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中國現代文學中的反現代性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010193090
- 條形碼:9787010193090 ; 978-7-01-019309-0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現代文學中的反現代性研究 內容簡介
在中國現代文學追求現代性的主潮中,還有大量的作家作品對現代性持反思和批判立場,可以統稱為反現代性立場。整體上看,文化保守主義、審美現代性、后現代主義和超越精神,確立了五種基本的反現代性立場。從文化意義層面上看,現代文學的反現代性書寫真正打破了現代人對現代性方案的盲目迷信,多方面地展示出現代性方案的局限性,從而有利于現代性方案的自我完善。從文學史意義層面上看,反現代性書寫為現代文學確立了在現代性方案之外更為豐富的價值立場,拓展出更具有藝術韻味的文學空間,極大地解放了現代作家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但現代文學的反現代性書寫很終存在著鮮明的局限,主要是沒有充分地考慮到中國社會具體的時代語境和國情民情。
中國現代文學中的反現代性研究 目錄
**章 文化保守主義的反現代性
**節 文化保守主義的歷史脈絡
第二節 “學衡派”的堅守傳統
第三節 立足于儒家傳統的反現代性取向
第四節 立足于道家傳統的反現代性傾向
本章結語
第二章 審美現代性的反現代性
**節 審美現代性與現代主義文學思潮
第二節 現代主義新詩的反現代性
第三節 存在主義文學對現代性的反諷
第四節 當代先鋒話劇的反現代性
本章結語
第三章 后現代主義的反現代性
**節 后現代主義與當代先鋒文學的抉擇
第二節 后現代主義詩歌的反現代性
第三節 新歷史小說對現代性的反諷
第四節 當代生態文學的現代性批判
本章結語
第四章 革命意識形態的反現代性
**節 作為反現代性的現代性方案的革命意識形態
第二節 革命文學論爭中的革命現代性
第三節 革命現代性對啟蒙現代性的顛覆:以丁玲小說為例
第四節 革命樣板戲和革命現代性的畸形提純
本章結語
第五章 超越精神的反現代性
**節 文學經典的啟示與當前文學超越精神的欠缺
第二節 憂憤與決絕:張承志的反現代性書寫
第三節 人生意義的淪陷與救贖:北村的反現代性書寫
第四節 超越殘疾與苦難:史鐵生的反現代性探索
本章結語
結語:反現代性文學書寫的意義和局限
參考文獻
后記
中國現代文學中的反現代性研究 節選
《中國現代文學中的反現代性研究》: **節 文化保守主義的歷史脈絡 要把握中國現代文學中文化保守主義的反現代性取向,自然需要先大致了解一下作為社會思潮的文化保守主義的起承轉合。 從20世紀初期到20世紀80年代末期,整個中國的社會主潮無疑是不斷激進化,但是文化保守主義的聲音始終不絕如縷,甚至漸漸呈高漲之勢。 20世紀初期,以康有為為代表的“孑L教派”,倡導“用國粹激動種性,增進愛國熱腸”,以章太炎、劉師培為代表的“國粹派”,都是典型的文化保守主義。 到了五四新文化運動興起時,西方世界正飽受**次世界大戰創巨痛深的傷害,西方現代文明受到普遍的質疑,泰戈爾、柏格森、斯賓格勒、奧肯等人的思想傳播到中國,促使許多中國學者反思西方現代文明,形成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自覺意識。杜亞泉、梁啟超、梁漱溟、張君勱、章士釗等“東方文化派”就紛紛宣揚中國傳統文化相對于西方現代文化的優越性。梁啟超在 20世紀30年代,文化保守主義再次引起社會關注。1935年1月王新命、何炳松、陶希圣、薩孟武等十教授在《文化建設》月刊上聯合署名發表《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宣言》。他們憂心忡忡地高喊道:“中國在文化的領域中是消失了;中國政治的形態、社會的組織和思想的內容與形式,已經失去它的特征。由這沒有特征的政治、社會和思想所化育的人民,也漸漸的不能算得中國人。所以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從文化的領域去展望,現代世界里面同然已經沒有了中國,中國的領土里面也幾乎已經沒有了中國人。”①因此他們高舉建設中國本位文化的旗號,“不守舊,不盲從;根據中國本位,采取批評態度,應用科學方法來檢討過去,把握現在,創造未來”。宣言書雖然響亮,持論也看似中肯,他們卻沒有什么引人注目的文化建設成果。 20世紀40年代,文化保守主義的主力軍“新儒家”橫空出世,體現了非凡的思想創造力,主要代表人物有熊十力、馮友蘭、賀麟、馬一浮、錢穆等。他們承接宋明理學,重視儒家的心性之學。在賀麟看來,“民族文化的復興,其主要的潮流、根本的成份就是儒家思想的復興,儒家文化的復興。假如儒家思想沒有新的前途、新的開展,則中華民族以及民族文化也就不會有新的前途、新的開展。換言之,儒家思想的命運,是與民族的前途命運、盛衰消長同一而不可分的……如果中華民族不能以儒家思想或民族精神為主體去儒化或華化西洋文化,則中國將失掉文化上的自主權,而陷于文化上的殖民地”②。由此可知,他們心心念念的還是如何在現代化浪潮中重振儒家文化的民族精神。 到了20世紀50到70年代,大陸在左翼革命意識形態的強力覆蓋下,文化保守主義無用武之地。但在港臺,牟宗三、唐君毅、徐復觀、方東美等再次振作“新儒家”的獵獵旗幟,為花果飄零的中華文化招魂。1958年初,牟宗三、徐復觀、張君勱、唐君毅四人在香港聯合署名發表((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成為此時段港臺文化保守主義者的理論宣言書。此宣言書極力肯定中國文化的優長之處,羅列西方文化必須向中國文化學習的種種道理。隨著他們創辦書院、雜志,在大學推出人文講座,文化保守主義終究在港臺社會引起了一定的反響。 ……
中國現代文學中的反現代性研究 作者簡介
汪樹東,江西上饒人,文學博士,現為武漢大學文學院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生態文學、20世紀中外文學研究。已經出版學術專著《中國現代文學中的自然精神研究》、《生態意識與中國當代文學》、《黑土文學的人性風姿>。
- >
回憶愛瑪儂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隨園食單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