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心碎博物館 本書特色
★2011年歐洲年度創意博物館官方出品 心碎博物館2006年誕生于克羅地亞,2011年獲得了歐洲博物館論壇(EMF)頒發的Kenneth Hudson獎,用以獎勵博物館在突破常規方面的不凡成就。本書是心碎博物館的官方出版物,收錄了其別具個性又打動人心的200件展品。
★記錄世界各個角落的愛情故事,感受平凡物品的治愈力量 愛情開始時都是甜蜜的,結束的原因卻千差萬別,在這一件件愛的信物中,我們能看到愛情百態,看到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中愛情的不同面貌。在一件件平凡的物品中,在心碎與失去的背后,蘊含著能夠慰藉人心的力量。
★看到博物館的另一種可能 博物館除了以藝術作品和文物講述歷史文化之外,還可以通過平凡人的日常物品展現社會歷史文化的發展軌跡。心碎博物館以一段段愛的記憶展示了蘊含在生活中的美學意義以及歷史價值,喚起了人們對于愛情本身以及更廣闊的社會背景的思考。
心碎博物館 內容簡介
愛情已逝,愛的信物猶在。我們該如何對待過往的戀情,是選擇遺忘還是悉心珍藏?也許,它除了承載一對戀人的感情,還能帶給其他人慰藉的力量。
2006年,克羅地亞的一對藝術家情侶分手之后,選擇以一種特殊的方式紀念這段戀情,他們發起了一個展覽,展示那些戀舊的人不忍丟棄的東西。心碎博物館由此誕生。
迄今為止,心碎博物館已在全球30個國家和地區成功舉辦了50場展覽,被授予“歐洲zui有創意博物館獎”。本書收錄的200件愛的信物就是其中的部分展品,每件物品都講述了一個別具個性又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
心碎博物館心碎博物館 前言
我依然記得十多年前那個炎熱夏季里的點點滴滴。就在那個夏日,愛漸漸被痛苦所取代。在一棟看似已經一分為二的房子里,我們默不作聲地坐在餐桌旁,努力紓解內心的失落。我們沉默著,不得不承認愛已經結束了。我們輕輕地說著話,生怕撕開那道新傷口上的繃帶。環顧這座房子,四年來的點點滴滴清晰可見。布滿灰塵的電腦里滿是昔日歡樂時光的照片,書里滿是相互之間的贈言和未能兌現的諾言,錄像機見證了數字時代來臨之前多少個相偎相依的夜晚,甚至我們面前的餐桌也飽含深意和記憶,但這一切都隨著支離破碎的情感而漸漸淡去。
在一段感情逝去之后,我們面對那些不堪一擊的情感瓦礫又能做些什么呢?如果你把“分手”二字輸入任何一個搜索引擎,你一下子就會找到一系列自助療法,它們會幫助你迅速而有效地卸下情感負擔。自詡為專家的人們會告訴我們如何才能把殘留的、褪色的愛無情地蕩滌殆盡,如何無情地將一次次的失戀拋諸腦后,如何放下我們內心的痛苦和掙扎。圖書館和虛擬空間里充斥著各種各樣關于“如何忘卻失去的愛”的建議,但是,完全抹去一段記憶是否真的是唯一的出路呢?
