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羅馬史(1902年)(精)/諾貝爾文學獎大系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8204415
- 條形碼:9787568204415 ; 978-7-5682-0441-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羅馬史(1902年)(精)/諾貝爾文學獎大系 本書特色
《羅馬史(1902年)(精)》作者特奧多爾·蒙森是迄今為止唯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歷史學家! 20世紀*偉大的歷史寫作藝術大師,具有理想主義傾向的*優秀的文學作品! 他寫出來的是一部激情澎湃的歷史,讀者可以從書中發現他們的所有悲傷和希望! 把駕馭浩瀚材料的能力與富有時代感的判斷、精確的方法、充滿活力的文風結合得天衣無縫! 尊著《羅馬史》我拜讀再三,你看,封皮都快要磨破了。 ——鐵血宰相 俾斯麥 當代*偉大的編史大師,這點在他的巨作《羅馬史》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 ——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辭
羅馬史(1902年)(精)/諾貝爾文學獎大系 內容簡介
《羅馬史》是蒙森經過30年的努力得以完成的史學巨著。淵博的學識和民主主義的信念,使他能以新的光輝燭照這個兩千多年的古代社會。他熱烈贊揚富于民主精神,獎掖科學、藝術的凱撒,而把龐掊只看作一個善于練兵的低級軍官。在展示古羅馬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和風俗習慣方面,這部巨著具有百科全書般的廣度。作品文筆洗煉,敘事生動,富于戲劇性,人特形象鮮明,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羅馬史》的巨大成就,為作者贏得極高聲譽。
羅馬史(1902年)(精)/諾貝爾文學獎大系 目錄
致答辭
羅馬史.1
**卷.羅馬的肇始.3
**章.導 論.4
第四章.羅馬的肇始.10
第五章 羅馬的原始體制.20
第六章 非自由民與體制之改革.44
第七章 羅馬在拉丁之霸權.54
第三卷 愷撒時代.65
第八章.龐培與愷撒的聯合統治.66
第九章 聯合統治者的決裂.100
第十章 內戰:勃隆度辛、伊利爾塔、
法薩魯斯和塔普蘇斯 124
第十一章.舊共和國與新君主國 198
蒙森及其作品.297
蒙森獲獎經過.309
蒙森作品年表.315
羅馬史(1902年)(精)/諾貝爾文學獎大系 節選
頒獎辭 瑞典學院常任秘書 C·D·威爾遜 在諾貝爾章程的第二段中有詳細的表述:“文學”除了包含純粹的文學以外,“還應當包括能夠在形式、題材和主題上彰顯文學意義的其他作品”。根據這個規定,只要哲學家、宗教題材作家、歷史學家和科學工作者的作品形式具有非常出色的藝術特征,作品的內容具有重大的意義,那么他們就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資格。 今年瑞典學院需要在眾多出色的競選者中進行選擇,*終將諾貝爾文學獎授予由18位普魯士皇家科學院院士共同推選的特奧多爾·蒙森。 在蒙森70歲生日之際,柴格邁斯特將他已經出版的所有書目進行整理,共包括920篇優秀文章。蒙森*主要的成果之一是編著了《拉丁銘文集》。雖然這項工作得到許多博學的學者協助,但仍是一項艱巨的使命,就像海格力斯所完成的“不可能完成的”偉績一樣。在書集所包含的15卷書中,他不僅要在每卷書里都撰寫關于歷史英雄的文章,還要擔任整部著作的主編工作——這也是體現他出色才能的地方。蒙森是文學界中當之無愧的標志性人物。他在羅馬法學、銘文學、錢幣學以及羅馬編年史和通史方面都有獨特的見解。即便總是對他心存偏見的批判家也承認,在談到伊阿庇吉亞的碑銘,阿庇烏斯·西庫斯的殘片,以及迦太基的農業時,蒙森都是這些領域的權威。受過教育的大眾一般是通過《羅馬史》(1854—1885)一書了解他的。