如群樹站立在晴空麗日之下,體會拂過的微風,看見了遠天的彩虹。 不論寂寞或不寂寞,讓我們維持著比景泰藍更藍的心吧!不要失去關懷的能力,不要讓愛的泉源枯竭,不要斷絕了更清明的希望。 讓我們湛而又湛、藍之又藍,即使生活在濁惡的世間,也永不失去自清與無染的立志。 《比景泰藍更藍》是林清玄親自編定的散文集,收錄林清玄散文創作集中噴發期的近四十篇散文。在本書中,林清玄將視點放在日常生活和社會現象上,以積極的態度關注現代人生存中面臨的種種問題,并加以人文的關懷和思考,語言流暢,見解犀利。林清玄的文章耐人尋味,能夠讓人感覺到禪性的生活,是一種超脫于塵世而又極具指引意義的大智慧。 文如流水,語似冬陽! ——星云大師 林先生的書不用我的推薦也一定會非常好銷的。 ——南懷瑾 林清玄先生的文章,大多是從身邊人人都能感受的事例,談人生的至善至美,充滿禪境的喜悅,吸引人們進入一種質樸尋常、又自主尊嚴的精神。 ——余秋雨 我讀了很多林老師的作品,我懂得了有一種感恩的心情叫做林清玄。 ——于丹
比景泰藍更藍-林清玄經典散文 目錄
目 錄
藍之又藍 / 1
卷一
形與影之間 / 3
不要失去桃花源 / 8
時代已經變成這樣 / 12
夢的臺北 / 17
比景泰藍更藍 / 21
不能使人巧 / 26
鐵拐李的左腳 / 31
逐鹿天下,無限江山 / 35
泛性與泛政治 / 40
公共意志與社會品質 / 44
匈牙利·吐魯番·烏魯木齊 / 48
地上的魚 / 52
向北極靠攏 / 56
陪郎客搖來搖去 / 60
臺灣“廉政院” / 64
風乎舞雩,詠而歸 / 68
牛肉汁時代 / 73
教育的濁水溪 / 77
文化艷星 / 81
莫扎特巧克力 / 85
卷二
臺灣錢淹頭殼 / 91
干凈的選舉 / 96
施工中 / 100
在霧里生活 / 104
可憐天下父母心 / 108
藍天與黃土地 / 112
快打旋風 / 116
紅唇族 / 120
素面相見 / 124
想要彈同調 / 128
自然就是美 / 132
量販與質販 / 136
一元化的教育 / 140
十一點在街上行走 / 144
茶葉的公平交易 / 148
高陽身后事 / 152
更忠于原味 / 156
不可買賣 / 160
比景泰藍更藍-林清玄經典散文 節選
與朋友去登大屯山,秋氣景明,我們沿著兩旁種滿箭竹的石板階梯,緩步攀高,偶爾停下來,俯望著紅塵萬丈的城市,以及在山間流動著的霧氣,時有不知名的鳥,如箭凌空而過,留下了清越的叫聲。 我們不知道為什么就談起了“文學死亡”的問題,大概是因為《藍星》詩刊的停刊吧。《藍星》是僅存的一本大型詩刊,它的停刊等于正式為詩刊畫下了*后的休止符。 加上近年來出版的文學書籍普遍的滯銷,使得出版文學書籍的出版社多處于半停頓的狀態,有勇氣出版文學書籍的出版社立即要面臨庫存與賠本的命運。 近幾年來,似乎也沒有特別引起注目的文學作品,比起從前如果有一本好的創作,那種奔走相告、洛陽紙貴的情景,仿佛是在夢中追憶了。 朋友探討著文學沒落,或者說文學瀕臨死亡的原因,是來自讀者與市場不能支持。文學投入市場一再地遭到挫敗,使出版者望而卻步,不敢在文學作品上投資,作家由于得不到回應,創作上意興闌珊,甚至一些有才情的作家轉業從商,做房地產和股票。更年輕的創作者看在眼里,不敢再走文學的道路。長遠下來,文學自然沒落了。 “*重要的原因,還在于現代人不讀書,沒有市場。”朋友說。 這時,我們正好登上了大屯山的*高點。