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城下筆記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0785116
- 條形碼:9787540785116 ; 978-7-5407-8511-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城下筆記 本書特色
《城下筆記》是蘇豐雷十余年散文寫作之結晶,是一位青年詩人的見聞和思考。書中充滿了哀傷的觀察、孤獨的沉思,讀者不難體會到年輕一代寫作者的理想與挫敗、幸福與掙扎、喜悅與幽憤。作者的感覺和思想十分細膩,讓人可以窺見一位青年詩人的精神世界。
城下筆記 內容簡介
作者真誠記錄了大學畢業后十年間的經歷、觀察和省思。這批隨筆,或記敘“趣事”,或主題思考,或對生命難言之痛的幽黯表達,皆是作者沉浸生活的即時性書寫。作者直面日常生活,念念不忘將反思和審美注入日常生活,使自我更加健康、美善。
城下筆記 目錄
城下筆記 節選
與一女同事同行 她忽然向我感嘆她少年時學習上的競爭對手,已經過早地衰老,過早地放棄……她提到了她這個對手的早戀,指出那過早的“貪欲”對于未來的毀滅性的破壞。她替她惋惜不已。而她保持著品學兼優、銳意進取,考上了一所好大學,繼而有一份還不錯的工作。她認為她的昔日對手可能受過很多苦,乃至于為曾經的冒失、無知后悔不迭。我的同事在使用她的同情,對她那少年時的競爭對手唏噓不已,然而,那個由少女蛻變成婦人的人,或許此刻也在同情她呢,同情她的形單影只的處境(她是個單身女人),同情她的飄零(她是一個“北漂”),為自己豐富的人生閱歷、為自己的豐富人生而欣喜,甚而沾沾自喜。此刻,我的同事在浮動的輕軌上, 從一處勞累過度的地方,滑向她那租金高昂的、環境惡劣的臨時住處,她同情著她。而她活在小城里,活在愛人與孩子的天倫之中,偶爾去郊野游玩(小城的便利)。誰更需要同情?其實,我想說的還不是這些。我的同事指出她的同學過早地“墮落”了——從早戀到失去進大學的機會,直到生完孩子后,較快地衰老。然而,事實上,她,或者我,比之于她的同學又優異多少?假如我們把堅持學習、進修看作一種美德的話,我們真的就比她優異嗎?如果她在十四歲或十六歲“墮落”了,難道我們不是常在二十二歲或二十五歲“墮落”嗎?我們有資格指責她嗎?我想,在上帝眼里,我們都是值得同情的,我們像剛出土的幼苗,不過只是樹苗而已,沒有一棵是大樹。我們同情她,帶著一種勝者的姿態,帶著一種對那*早失敗者的用同情包裹的冷眼、不屑,而我們自己接著他們倒下來了,我們失敗而不自知。這難道不更可悲嗎? 2012.5.7 出于人道 百無聊賴地行駛在回住所的路上,騎著我那輛廉價的自行車。每個工作日,我將自行車停在辦公樓下,那兒只有兩輛自行車,除了我的,另有一輛一直被鎖在柵欄上,已經銹跡斑斑。將自行車從轎車的縫隙中推出,然后,習以為常地駕馭著它向某個點靠近。習以為常了這種生活,是無能為力突破,還是內心對于自我的堅定使然? 夜幕降臨了。北京的下午六點左右。我向D 村駛去。那兒,是貧窮之人的生活場。那兒,人流如織,但蒙塵如土撥鼠。我在人叢中穿梭。現在為時略早,下班的人流似乎還沒到達這兒,那股潮水所形成的*大浪還得待會兒才能到達。我似乎除了騎車之外,還在用百分之二十的心思琢磨著某件事。正在這當兒,一個小孩,大概六七歲,像小時候在故鄉山岡上遇到的兔子一樣閃電般穿過路,竄到路另一邊的“灌木叢”(此時此地,在路另一邊停泊著一輛輛轎車、面包車)中去了。我本能地剎住車,正是這本能的剎車讓我沒有撞上小孩。