正是這部意義深遠的著作使他獲得了瑞典學院頒發的諾貝爾文學獎。 《羅馬史》問世于1854年,迄今為止,第四卷仍未出版,但在1885年《羅馬史》的第五卷搶先出版了。蒙森在該卷中詳細地描寫了羅馬帝國各省的狀況,由于羅馬帝國時期與現代社會時間間隔較小,因此其中的很多描寫可用于比照現代社會,這也使得《羅馬史》能夠對照諾貝爾規章中指明的情況,給大家提供了評估該著作的標準。蒙森的這一著作已被譯成多種文字,該著作不僅在行文風格上靈活生動,而且在學術方面具有很高的價值。蒙森把大量的數據與其敏銳的判別力、縝密的分析方法、靈活的文筆相結合,并以藝術表現手法賦予文章生命。他懂得怎么將真理從冗雜的歷史資料中提煉出來,蒙森淵博的學識、杰出的組織才能、非凡敏銳的直覺,豐富的想象力,以及能夠把苦心鉆研所得的成果以一幅生動的畫面展示出來的能力一樣令人欽佩。他的直覺和創造力沖破了歷史學家和詩人之間的阻礙。在《羅馬史》第五卷中他說,“想象力不只是詩歌的來源,也是歷史的源泉”。的確,二者極為相似。就像蘭克的超然的客觀主義令人想起歌德的理智冷靜,而英國將麥考萊以詩人的身份安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的詩人之角也是非常正確的決定。 蒙森用粗略的筆法描寫出羅馬人的性情,并展現出羅馬人遵守國家命令與兒子遵守父輩命令的關聯性。他以卓越的手法繪制了一幅羅馬帝國發展過程的偉大畫卷。他描述了羅馬如何從一個人數不多的小民族發展成為統領世界的強大帝國;羅馬發展的過程中,舊體制是怎樣無法滿足新的要求;“古羅馬公民大會”的權力怎樣逐步形同虛設,進而成為政客實現自身目的的工具;元老院是怎樣從起初全心全意關注民生,而在完成政治任務之后卻無法滿足國家新的需求,以及那些沒有愛國精神的資產階級怎樣在政治投機中濫用權力,自由農民的消亡又是怎樣給共和國帶來災禍性的后果。 蒙森還證明了執政官的頻頻替換如何影響了戰事,*終導致羅馬人延長了軍官服役的期限,那些將軍們是怎樣逐漸獨立的。同時由于舊制度無法滿足帝國的實際需要,愷撒主義怎樣因為羅馬帝國缺乏可以與其發展相匹配的制度而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以及專制主義怎樣帶來比寡頭政治更少的阻礙。作為一名歷史學家,蒙森的眼里容不進一粒沙子,他看破一切虛假,就像將糠皮分離出麥子一樣。蒙森以理性睿智的頭腦研究歷史,從感性的歷史資料中發現真理,蒙森的目光十分敏銳,擅長區別實際與幻想,就如同他崇拜的愷撒大帝。 許多批判家曾對蒙森的這部《羅馬史》表達過異議,這些批評家的觀點也不是毫無道理的。他們認為蒙森的天賦有時會使他在判別事物時受主觀情感的控制,從而影響他判斷的公正性,尤其是在他評價那些支持必將消失的自由而反對愷撒的人,以及在艱難時期不忠誠于派系的墻頭草。還有人質疑蒙森對違反法令天才的欣賞,他認為在歷史中并沒有叛國罪一說,因為革命者都是具有長遠眼光的政治家。但有必要說明的是,蒙森從不主張暴力,而是稱贊為國家*高目標效勞的那種氣魄。他曾表達過他堅定的信仰:“欣賞被兇惡的力量所破壞的事或物,就是違背了歷史精神。”還有一些評論家指責蒙森,說他曾偶爾用不是很恰當的現代術語來描述古代的史實。可是這種手法并非蒙森幻想所得,而應歸功于他的博古通今。這種手法不僅豐富了文章的描寫,也給文章加入了新鮮感。 不過,我們要說一下,蒙森并不是歷史唯物主義者。他崇拜波利比烏斯,但也批判他,這是由于他無視人的品德力量以及過于機械化的世界觀。關于格拉古這位鼓舞人心的革命者,蒙森以為,統治階層和被統治階層必須具有相同的道德原則,不然任何國家都是修建于流沙之上的。對他而言,穩定的家庭便是國家的根基。另外,他還對羅馬的奴隸制度表達了強烈的不滿。在對羅馬史的研究中,蒙森看到一個仍有生機的民族怎樣在災禍面前變得愈加剛強,正如波斯人在衛城點燃的大火帶來了雅典的自由,高盧人在羅馬燒起的大火亦致使今天意大利的團結。 蒙森博學,健談,長于諷刺,他對羅馬的政治、外交以及宗教、文學、法令、金融和風俗習慣等方面都有過生動的描寫。蒙森對歷史事件的描寫是十分精彩的,只要是讀過《羅馬史》的讀者,都無法忘掉他對特拉西美努斯湖、卡奈戰爭、阿累利亞戰爭及法薩魯斯戰爭的描寫。