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元嘉三大家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5520266
- 條形碼:9787565520266 ; 978-7-5655-2026-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元嘉三大家研究 本書特色
《元嘉三大家研究》旨在考述元嘉三大作家的生平和人格精神,分析元嘉三大家的文學作品,研究元嘉三大家的藝術創作規律,總結元嘉三大家的藝術成就。一方面,在理論層面,《元嘉三大家研究》可以提供較為全面和立體的元嘉三大家的信息,具有全面認識元嘉三大家的理論價值,為下一步的“元嘉文學研究”奠定基礎,從而完成文學斷代史的銜接,在魏晉南北朝文學史研究上具有填補空白的價值和意義。另一方面,在實踐層面,長期以來,人們對唐詩宋詞津津樂道,忽視了元嘉三大家這座金橋承前啟后的創作影響。《元嘉三大家研究》可以深化人們對這一時期文人創作的看法,使人們進一步認識到元嘉三大家的真正創作價值和對后世的深刻影響,尋繹出中國古代文學發展的文脈。
元嘉三大家研究 內容簡介
《元嘉三大家研究》在元嘉三大家學術疑案方面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認為謝靈運被劾的主要原因是謝靈運和劉宋王朝的矛盾,個中誘因是“益州民變”;謝靈運的《擬鄴中集》基本上是模擬《鄴中集》而成的,通過對謝靈運《擬鄴中集》和《鄴中集》全方位的比較和分析,可以肯定《擬鄴中集》在藝術上確實超過了《鄴中集》本身,并且蘊含了謝靈運自身的思想和情感。鮑照出生寒門士族,其祖籍渤海高城,漢哀帝初年遷居上黨,東漢肅宗后期遷到東海剡縣,晉懷帝永嘉七年以后遷往丹陽。其籍貫應為東海郡郯縣(今山東郯城縣);虞炎收集編訂了《鮑照集》《欽定四庫全書》所收《鮑參軍集》十卷通行本,散佚并不明顯,我們根據《欽定四庫全書》中收錄的《漢魏六朝百三家集》卷六十八和卷六十九收錄的《鮑照集》可以了解《鮑照集》中的具體作品。顏延之第二次被貶的內因是顏延之得罪了,劉義康集團,誘因是顏延之《應詔宴曲水作詩》提出警告;顏延之《論語說》的成書和顏延之講《論語》有關,因皇侃《論語義疏》的流傳和散佚,導致《論語說》也一度流失海外;因沈約收入《宋書》時作了刪改,顏延之的《庭誥》在當時散佚明顯,許多段落和句子散落在不同的古籍當中,筆者在現有的資料上做了輯佚,以圖恢復原貌,經過考訂認為顏延之以《庭誥》命名的文章有兩篇。
元嘉三大家研究 目錄
**編 元嘉三大家生平與人格精神考述
第1章 元嘉三大家思想文化背景考述
**節 元嘉社會思潮
第二節 元嘉社會文化
第三節 元嘉文學藝術
第2章 謝靈運生平與人格精神考述
**節 屢遭挫折的仕宦生涯
第二節 儒道佛皆融的人格精神
第3章 鮑照生平與人格精神考述
**節 位居下僚的郁悶人生
第二節 尊儒重道的人格精神
第4章 顏延之生平與人格精神考述
**節 起伏不定的漫長仕途
第二節 以儒為本的人格精神
第5章 謝鮑顏三大家生平創作綜論
**節 驚人相似的矛盾人生
第二節 彪炳史冊的詩歌創作
第三節 超越時空的激賞品評
第二編 (上)元嘉三大家作品玄學意蘊解讀
第1章 元嘉三大家作品佛學意蘊解讀
**節 謝靈運山水詩佛學意蘊解讀
第二節 鮑照山水詩的佛學意蘊解讀
第三節 顏延之詩文的佛學意蘊解讀
第2章 元嘉三大家作品道學意蘊解讀
**節 謝靈運山水詩道學意蘊解讀
第二節 鮑照詩歌中的道學意蘊解讀
第三節 顏延之詩文的道學意蘊解讀
第3章 元嘉三大家作品儒學意蘊解讀
**節 謝靈運山水詩儒學意蘊解讀
第二節 鮑照詩歌中的儒學意蘊解讀
第三節 顏延之詩文的儒學意蘊解讀
第二編 (中)元嘉三大家文體創變新論
第4章 謝靈運賦的融通和創變
**節 對前代賦體的承襲和發展
第二節 對賦體內容和形式的創變
第三節 謝靈運賦作的迷人魅力
第5章 鮑照對玄言詩的改制及其對詩體的拓展
**節 鮑照對玄言詩的全面改制
第二節 對詩體的拓展及其內在生機
第三節 鮑照詩歌在后世獲得新生
第6章 顏延之公牘文的新變
**節 前代公牘文的歷史沿革
第二節 顏延之公牘文的新變
第二編(下)元嘉三大家作品美學風貌
第7章 謝靈運山水詩“初發芙蓉”的靈感境界
**節 靈感范疇在古代詩學中的嬗變
第二節 謝靈運“頓悟說”的靈感旨趣
第三節 謝靈運山水詩“初發莢蓉”的審美意蘊
第8章 鮑照賦“凄艷悲絕”的美學風格
**節 “凄艷悲絕”風格的成因
第二節 鮑照賦“凄艷悲絕”的美學風格
第9章 顏延之詩文“錯彩鏤金”的形式美
**節 “錯彩鏤金”特色的成因
第二節 顏延之詩文“錯彩鏤金”的形式美追求
第三編 元嘉三大家學術疑案釋論
第1章 謝靈運學術疑案釋論
