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一碗面里的鄉愁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5909361
- 條形碼:9787555909361 ; 978-7-5559-0936-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一碗面里的鄉愁 本書特色
如何對待一碗面,就是如何對待生存和生活。 凝望一碗面里的人間和人生,打撈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鄉愁。 書中配圖二十余幀,生動展現傳統匠人精神和面食文化。
一碗面里的鄉愁 內容簡介
食物是一個載體,它帶給我們溫飽的同時,也一定帶來了某種觀念。而這種通過食物帶來的觀念,是柔軟的,是溫和的,同時,也是深情的。 作者打撈自己的面食記憶,記錄制作空心掛面的傳統匠人的日常生活,深情凝望與面食有關的人生與精神世界,還原中原人的一段歷史和記憶,既富有人文底蘊,又有向傳統文化尋根的意味。
一碗面里的鄉愁 目錄
1 **章 麥收記憶
25 第二章 私人河南面食志
47 第三章 手工面記憶
70 第四章 發現手工空心掛面
96 第五章 一碗空心掛面里的鄉愁
150 第六章 手工掛面工廠
170 第七章 種彩色麥子的人
183 第八章 鄉愁是迷人的
一碗面里的鄉愁 節選
**章 麥收記憶 一 面條是和母親關系密切的食物。 對北方人來說,回家里吃飯,幾近一種特指,是吃母親的手搟面。這是一種不需注釋的默契:在黃河以北的更為廣泛的區域,包括但不限于山西、山東、河南、河北,均是在中午的時候吃面,面為正餐。而早餐和晚餐則是吃稀飯。 在豫東鄉下,晚飯后的人們相互的問話是:“喝湯了嗎?”晚上的時候,大多數人家喝的是一種面糊,或者煮幾塊紅薯、南瓜。因為是稀湯,所以問話是誠實的。 而早餐后的問語則更為簡略,基本是兩個字:“幾碗?”因為豫東人的早餐,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是固定喝一種玉米糊,喚作“糊涂”。問人幾碗,就是,你喝了幾碗糊涂。 而只有中午的時候,見面才會說,該回家吃“飯”了。飯特別重要。飯在黃河以北的大部分區域里,指的是一碗湯面。 面在相當長的時間里統治著我的記憶。關于饑餓,我會想到我爺爺吃饅頭的姿勢,一般都是一只手拿著饅頭,另一只手在下面接著饅頭碎屑。那時候,鄉村人給這些吃饃時掉落的渣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作“饃花”。是饃饃開出來的花。 在我成長的20世紀80年代,小麥有一半是要無償地繳給國家的,叫作繳公糧。每一戶人家,繳完公糧之后,所余的麥子不能支撐一個家庭全年吃上面粉,所以,漸漸地,鄉村世界將小麥面粉與玉米面粉起了不同的名字。小麥面粉叫作“好面”,而玉米、大豆、高粱之類的面粉,叫作雜面。 將一種面粉稱作“好面”,這是一種主觀且有意識的分類。在二元對立的教育語境中成長的我們,對麥子的感情可想而知。 那時候的面粉是要過一種細羅的。尤其是做面條用的面粉,不過細羅,那么,過粗的面粉做出來的面條易斷,不筋道。所以,如果在鄉村世界里長大,遇到一種細雨的時候,父母親會告訴我們,這雨叫作羅面雨。這比喻又一次讓我們記住了面粉的珍貴。 如果面食對應的是母親,那么小麥對應的是父親。 父親帶著我和哥哥將收割好的小麥拉到場里。“場”字讀第二聲,在河南省的東部鄉村,“場”是一個每年都要建設的平地項目。 收麥子,對農民來說,是一次戰爭。多年以后,母親在鄭州幫我們帶孩子,某個夏天的中午,母親坐在客廳里,對著我突然說了一句:“順,看看外面的天多熱,我的腰就今天特別酸疼。”因為,如果是在老家,這個時候,又該到地里收麥子了。 已經在城里住了很久的母親,只要一想起收麥子,她的腰就會酸疼,甚至,兩腿還會發軟。 我的母親因腰椎受傷,不到六十歲,便有些弓腰。這自然是年輕時農活兒過重,勞累所致。母親說,她這一生,彎腰的次數就像我們家麥田里麥穗的數量一樣多。種植,澆水,收割。割草,施肥,打藥。她的前半生,是往泥土里澆灌自己的生命,養育了我們兄妹幾人。就是這樣,母親用她身體的創傷時時在警示我們的出身。看到母親,我就會想起一段饑餓且貧乏的日子。 …………
一碗面里的鄉愁 作者簡介
趙瑜,1976年生。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文學院專業作家。出版長篇小說《六十七個詞》《女導游》等六部,散文集《小憂傷》《小閑事:戀愛中的魯迅》《小念頭:戀愛中的沈從文》等十余部。其中《小閑事:戀愛中的魯迅》被中央電視臺《子午書簡》欄目制作成五期專題節目,并入選DD網2009年度文學類圖書暢銷榜。曾獲杜甫文學獎、在場主義散文獎等多種獎項。
- >
莉莉和章魚
- >
月亮虎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姑媽的寶刀
- >
朝聞道
- >
我與地壇
- >
回憶愛瑪儂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