他僥幸稍稍從我的前輪前“逃”走了(雖然他根本沒有要逃的意思)。我不由得破口大罵了一句。當這罵聲本能地從我的生命急沖而出時,我發現罵人并非一定出于惡意。但我的罵聲*該聽到的人沒有聽到。那小孩根本沒注意到剛才的危險。他在急速穿過馬路時,根本忘記了他是在穿過一條時間之流,在這時間之流中,裹挾著豐盛的物質,也許是一輛質量較大的轎車、面包車,也許是一輛有時候冒冒失失的、橫沖直撞的小三輪車,也許是一輛滾動于憂傷之中的自行車。他穿過去了,只是僥幸如劍快速地從水中劃過, 并讓自己沒沾上滴水。這是個不懂得保護自己的傻小子, 這是個還處在童年的神話保護中的小孩。他還在自我的“鐘罩”中。 我駛過去了,駛出二十米,又折返回來尋找那個小孩。是他。而不是他。是他。是那個小一點的孩子。他們圍繞著一輛面包車瘋跑,在玩逮人的游戲。那邊還有一個小女孩, 站著一動不動。她注意到了我。我轉而叫住那年紀大一點的男孩。想告訴他剛才發生的事,讓他轉告那個小孩,因為他是這幾個孩子中年紀*大的。但是,他也閃得很快,我不知道他聽清我的話沒有。那個小孩后來看了我一眼,是個相貌平常的男孩子。他仿佛明白了一點什么。我轉而詢問旁邊一位做生意的婦女,問是否是她的小孩,她說不是。我請她轉告那孩子的父母,讓他們教育小孩子多注意安全。她則回復說,沒用,那小孩太瘋,根本管不住,沒用。那婦女聲音洪亮。我繼續騎往住處。 出于人道。首先是如此。必得如此,才能安心。而有用與無用是之后的問題。像我這種人,有時候,對于發生過的事情可以無限悔恨,但通常不會臨機應變。這是我的性子決定的。或許,可以這么說,我不能立即投入對某事的深入思考,而是在稍后。我總是遲緩于剛剛發生的事。我的沉思, 能夠漫長而悠久,但我卻不會臨機應變。我是一個回憶者, 做不來在法庭上應變如流的律師。就剛才來說,在男孩望我的瞬間,我應該叫住他,跟他和氣地說幾句話,讓孩子知道剛才發生的事其中的危險,但我沒有。我遲鈍地離開了。祝那個小孩遲早懂得一些道理,一生平安。 我多么擅于悔恨,而又多么匱乏于及時行動。記得多年前一個夜晚,我從車站走往住處。那時我住在香山腳下的一個小村莊里。兩個外國女人行走在路另一邊的灰暗街道上。那還是未改造之前的街道,路是極端崎嶇不平的。夜色很濃, 兩個外國女人結伴不知去往何處。她們一前一后地走著。突然前面一個女人被什么絆倒,身體幾乎以九十度直接跌倒于地。而我愣了一下,怔怔地望著她們。過了一會兒,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語言的障礙?),我竟自顧自往前走了。事后, 我越來越埋怨自己…… 語言怎么能是障礙呢?現在我知道:只要過去,就是一種語言。出于人道,這已經夠了。她或許摔破了哪兒,或許需要一個醫生呢。我擅于悔恨,不擅于及時的行動。我像一駕笨重的老車,想在發生了什么事兒的地方停下來,但遲緩地忘記了剎車。當我越走越遠,悔恨也越發豐盛,然而我忘記了走回去。我應該像今天一樣回去。像今天一樣回去,就是戰勝自我,就是一種勝利。走回去,出于人道! 2012.3.8 ……
城下筆記 作者簡介
蘇豐雷,青年詩人,1984年生于安徽青陽,原名蘇琦。2014年與友人共同發起“北京青年詩會”。2015年入選上苑藝術館“國際創作計劃”。曾出版詩集《深夜的回信》。現居北京。
- >
回憶愛瑪儂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煙與鏡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唐代進士錄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