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棗緣社會:陜西佳縣泥河溝村文化志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0871387
- 條形碼:9787560871387 ; 978-7-5608-7138-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棗緣社會:陜西佳縣泥河溝村文化志 本書特色
陜北泥河溝村是中國目前列入世界農業遺產保護村落的案例,以中國農業大學孫慶忠教授團隊為核心的多學科團隊及樂施會基金會對該村落進行了多年的調研和研究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果,也將成為中國該領域研究的標桿性案例,在聯合國人居研究和農業遺產保護的研究與討論中將獲得關注。《棗緣社會:陜西佳縣泥河溝村文化志》是這些重要成果的首次集中呈現,作為文化志的《棗緣社會》讓我們重新發現鄉村之美,與村民共同找回村落記憶,匯集了珍貴村落民俗,重塑農耕文明集體記憶,兼具史料價值與趣味性。
棗緣社會:陜西佳縣泥河溝村文化志 內容簡介
三面環山、面朝黃河的泥河溝村,掩映于千年棗園的深處。獨特的自然景觀、傳承久遠的村落形貌,使這里大得依山傍水之靈秀。每當旭日東升,河面波光粼粼,氤氳的水汽便會彌漫山谷。每逢黃昏將近,群山布滿晚霞,窯洞的炊煙又會隨風升騰。如是這般的日出日落,記錄著鄉村時間的刻度,承載著村落的歲月流年。古樸靜謐的村莊就這樣在村口金獅山和銀象山的守護下,恰似神仙居所,宛如世外桃源。
棗緣社會:陜西佳縣泥河溝村文化志 目錄
棗緣社會:陜西佳縣泥河溝村文化志 節選
受多子多福的傳統觀念影響,每家每戶都愿意多養娃娃。武飛(1981年生)上學的時候,學生太多了,一共有11個班。學校里實在坐不開,就把學前班搬到了戲樓。直到1982年計劃生育成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泥河溝娃娃的數量才逐漸減少,學生數量才穩定下來。加上小學學制由六年制改成五年制,十一孔窯一下子少了兩個班,學前班就搬回了寨則上。在黃土遍地的陜北,貧窮是繞不開的話題。即使是被家人捧在手心里的娃娃,也需要早早面對這個殘酷的現實。雖然他們能夠讀書,但在收獲知識的過程中需要克服種種困難。**,十一孔窯在寨則上的山頂,地勢高,道路險。上下學的路上有許多碎石,一不小心鞋底就會被尖利的小石磨破。第二,十一孔窯的基本設施并不完備,剛修好的時候地上全是土,老師從山下把水泥背上來,再用它把地抹平。后來水泥失效了,地面裂了縫,不得不把水泥掏空,再鋪上一層新磚。磚的數量特別多,老師和學生一連幾個禮拜下了課就去搬磚。普通學生一次只能搬三塊,武保衛(1981年生)能搬五塊,他還因為搬的磚多得了勞動模范獎。寨則上沒有通自來水,為了解決教師的生活用水問題,學校規定,哪個學生要是違反了規章制度就得去挑水。久而久之,那些*為調皮的學生每天早操時間就不做操了,而是去戲樓圪洞的井邊裝水,裝好之后倆人抬上一桶回學校。老師的飲水問題解決了,那學生喝水怎么辦呢?當時武謹(1992年生)的家離十一孔窯特別近,學生渴了都跑去她家喝水,夏天能把她家的水缸喝光。她心疼爸爸和姐婦擔水很不容易,下課都不敢回家。第三,十一孔窯教學條件不好。沒有黑板,就把水泥抹到墻上,再刷上一層黑灰,十分粗糙。桌子也不夠用,低年級的娃娃三五個人擠一張桌子,不能同時寫字,就一個人寫完另一個人接著寫。學校沒有教具,平常數學課上用的三角板與圓規都是老師自己用小木板做的。雖然學生在十一孔窯上學要適應諸多不便,但是老師無微不至的關心讓學生的夢想在此起航。武琳(1973年生)剛上學時很討厭上課,因為每天都有同學嚷嚷著“春天來了,小燕子要飛回來了”。在她看來,教室如同蛤蟆坑一樣讓人心煩。為了躲避吵鬧,她經常請病假在外面玩。她一邊玩一邊聽著鈴聲,等到放學時就背著書包回到學校,再跟著放學的隊伍回家。后來老師發覺她天天都在固定的時間肚子疼,覺得蹊蹺,便派了兩個高年級的學生去找她。這兩個人看到武琳在棗樹下玩水,就把她帶回學校,讓她向老師和父母說清楚。武琳這才老老實實地去上學。后來有一次選班長,班里19個同學有18個選了武琳。當時武正生(1960年生)是她的老師。武琳哭著鼻子、紅著眼睛對武正生說,自己是女孩,不能當班長。武正生安慰道:“女孩也可以成為班長,以后還能當女縣長呢!”就這樣,武琳成了副班長。有一回正班長生了病,上課時就由武琳喊起立。喊出起立的那一瞬間,武琳感覺當班長真好,因此她十分感謝武正生對她的鼓勵。除了武正生,還有很多老師為培養娃娃付出了時間精力,比如武小林(1954年生)。有一個學生叫武四軍,十分調皮,他要求父母在他回家之前,不能開鍋吃飯。如果父母提前吃了飯,他就在家里哭鬧。后來有人向武小林提起了這事。武小林為了告誡這個娃娃,就在班里看似漫不經心地提了一句:“咱們有學生表現不好,父母勞動回來還得等你回家開鍋。”武網軍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心里十分羞愧,隨即改掉了這個毛病。泥河溝娃娃們的過往,匯成了十一孔窯久遠而獨特的歷史。回憶時,這些經歷帶給老師和學生的,是對過去無盡的感懷與珍惜。 ……
棗緣社會:陜西佳縣泥河溝村文化志 作者簡介
孫慶忠,人類學博士,中國農業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農業部全球\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委員。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隨園食單
- >
姑媽的寶刀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