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第三屆湖湘文化與巴蜀文化高層論壇論文集-湘學.蜀學與區域學術文化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8701778
- 條形碼:9787568701778 ; 978-7-5687-0177-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第三屆湖湘文化與巴蜀文化高層論壇論文集-湘學.蜀學與區域學術文化 內容簡介
《湘學、蜀學與區域學術文化:第三屆湖湘文化與巴蜀文化高層論壇文集》是第三屆湖湘文化與巴蜀文化高層論壇的論文集,收入論文40篇,圍繞湘學、蜀學與區域學術文化這一主題展開研究,進一步揭示了區域歷史文化的多面性和復雜性,對于我們更深刻地認識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近代以來湖南、四川、安徽等地的區域文化及歷史進程具有重要價值。
第三屆湖湘文化與巴蜀文化高層論壇論文集-湘學.蜀學與區域學術文化 目錄
元代蜀學述論
蜀道文化綜論
謝浞《春秋》學初探
早期巴蜀佛教的傳人路線、人物和學派
杜甫與巴蜀新文學——以《草堂》和白屋詩為中心
試論兩晉南北朝隋唐的巴蜀民族文化
論湘學及其學術譜系
論宋前湖湘學術中的重道傳統
張栻《論語解》與湖湘學思想體系的建構
論嘉道以前的船山記憶與船山形象變遷——兼論**公共歷史書寫與地域文化之間的關系
郴州袁子讓生平與家世及師友考證
試論王間運對吳之英的影響
湖湘文化與太平天國文化——從文化層面分析太平天國的失敗
湖湘士人的精神氣質研究
曾國藩的治家理念和思想
曾國藩處理天津教案的態度與立場
南學會之設及其精神遺產
南宋湖湘學派的西南基地
羅焌諸子學研究評析
黃興與熊希齡的鄉誼及其黨見
陳運溶輯佚方法研究
論李石岑于柏格森直覺哲學之見解
甲午戰爭對晚清湖南慈善事業發展的影響
胡林翼軍事哲學思想略論
曾國藩創先弘毅精神與湖南東征局興廢
論宋教仁的學術思想與貢獻
《金陵曾忠襄公祠記碑》及相關問題略考
太平天國時期清方民問崇拜的考察——以關帝與城隍為中心
關于淮揚文化的幾點思考
安徽地域文化的特點
關于楚、趙劍文化比較
陳寅恪對立統一的歷史文化觀發微
建立嶺南學的幾點思考
浙學對湘學的三次沖擊
自適國情與五權憲法:錢穆的民主觀
《淮南子》與《法言》論“學”之同異
文化整合與《淮南子》的思想構成——兼論漢代淮南文化圈的興衰問題
第三屆湖湘文化與巴蜀文化高層論壇論文集-湘學.蜀學與區域學術文化 節選
《湘學、蜀學與區域學術文化:第三屆湖湘文化與巴蜀文化高層論壇文集》: 1.眉山劉氏父子 眉山劉氏父子指劉淵、劉彭壽。父劉淵,字學海,號象環,私謚永政先生,宋末出蜀,寓居衡陽,元初薦為永州路學正。子劉彭壽,字壽翁。其不廢家學,弱冠即負才俊,辟衡山縣教諭,起為教職。延祐開科,彭壽以家學《春秋》試舉,乙卯登第,賜同進士出身,后歷任將仕郎、桂陽路平陽縣丞,岳州路行用庫使,承務郎建德路淳安縣尹等職。入仕前,劉氏父子皆授徒傳業,從學者眾。劉彭壽善于在教學中把握學術走向:“初科舉未行,公教學者,必以五經四書為本,為文必先理趣而后詞章。及科詔頒,悉如公所為教,故高弟冢嗣,以取科舉名校文鄉間,門生多擢高甲!薄 ⑹霞易寮覍W淵源深厚,以治《春秋》學名世,劉淵曾“三領鄉解,嘗以《春秋》冠全蜀”。歐陽玄撰劉彭壽墓志云:“公(劉彭壽)為蜀名家,世明《春秋》之學,自曾祖演至子侶五世,一經相傳,科第接武,家多著述。象環先生(劉淵)有《讀易記》《易學須知》《春秋例義》《春秋續傳記》《左傳記事本末》《周正釋經》《古今要略》等書,公所校讎,增附不少。其自為書有《四書提要》《春秋澤存》《春秋正經句釋》《易詩說》,未脫稿。