在環繞四周的愛情廢墟中,我找到了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物件,它不可思議地把那些記憶的碎片再次黏合在一起。我和德拉任曾經把那個發條玩具稱作“我們的小兔子”,因為我們經常出門旅行,所以永遠都不可能養寵物,而且他還對貓毛過敏。現在這個象征著我們稍縱即逝的感情的舊玩具似乎給出了一個答案。每當我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中,看到門口那個毛茸茸的東西正在大步繞著圈子時,總會笑逐顏開。它成了后續項目的**塊基石,以某種神奇的力量,仍然把我們緊緊地聯系在一起。我們有了一個簡單的念頭——要找一個地方,把所有逝去的、痛苦的愛情記憶封存起來,為這些回憶和紀念打造一個保險柜。瓜分財產或者一怒之下,把曾經屬于同一個家的東西砸個稀爛,凡此種種只會把我們曾經親密無間、千金難買的記憶毀得一干二凈。我們還有更好且更富有詩意的解決方案,我們決定創辦“心碎博物館”。
我們創建的這個博物館**次與公眾見面是在2006年,那時它只是地方藝術節上的參展作品——一個船運集裝箱成了四十件愛情殘骸的港灣。展品要么來自我們的好友,要么是陌生人的捐贈,我們以匿名的方式展出,唯一的文字介紹就是展品主人們的個人故事。曾經只是對兩個人有意義的故事一下子激起了觀眾的共鳴,純粹是陌生人的觀眾在看到這些展品時卻一樣真真切切地感到心痛。此后不久,我們又應邀在柏林、舊金山、盧布爾雅那和新加坡等地展出。我們發現自己一頭闖進了記憶的小巷,開啟了一段段驚喜連連的旅程,前方的道路一眼望不到頭,我們也不知道目的地會在哪里。
我倆的分手像滾雪球一樣,很快就成了我們所創造出來的*有意義的東西,來自世界各地的越來越多的分手紀念品,這些看似毫無價值的小玩意 兒,每一個都是見證一段感情走向結束的無價之寶。從那以后的很多年,我忘了我們親手拆開了多少蓋著歐洲、印度、中國、澳大利亞或美國等地郵戳的包裹。此時此刻,在世界各地仍然有許許多多跟我們素不相識的人正在把數以千計的物品包好,小心翼翼地放進防震信封里。我們可能永遠沒有機會和他們握手,對他們表示感謝,沒有機會和他們打一聲招呼,沒有機會和他們說一聲“謝謝”!雖然我們在二十個國家舉辦過四十幾場令人嘆為觀止的展覽,甚至在薩格勒布和洛杉磯兩地建立了博物館,但當一些素不相識的、有故事的人,他們或離我們很近,或來自異國他鄉,在選擇和自己所愛的人說“再見”之后,放逐了他們的紀念品,把它們送到一個安全的地方供公眾來嘆惋時,我們仍然會感到困惑。
無論他們是出于何種原因把屬于個人的東西捐獻了出來——無論是因為療傷的需要,還是純粹想把它公之于眾,或是要永遠紀念一段逝去的戀情——將其當成一種儀式,當成一種莊嚴的慶典,把情感遺產展示出來,這種做法受到了很多人的熱烈歡迎。婚喪儀式甚至畢業典禮都得到了社會大眾的認可,但是,在一段感情結束之后,我們卻被剝奪了以任何一種莊嚴的方式來紀念的機會。盡管失去所愛可能會影響我們的生活,但也會給我們以新生。所以,把愛的紀念品寄給心碎博物館甚至成了失戀的人的一種情緒宣泄的儀式,成了一個人在面對失去時的終極行為。捐獻者向我們講述他們的故事,希望他們關于親密過往的告白會讓來博物館參觀的人們產生共鳴。但是他們可能沒想到他們的故事也會給觀眾帶來慰藉。這些有故事的普通物件在公開場合展出后,讓互不相識的人們在那一刻有了精神上的緊密聯系,這種感覺就像是魔法一樣。對!它就是魔法!