**節 謝靈運被害原因
第二節 《擬鄴中集》的模擬問題
第2章 鮑照學術疑案釋論
**節 鮑照祖籍和家世問題
第二節 《鮑照集》流傳和散佚
第3章 顏延之學術疑案釋論
**節 顏延之第二次被貶釋疑
第二節 《論語說》流傳和散佚
第三節《庭誥》的篇目和散佚
結論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學位期間取得的科研成果
元嘉三大家研究 節選
《元嘉三大家研究》: 一、家族文化 劉宋時期家族文化的形成,還要追溯到東晉時期的門閥政治,其基本特征是皇權與門閥士族共治天下。東晉的建立就是靠僑姓與吳姓的支持,尤其是僑姓士族中的瑯琊王氏、潁川庾氏、譙國桓氏、陳郡陽夏謝氏代表土族與司馬氏共治天下,據《晉書》載:“(元)帝初渡江,威名未著,(王)敦與從弟(王)導等同心翼戴,以隆中興,時人為之語日:‘王與馬,共天下。”’①而吳姓士族中的朱、張、顧、陸四大姓,以及吳興武康沈氏、會稽山陰孑L氏等也一躍成為著名的士族。雖然,東晉太元年間,孝武帝謀求振興皇權,排擠當時的權臣謝安的勢力出朝,隨后又爆發了反對門閥士族的孫恩、盧循起義,對門閥士族有一定的打擊,到東晉末年,門閥士族在政壇的影響已經逐漸減弱,但是,縱觀東晉一百多年,無論是朝廷大臣,還是地方都督刺史,無論清職文官,還是軍職武官,絕大部分由士族弟子掌握,士族在東晉社會享有特殊的政治地位。到劉宋初期,宋武帝為了鞏固皇權,安排宗室弟子擔任重要州郡的刺史或都督,并且降低士族子弟的封爵,以此遏制士族子弟對皇權的威脅,這樣高門士族如陳郡謝氏、瑯琊王氏等,在政治和軍事上失去了往日的優勢。一個家族從興旺發達到逐漸衰弱的整個過程,往往以家族為依托,考慮政治發展的各種可能性,來維護家族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優勢地位,進而形成了獨特的家族文化。其特點是: 其一,依附交結權貴。劉宋時期,高門士族面對日益衰落的處境,不得不放下架子依附交結權要,以維護家族的政治經濟利益。謝世家族中謝混、謝靈運投靠劉毅,謝晦輔佐劉裕,謝曜、謝弘微、謝瞻在朝廷任職,雖然他們各為其主,但心中只裝著家族的利益。瑯琊王氏家族的王韶之,東海徐氏的徐佩之與當時的中書舍人刑安泰交往甚篤②。士族出生的沈勃和張澹等人在阮佃夫執掌權柄時,經常出入于阮佃夫的家中,彼此交往深厚@。此外,像王、謝等高門士族,在進入劉宋以后還通過和皇室通婚來獲得政治上的支持。其二,炫耀門第風流。進入劉宋時期,高門士族雖然屈從于政治形勢的急轉變化,不得不攀附皇室,交結權要,但是他們也仍然以門戶標榜,據《南史》記載,王球拒絕宋文帝命其與徐爰相交往的詔令時說:“士庶區別,國之章也,臣不敢奉詔。”①而沈約在《宋書》中說:“魏晉以來,以貴役賤,士庶之科,較然有辨。”宋左丞江奧在談到同伍犯法,士人應否連坐問題時說:“符伍雖比屋鄰居,至于士庶之際,實自天隔,舍藏之罪,無以相關。”從這些記錄中可以看出,為了維持門第的高貴表明家世的優越,士族總是排抑寒人,輕視庶族。與此同時,仕宦也分為兩途:清流與寒官各不相人。士族子弟往往鐘情于清流之職,諸如秘書、著作郎、黃門侍郎、散騎常侍、東宮與王國的屬官;而凡屬于邊郡長令、憲臺等職士族子弟決不愿意充任。謝靈運作為土族子弟就曾經擔任過秘書監、著作郎、黃門侍郎等清職。此外,士族子弟也以博學為尚,也顯示其高貴和放達。沈約在《宋書》中對劉宋時期的士人如:傅亮、謝晦、范泰、王微、謝靈運、王僧達、范嘩、謝莊、袁淑等,都用“博學”“博覽”“博涉”等字眼來評價他們博學多通的學習風尚,基于這種良好的學養,劉宋士人修史和編撰之風大興,范曄《后漢書》、何法盛《晉中興書》、謝靈運《晉書>徐廣《晉紀》、徐爰《宋書》、王韶之《晉紀》以及謝靈運編撰的《四部目錄》等都是博學之風結的累累果實。其三,不同的家學傳統也是元嘉家族文化的一個顯著特點。瑯琊王氏精于書法,吳興丘氏博通文史,戴顳一家擅長音樂,陳郡謝氏、吳郡陸氏、汝南周氏都以優良的文學傳統著稱。以陳郡謝氏為例,謝安位及三公時曾有“東山之游”,謝安及其子侄盡享宴集之樂;隆安四年(400)到元興三年(404)之間,包括謝混、謝靈運、謝瞻、謝曜、謝弘微等謝氏子弟曾有過“烏衣之游”,以“文義賞會”培養謝氏子弟的文學才能;而以謝安為中心的家族內部的文學活動更是家族文學教育的范例。從三大家受元嘉家族文化影響的情況來看,謝靈運無疑深受來自謝氏家族的影響*大(詳見**編第二章),由于非高門士族出身,顏延之和鮑照受這種家族文化影響相對要小得多。 ……
- >
隨園食單
- >
山海經
- >
姑媽的寶刀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唐代進士錄
- >
巴金-再思錄
- >
莉莉和章魚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