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現代中國文化與文學(24)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3109732
- 條形碼:9787553109732 ; 978-7-5531-0973-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現代中國文化與文學(24) 內容簡介
本書力圖通過現代文化與現代文學、文學史新論、巴蜀文學重讀、對視與爭鳴、現代文學檔案等欄目,在更廣闊的學術平臺上整體把握20世紀的中國文學與文化,以強化問題意識、倡導學術銳氣,極富學術價值。
現代中國文化與文學(24) 目錄
現代中國文化與文學(24) 節選
《現代中國文化與文學(24)》: 二、超越傳統與現代的分界線 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分開來看的話,這兩個詞組分別代表了兩種不同的文化取向,但是這種文化取向是平等的,并非對立的。文化取向不等于價值取向,傳統是歷史積淀下來并且為后來人所接受認同的東西,只有得到接受與認同的東西才能稱為傳統;現代則意味著文化的轉型,意味著新的發展的多種可能性。從文化的發展脈絡上來看,我們并不應該就此下一個結論來認為傳統文化就應該滅亡,現代文化的出現必然就全盤取代傳統文化。文化上的事情,是不能用社會達爾文進化論來理解的,文化基因會隨著一代代的言傳身教自然而然地浸進我們的血液里,因此,無論文化如何突變演進,也不可能截然斬斷我們與傳統文化的血緣關系。這樣的看法應該同樣適用于魯迅,甚至整個“新文化運動”。 “回到魯迅那里去”首先是從魯迅的“反封建”開始的。在王富仁的博士論文中,魯迅被清楚地定義為“中國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鏡子”,這樣的結論是否就是“回到魯迅那里去”的必然結果,似乎還有待商榷,事實上,這樣的回歸魯迅不過是再次證實了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所強調的魯迅歷史地位的正確性:“這個文化新軍的*偉大和*英勇的旗手”,“偉大的文學家”,“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①。口號與現實的偏離,使得整個敘述充滿了某種悖論:盡管他以為用他的方法就回到了魯迅那里,然而得出的結論卻與之前的那些結論并沒有什么不同,他不過以他的方式給我們證明并分享了與意識形態建構起來的相同的魯迅形象。這是一個何其有意思的悖論。如果我們回到魯迅那里去的結果無非是證明魯迅政治意識形態上的合法性與正確性,那又何必借助文學研究的力量? 事實上,“反封建”這個詞匯絕對不是一個嚴謹的文學研究中應該出現的詞匯,甚至也不是歷史學研究——除非用作一個歷史時段的分期——中應該出現的詞匯,而只適合于意識形態領域。如果說“反封建”意味著反“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的話,這其實是太高估了文學的作用。盡管在此之前,梁啟超就在《譯印政治小說序》中提出“六經不能教,當以小說教之;正史不能人,當以小說人之;語錄不能諭,當以小說諭之;律例不能治,當以小說治之”①的觀點,在《小說與群治之關系》中,再次高揚小說與政治之間的關系,并且魯迅自己也在《吶喊·自序》中談到了自己以文藝救國的想法,但是,從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上來說,這似乎并無助于魯迅的思想家或者革命家的形象。在“反封建”的旗幟下,.我們完全可以網羅進所有進入正統文學史的作家,無論這些作家是否有意識地反對“封建制度”與“封建文化”。如果一定要延續這個研究思路的話,那么,以老子《道德經》的“反者道之動”來理解或許更為合適,我們可以把新文化運動理解為一種對傳統文化的反動,而不是籠統的“反封建”。如此理解,就不會把新文化運動作為一個快刀斬亂麻似的分水嶺(盡管它確實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而是把它理解為中國文化發展鏈條中的一環,這一環聯系著中國的傳統文化,并非是對傳統文化的割裂,同時也開啟了后來的現代文化。 這樣的提議如果不是來自一種懸空的假設,就應該深入魯迅的作品中來腳踏實地地進行考察。要找到魯迅反封建的證詞并不難,在1935年《(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序》中,魯迅就清楚地告訴我們,《狂人日記》“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②。作為反封建*為重要的依據,“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常常成為我們認定一個作家是否現代的重要標準。但是,魯迅這樣說,我們是否就必須這樣去相信,則是另外一個問題。在《狂人日記》中,小說的正文確實也告訴我們,“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③批判禮教固然是反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指標,但問題是,這個“狂人”究竟是真的因為精神發狂而看到的這種情況,還是在精神正常的情況下發現的這種“吃人”歷史?如果僅僅只是家族制度與禮教吃人,那么,為何狂人看周圍所有人的眼光都是兇巴巴的,都有想要吃了自己的欲望?從序言中狂人痊愈,已赴某地候補的言說,以及小說中所有人都以“吃人”的眼光來看著狂人的書寫中,這個“吃人”的神話背后顯示給我們的是狂人的精神錯亂。這種文本前后解構的現象所反映出來的其實也就是魯迅自身文化選擇的難題,而不僅僅只是體現出魯迅的單向度的批判。 ……
現代中國文化與文學(24) 作者簡介
李怡,男,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四川大學文學院博士生導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現代中國文化與文學。先后出版多部學術專著,發表學術論文若干。毛迅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兼任中國高校影視藝術教育學會常務理事、四川省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四川省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等。1982年畢業于四川大學中文系,考入南京大學中文系攻讀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師承陳瘦竹、葉子銘、許志英先生等。1984年到四川大學中文系任教。近年來在廣播電視、文化產業等領域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
- >
我與地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