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文學與當代史叢書50—70年代中國文學經典再解讀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295311
- 條形碼:9787301295311 ; 978-7-301-29531-1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文學與當代史叢書50—70年代中國文學經典再解讀 本書特色
《50—70年代中國文學經典再解讀》重新解讀了8部50—70年代經典文學作品和1部80年代工業小說,每部作品都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深刻揭示出在文化思潮的演進過程中。主流文學創作在借助民間資源、小說結構、主體塑造等方面的不同特點,對于文學愛好者和專業研究者都很有啟發性。
文學與當代史叢書50—70年代中國文學經典再解讀 內容簡介
作者解讀了八部50年代到70年代的經典作品,既有代表主流敘事的《林海雪原》《創業史》《紅巖》等,也有當時“地下文學”的代表《第二次握手》,詳細分析了新文藝創作對傳統的英雄傳奇、成長小說等長篇敘事模式中主題元素的改造過程與文化意義,指出它們為何在當時的文化環境下能成為受到文藝工作者肯定、大眾歡迎的文藝作品,并闡述了它們的文學史意義。《50—70年代中國文學經典再解讀》是當代文學領域運用“再解讀”研究方法的重要成果,受到眾多研究者和讀者的肯定,本次精裝版增加了一篇關于工業小說的文章。
文學與當代史叢書50—70年代中國文學經典再解讀 目錄
—— “革命通俗小說”:“傳統”與“革命”的融合、
分裂與沖突 1
一、“英雄” 4
二、“兒女” 13
三、“鬼神” 19
四、“舊瓶”與“新酒” 27
第二章 《紅旗譜》
—— “成長小說”之一:“時間”、“空間”與中國
小說的現代轉型 32
一、“成長小說”視閾中的朱老忠形象 34
二、從“家族復仇”到“階級斗爭” 47
三、“田園詩”與“歷史小說” 60
第三章 《青春之歌》
——“成長小說”之二:“性”與“政治”的雙重變奏 82
一、政治敘事中的“中國知識分子” 84
二、《青春之歌》的另一種閱讀方式:情愛敘事 98
三、“成長小說”:在“性”與“政治”之間 115
第四章 《創業史》
——“現代性”、“知識”與想象農民的方式 125
一、在兩種革命之間 128
二、“舊農民”序列 132
三、新農民形象 139
四、梁生寶與梁三老漢 152
第五章 《紅巖》
——“紅色圣經”中的現代性革命 160
一、“革命不回家” 162
二、“個體”與“神性” 171
三、“身體的意識形態” 174
四、“虐戀”與“向死而生” 179
第六章 《紅燈記》
——“鏡像”中的“自我”與“他者”建構 193
一、“樣板戲”:在“文藝”與“政治”、“意識形態”
與“烏托邦”之間 193
二、《紅燈記》的版本沿革:從電影、滬劇到京劇 201
三、“鏡像”中的“自我” 212
四、“鏡像”中的“革命” 223
五、“京劇”與“革命” 234
第七章 《白毛女》
——在“政治革命”與“文化革命”之間 243
一、文本生產過程 244
二、歌劇《白毛女》中的“政治革命” 252
三、芭蕾舞劇《白毛女》中的“文化革命” 263
四、“文化革命”視野中的“延安文藝” 272
第八章 《第二次握手》
—— “地下文學”的三種敘事方式:言情小說、
政治敘事與民族寓言 284
一、言情小說中的“男人”與“女人” 286
二、政治敘事中的“知識分子”與“黨” 297
三、民族寓言中的“中國”與“西方” 314
附錄 工業題材、工業主義與“社會主義現代性”
——《乘風破浪》再解讀 326
主要參考書目 351
2002年版后記 355
文學與當代史叢書50—70年代中國文學經典再解讀 作者簡介
李楊,北京大學中文系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教授、博士生導師。專著有《抗爭宿命之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1942—1976)研究》《50—70年代中國文學經典再解讀》《文學史寫作中的現代性問題》《光暈——文化政治視域中的延安文藝》等。編著有《讀電影——經典藝術電影》《讀電影——新藝術電影》《深圳新文學大系》等。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二體千字文
- >
推拿
- >
山海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