聽說這是臺北盆地的第二高峰了,果然視野開闊,可以看到北面的海邊,整個臺北,環顧四周就展現在眼前了。聽說每年到冬天,我們站立的大屯山高點都會下雪,那時站在雪封的高頂,城市之繁美、燈火之亮燦就更動人心魄了。 我對朋友說,文學之沒落與市場的關系是微弱的,自古以來,中國的文學并沒有什么市場,文學家還不是寫下無數感人的偉大作品嗎?以我正在讀的寒山子的詩為例,寒山子“每得一篇一句,輒題于樹間石上”,一共寫了六百多首詩,現存的就有三百一十二首。在樹上、石頭上都可以寫詩,哪有什么市場問題呢?寒山子有一首詩可以表達他的創作心靈: 一住寒山萬事休, 更無雜念掛心頭。 閑于石壁題詩句, 任運還同不系舟。 可見一個文學家從事創作乃是基于心靈的渴望與表達,有市場時固然可以刺激作品產生,即使沒有市場,也應該一樣能寫出好的作品。當一個文學作家必須仰賴市場而創作,表示他的創作心靈尚未到達成熟之境。 因此,讀者不應該為文學的沒落承擔任何的責任。何況說現代人不讀書也不公平,以近幾年為例,臺北就出現許多家賣場超過四百坪的大型書店,可見讀書人口是在增加、不是在減退,當許多讀書人寧可去讀對心靈沒有助益的東西,不愿讀文學書,光是這一點就值得文學家深思了。 市場既然無絕對關系、讀書人的人口又在增加,文學卻奄奄一息,我對朋友說:“我們寫作的人應該反省。我每讀報上好書周刊介紹的好書,都覺得比讀唐宋時期的作品還難懂,文字艱澀、思想僵化、創作力浮夸、寫作態度淺薄,名利心躍然于紙上,文學沒落實在是有道理呀!” 反過來說,要使文學重活于世間,我們必須寫一些文字優美、思想開闊、創作力深刻、寫作態度誠懇、不為名利寫作的作品,這乃是拯救文學之道,至于稿費、市場、文學家的尊重都是次要的了。 從大屯山主峰下來,夕陽已經快西下了,滿山的綠草蒙著金光,潔白的菅芒草含苞飽滿,等待著秋天吐蕊盛放。它永遠那樣盛放呀!不會因為有人看就開得更美,沒人看就隨便開一開。它不會先有意識形態再開,它不會結黨營私,它也不會故意要開成后現代主義的樣子。甚至呀甚至!它不會故意開出別人不能欣賞的樣子,以證明自己的純白。 由于夕陽的關系,大屯山的山影整個投射在馬路上,我看到那影子的線條十分優美,簡直可以想象那座山的偉岸,但是影子到底不是真實的山,所有對文學沒落的思維、研究、檢討,都不如努力地去創作。所有的形式、主義、意識形態、同人情結都只是路上的影子,不是真正的大山。 我們的車子沿路下山,穿過臺北縣和臺北市的界碑。我想到,文學家應該突破疆界,以更大的包容與自由來努力寫作啊! 要使自己成為大山,不只是路上的影子。
比景泰藍更藍-林清玄經典散文 作者簡介
林清玄,臺灣高雄人,著名散文家,連續十年雄踞 “臺灣十大暢銷書作家”榜單,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家”之一。文章曾多次入選中國大陸、中國臺灣、中國香港和新加坡中小學及大學教材,或被選作中高考語文現代文閱讀試題,是國際華文世界被廣泛閱讀的作家。
- >
姑媽的寶刀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唐代進士錄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月亮虎
- >
煙與鏡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