經常有人問我們,把東西捐獻給博物館對于捐獻者和參觀者而言是否都是一種治療?盡管我們確實見過有人出乎意料地從其他人的經歷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從他人的悲傷中找到了慰藉,但是,“治療”這個詞并不恰當,因為這個詞暗含著“疾病”這層意思,暗示著我們好像生病了,需要治療——只要對癥下藥,就能藥到病除。
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原本人與人的邂逅那么重要,那么復雜而奇妙,卻簡化成了臉書上公之于眾的“狀態”。我們公開展示自己那些或微笑,或滿足,或樂觀無比的照片——似乎我們每個人都在想方設法說服自己這才是*真實的自我。相反,孤獨似乎與社交媒體格格不入,你很難找到它的蹤影。孤獨的價值非常復雜,我們萬萬不能以“點贊”數量的多寡論之。在我們的生命歷程中,我們經歷過撕心裂肺之痛,然而,在公開言論中,人們卻絕口不提那種憂郁之美,正如修圖工具把我們的眼袋和皺紋一并抹去了一樣。這未免有失公允吧?我們所面對的生活圖景就像是修過的微笑自拍一樣,別無其他了。
本書展現的每一件物品完全沒有經過任何修飾。既有平淡無奇的,也有荒誕怪異的,它們展現了過去一百年里世界各地的人們真實生活的瞬間,也反映了它們所處時代的政治、倫理和社會問題。無論這些故事的主角是曾在餐廳瓷磚地板上扭打成一團,還是在戰火紛飛的阿富汗沙漠里戰斗過,他們的故事無一不讓我們癡迷。這些展品之所以能夠牢牢地抓住我們的心,恰恰是因為它們不事雕琢,恰恰是因為它們曾經的主人有勇氣、夠坦誠,愿意為我們探索相戀和失戀的奇妙提供一種視角。這些包羅萬象而且往往要言不煩的敘述引領我們走進了一個千姿百態的情感世界,既有頗具諷刺意味的幽默,也有深深的悲傷。它們讓我們重新認識了自己,也帶給了我們啟迪,同時提醒我們要珍惜那些彼此真心相愛的時光,哪怕它們是那么短暫,哪怕它們已經變得遙不可及。
盡管“心碎博物館”這個名字容易讓人想到失戀的落寞,但它同樣充滿著生機、渴望和希冀,是對不屈不撓的人類精神的獻禮——我們隨時都準備著要給愛一次全新的機會。
心碎博物館 節選
Postcard
明信片
時間不詳丨亞美尼亞,埃里溫
本人,女,來自亞美尼亞首都埃里溫,今年70歲。這張明信片是很久之前鄰居的兒子從門縫里塞進我家的。他愛了我整整三年。
根據古老的亞美尼亞傳統,他的父母要到我家里來提親。但是,我的父母不同意,說他們的兒子配不上我。
他的父母非常失望,怒氣沖沖地走了。
就在那天晚上,他們的兒子開著車,沖下了懸崖。
Ex-axe
前任的斧子
1995年丨德國,柏林
她是**個搬進來和我同居的女人。幾個月之后,我收到一份邀請函,請我去美國,但是她無法同行。在機場,我們揮淚道別。她說,沒有我,她三周都活不下去。
我回來的時候,她說:“我愛上別人了。我和她只認識了四天,但是我知道她能給我你無法給予的一切。”
我把她踢了出去,她很快就和新歡度假去了,而她的家具還放在我家里。我滿腔的怒火無從發泄,*后我買了一把斧子。我需要發泄情緒,至少需要給她制造一點點失落感——而她在和我分手之后,顯然沒有一丁點兒的失落。
在她度假的十四天時間里,我一天都沒閑著,每天都會把她的家具劈一片下來。我把劈下的木屑保留了下來,這就是我當時內心的寫照。滿屋子的木屑就像我那四分五裂的靈魂。木屑越多,我的感覺就越好。
兩周后,她回來取家具。家具已經整整齊齊地壘成堆了。她拿上垃圾,永遠地離開了我的公寓。所以,這把斧子升格為了我的一種療傷工具。
心碎博物館 相關資料
心碎博物館 作者簡介
奧林卡·維斯蒂卡,藝術出品人,出生于克羅地亞斯普利特。畢業于薩格勒布大學人文學院,獲英語與法語語言及文學碩士學位。心碎博物館聯合創始人。
德拉任·格魯比希奇,視覺藝術家,來自克羅地亞薩格勒布,畢業于薩格勒布美術學院,獲油畫碩士學位。心碎博物館聯合創始人。
- 主題:
書的質量還是挺不錯的,但是內容有點無聊,可能比較適合和朋友一起逛這種博物館,而不是一張照片下面放一個這個照片主人講述的事情,有的說的沒頭沒尾,有的顛三倒四,但如果和朋友一起逛逛討論,會更生動吸引人。
- 主題:
全彩、有塑封、紙張很好。講的故事多是1990-2015年間的西方情感故事(愛情、友情、親情、人與人、人與物等),其中許多來信十分詼諧(來信都不是很長,很適合閑暇時間看),即便大家遭遇了很多不太好的事情,但文中的大部分主人公的生活態度都十分積極,這種積極不是講出來的,是從文字中自然而然流露出來的。讀后我從中獲得許多力量以及安慰,累了的人可以看看。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巴金-再思錄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莉莉和章魚
- >
推拿
- >
二體千字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