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新十批判書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61374
- 條形碼:9787100161374 ; 978-7-100-16137-4
- 裝幀:8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十批判書 本書特色
當代中國文化的哲學診斷,親切而有教益的哲學批判。 本書是俞吾金教授的遺稿,他生前完成了其中的四種批判。為了紀念他,我們將這部未完成稿整理出版,用的還是他寫下的書名《新十批判書》。 俞吾金教授在這本書里打算批判我們這個時代的十種意識,它們是:感覺主義、形式主義、歷史主義、觀念主義、科學主義、意志主義、完美主義、工具主義、虛無主義和人類中心主義。這些意識左右著我們這個時代的每一個中國人,讓我們的精神變得飄蕩無根。 哲學家的命運大概就是這樣,他認出了柏拉圖洞穴里是皮影在舞蹈,就要告訴世人太陽的光輝下真實的世界。
新十批判書 內容簡介
《新十批判書》是復旦大學已故教授俞吾金的遺著。俞教授在書中擬分十章對當代的一些流行思潮進行反思和批判,現只存導論及前四章,后六章只有存目,供讀者了解此書原本的框架。作者在前四章中對媚俗主義、形式主義、歷史主義、觀念主義的批判皆取材于國人過去的、現在的現實生活,其中更多的是現在的生活,因此讀來令人時而如芒刺在背,時而如醍醐灌頂 。與此同時,作者行文流暢,言之諄諄,使得全書正如吳曉明教授在序言中所說,是一種“親切而有教益的”哲學批判。此外,書后補入了俞教授《走出“科學技術決定論”的誤區:對中國現代化道路的一個反思》《超越實用理性,拓展人文空間》等四篇文章,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他對科學主義、工具主義、虛無主義、人類中心主義的觀點。
新十批判書 目錄
序 吳曉明 001
導論 一個飄蕩無根的時代 001
**章 告別 “常人” ——媚俗主義批判 039
第二章 拒絕 “化妝” ——形式主義批判 071
第三章 中止追溯 ——歷史主義批判 099
第四章 走出文本 ——觀念主義批判 123
存目 147
附錄
走出 “科學技術決定論” 的誤區:對中國現代化道路的一個反思 153
超越實用理性, 拓展人文空間 168
當代虛無主義省思 177
反思環境倫理學的一般理論前提 208
新十批判書 節選
無數歷史事實表明,人既是種種觀念的創造者,同時又是自己所創造的觀念的膜拜者。在這個意義上,也許可以說,“庸人自擾”這個成語不僅適用于庸人,而且也適用于所有的人。即使在人類文明,尤其是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人類仍然無法擺脫這種劣根性。相反,借助于新文明激發起來的、越來越活躍的想象力,這種劣根性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表現出來。 當代人對自己置身于其中的時代的理解就是這方面的一個范例。確實,當代人生活的時代既是兩個世紀的交接點, 也是兩個千禧年的會合處。僅僅這一點就足以激起人們的無限的遐想,仿佛這個時代是人類歷史上*偉大的時代, 而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則是人類歷史上負有*重要使命的人。幾乎全世界所有的報刊、電視和電臺都開設了“世紀之交”“20 世紀回眸”“新世紀展望”“走向新千禧年”等欄目。如果僅限于這樣的描述方式,還算不了什么。然而,人們并沒有就此止步。他們以嚴肅的口吻和大膽的想象力,提出了一系列新觀念,不斷地拔高這個時代的意義,不斷地哄抬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的地位和價值,仿佛要把所有的一切通通拍賣給外星人!這不禁使我們聯想起恩格斯在批判杜林先生時隨口說出的一句名言: “無責任能力來自夸大狂。” 眾所周知,把每一百年確定為“一個世紀”、把每一千年確定為“一個千禧年”,不過是基督教文化傳統確定下來的一種紀年法。盡管這種紀年法在國際交往中已經獲得普遍的認同,但它畢竟是人類自己創造出來的紀年法,人類沒有必要跪倒在自己的創造物面前頂禮膜拜,仿佛*重大的歷史事件總是發生在世紀之交或新千年之初,仿佛只有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才是拉伯雷筆下的“巨人”,而其余時代的人則通通是侏儒,是在歷史的邊緣游蕩著的群氓!事實上,這個時代賴以構成的每一天都與已經逝去的那些日子同樣平淡無奇, 不過是人類的想象力使它們變得與眾不同罷了。認識到這一點,我們也就揭去了籠罩在這個時代上空的**道靈光圈。 遺憾的是,我們還不能就此打住。事實上,這個時代不但不值得我們加以夸耀并賦予過多的意義,相反,由于它攜帶著種種可能傳染開來的負價值,它應該被置于我們的觀察、治療和解剖刀之下。毋庸諱言,這個時代不但不是一個思想開朗、生氣勃勃的時代,反而是一個精神消沉、委瑣卑微的時代。它表現出震蕩、斷裂、無序、失范、浮躁、媚俗、貪婪、虛假、 做作、偽善等種種病癥,無論是這個時代,還是生活在這個時代中的人的精神,都顯得淺薄平庸、飄蕩無根。 ……
新十批判書 作者簡介
俞吾金(1948-2014),浙江蕭山人。1977年考入復旦大學哲學系,1984年留復旦大學現代外國哲學教研室任教。曾任職復旦大學學位委員會副主席暨人文社科學部主席、復旦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暨人文學術委員會主任、復旦大學國外馬克思主義與國外思潮研究中心(985*家級基地)主任、復旦大學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主任)、復旦大學現代哲學研究所所長。上海市哲學學會副主任、上海市社聯常委、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哲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人事部第五屆博士后管理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哲學學科評議組成員、全國外國哲學史學會常務理事、全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副理事長。主要著作有《意識形態論》《實踐與自由》《被遮蔽的馬克思》《問題域的轉換:對馬克思和黑格爾關系的當代解讀》等多部。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莉莉和章魚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煙與鏡
- >
經典常談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朝聞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