他對人物的刻畫也非常生動,他以鋒利、細膩的筆觸刻畫出許多形象,例如富有“政治煽動性”的蓋阿斯·葛拉丘,將處在生命行將結束時的馬略描寫為“精神混亂無法自拔,眾人為躲避暈眩而跳入深淵”。特別是蘇拉,蒙森對他進行了精彩絕倫的描寫,還有尤利烏斯·愷撒,這是蒙森心中的羅馬英雄,以及漢尼拔和大西庇阿——扎馬戰役的勝利者,更不必提那些他幾筆刻畫就熠熠生輝的次要人物了。 對于這些描寫,歷史學家特萊支克說過,《羅馬史》是19世紀*出色的歷史巨著,蒙森筆下的愷撒和漢尼拔一定會在每個青年和士兵的心中燃起激情。 蒙森身上匯集了許多才能。他學識淵博,能夠清醒地剖析原始數據,但他在判別事物時又飽含激情。蒙森以他扎實的知識儲備,詳細地描寫了羅馬政府內部組織和復雜的經濟狀況。另外,他對戰爭場景和人物個性的描寫也是活靈活現的。蒙森也許可以算是一位藝術家,因為他的《羅馬史》可以稱得上是一部藝術巨著。諾貝爾在遺言中肯定了純文學是人類文明的高尚之花,而蒙森是其*優秀的代表之一。在把《羅馬史》**卷交給出版商時,蒙森說:“這項工作絕非易事。”在他取得博士學位50周年之際,他又激動地說學習是無窮盡的。可是在他已完工的著作中看不出任何工作的艱苦,這正體現了所有優秀藝術著作的內在品質。讀者像踏在堅實的土地上,完全不擔心拍岸的浪花會濺濕衣裳。這部非凡的著作就好像金屬鑄成一樣,巍然矗立于我們眼前。 在劍橋的就職演說中,阿克頓勛爵稱蒙森為當代*優秀的作家之一,由此看來,蒙森理應得到一項文學上的重要獎項。*新的德語版《羅馬史》剛剛發行,內容沒有任何改變,但這部書仍然具有鮮活的生命力。這是一部標志性的著作,或許它沒有大理石的美感,但卻像銅器那樣堅固耐久。在蒙森的著作中,歷史學者和詩人的手法都隨處可見。的確,他年輕時就寫過詩,1843年出版的《三個兄弟的詩集》即可證明。若不是境遇使然,他有可能成為繆斯的追隨者。用他的話講:“寫詩和做文章,并不是所有的蓓蕾都會開出花朵。”作為一個歷史學家,蒙森是特奧多爾·施托姆的好友,是默里克的崇拜者,就算已到晚年,他還翻譯過意大利詩人卡爾杜齊和加可薩的詩文。 藝術家與科學家常常在精神上保持青春活力。蒙森既是一位學者又是一名藝術家,85歲的他在著作中仍然有著年輕人的熱情和精力。即便到了1895年,蒙森仍為普魯士科學院的學報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諾貝爾文學獎的獎章上面刻了一位在傾聽繆斯教導的年輕人。蒙森雖然年老,但他有著與青年一樣熾熱的心。讀過《羅馬史》的人幾乎沒有人不知道繆斯女神當中的歷史女神克萊奧。年輕時,古代歷史的代表人物曾經激起過我們的熱血,在多年之后我們重讀歷史時,仍然能夠感受到這些人物的魅力,這便是與無窮的藝術相結合的文學的魅力。 基于以上理由,今天我們在埃里克·古斯塔夫·蓋耶爾國王統領下的國家向特奧多爾·蒙森表達我們崇高的敬意。 ……
羅馬史(1902年)(精)/諾貝爾文學獎大系 作者簡介
特奧多爾·蒙森 Theodor Mommsen(1817-1903) 生于德國的石勒蘇益格的加爾丁。父親是新教牧師,母親是教師。在家庭的影響下,蒙森自小便喜歡和熟悉古羅馬史。1838年考入基爾大學法律系,獲法學博士學位。1847年在萊比錫大學任法學教授,后因發表攻擊俾斯麥的演說被解聘;之后在瑞士蘇黎世大學、布雷斯勞大學、柏林大學輾轉任教。 蒙森的主要成就是對古代羅馬歷史的研究,重要著述有:《意大利南方方言》(1850)、《羅馬編年史》(1859)、《羅馬鑄幣史》(1860)、《民法集》(1866—1870)、《羅馬公法》(1888)、《羅馬刑法》(1899)和《拉丁銘文大全》(16卷,1867-1959)。不過,他重要的著作還是窮30年之力寫作的《羅馬史》。1902年,蒙森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 >
推拿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月亮虎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經典常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