生平所著文集,門人方匯編之。” 劉氏父子的著述今均已亡佚,但有些學術主張仍可以探知一二。如《春秋》學方面,同為巴蜀學者,劉淵治《春秋》學與黃澤(后文將詳細介紹)有不少相通之處。宋元以來,學者主張棄傳從經,探求圣人本意,建立新義理體系。元代不少學者都有歸納三傳義例探尋《春秋》大義的著作,如許謙《三傳義例》、黃澤《三傳義例考》等。從書名來看,劉淵的《春秋例義》也屬于歸納《春秋》義例的著述,甚至成書時代較黃澤更早,但它的影響力比不上許謙、黃澤等人的著述,今已亡佚。元人研究《春秋》三傳,于《左傳》略多一些,這是因為,《春秋》經文簡單,《左傳》詳于記事,是研究《春秋》不可或缺的史料文獻。黃澤治《春秋》即主張回到三傳,特別是《左傳》中去,以求得對經義的正確理解。劉淵著《左傳記事本末》,重在將《左傳》提綱挈領,利于讀者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關于《春秋》歷法,宋以前學者多遵從杜預《春秋長歷》,直到胡安國提出“夏時冠周月”說,引起學者對《春秋》正朔問題的熱烈討論,楊時、周孚等人對此提出反駁,堅持《春秋》用“周正”;朱熹、陳傅良等人贊成并發展“夏時冠周月”說;家鉉翁等人則提出了“夏正”說。直到元代,這個問題仍是探討的熱點。劉淵專門著有《周正釋經》,應該是對經文中“周正”說進行探討,可惜內容也亡佚了! 兑住穼W方面,劉氏父子有《讀易記》《易學須知》《易詩說》三種,今已無法考證其中的學術主張,但從書名推斷,這三種書都應當是用于教學的普及性讀物! 2.眉山虞氏 虞氏家族可以追溯到唐太宗時的虞世南,六世傳至虞殷,官蜀之隆州仁壽郡(今四川眉山市仁壽縣),因家焉,遂為蜀人。九世至虞允文,官至左丞相,封雍國公,謚忠肅。宋末傳至虞汲! ∮菁常?-1318)“宋亡,僑居臨川崇仁(今屬江西撫州市崇仁縣),與吳澄為友,澄稱其文清而醇。”虞汲夫人楊氏,亦出自蜀世家大族,其父楊文仲,官工部侍郎、國子祭酒,世以《春秋》名家。楊文仲守衡州、漳州,后流寓嶺外,虞汲均隨之同行! ∮菁1272-1348),字伯生,號道園,人稱邵庵先生,歷任國子助教、集賢修撰、翰林直學士兼國子祭酒、奎章閣侍書學士等職,卒謚文靖。咸淳八年(1272),虞集出生于衡州,后隨家人流離閩廣。至元十六年(1279),其外祖父楊文仲追隨宋帝,赴海以死,虞汲北還,歸葬文仲于長沙,又五年,虞集隨父母遷至江西崇仁,流亡路上,虞集由其母親教授經文。虞集為學推崇程朱,維護理學道統,著有《道園學古錄》《道園經說》。虞集對家鄉有著濃厚的感情,每自署“西蜀虞集”,身為元代重臣,他不忘自己是宋代愛國名將虞允文的后代,在《家兄孟修父輸賦南還》詩中寫道:“我家蜀西忠孝門,無田無宅惟書存!庇菁關心家鄉的教育事業,紐璘后人告老還鄉時,集中財產遍訪江南,購置圖書,得書三十萬卷,運回四川,是為蜀地復興學校之始,虞集作《送秘書也速答兒大監載書歸成都》一詩盛贊這一功業。虞集雖然沒有一部專門的經學著述傳世,但在其撰寫的諸多題跋、書信、傳記中,可以發掘他的學術主張!栋褪裾軐W思想的發展脈絡》一文,即以虞集為元代巴蜀哲學的代表人物,并概括道:“虞集一方面崇道宗朱,表彰和傳播巴蜀理學和魏了翁之學;另一面又不囿于朱陸之爭,而重視心學,預示著學術發展的趨向。虞集還融通三教,博涉于百氏,這是他對宋元以來各派學說流傳發展的總結和綜合,也是對理學排他性流弊的批評,集中體現了元代學術所具有的融通、包容之特色。” ……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姑媽的寶刀
- >
山海經
- >
煙與鏡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經典常談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