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經典重生:先秦儒家意義生成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3474744
- 條形碼:9787533474744 ; 978-7-5334-7474-4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經典重生:先秦儒家意義生成研究 本書特色
儒家經典在二十世紀中國所遭遇到的升降浮沉令人慨嘆,其中蘊含的教訓則堪稱慘重深刻。而如何恰當地迎接“未來”,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怎樣正確地認識“過去”。劉耘華教授的專著《先秦儒家意義生成研究》正是以這樣的襟懷,帶著時代的問題去叩問經典、聆聽先哲的智慧。他深信民族精神的生機正蘊涵于文化血脈的相繼相續中。書中,作者以西方詮釋學為參照,在中西文化匯通的視域下,以一種互動認知的方式對先秦儒家原典進行了新的、與現代文化接軌的解讀,既促進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同時又以中國的詮釋實踐以及從這一實踐所產生的新的理論豐富和改造了西方詮釋學的內容。
經典重生:先秦儒家意義生成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分《論語》的意義生成研究、《孟子》的意義生成研究、《荀子》的意義生成研究、《易傳》的意義生成研究。內容包括: 《論語》的詮釋立場 ; 《論語》的意義生成: 孔子對古代傳統的雙重詮釋 ; 《論語》的意義生成方式等。
經典重生:先秦儒家意義生成研究 目錄
引論:關鍵詞概述
一、詮釋立場
1. 界定
2. 知識傳統與詮釋立場
3. 時代精神與詮釋立場
4. 個人因素與詮釋立場
二、意義、意義生成、意義生成方式
三、詮釋立場與意義生成、意義生成方式的相互關聯性
**章《論語》的意義生成研究
一、《論語》的詮釋立場
1. 孔子的詮釋立場與理想的詮釋者
2. 孔子的詮釋立場與對待古代傳統的具體態度
3. 孔子的詮釋立場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詮釋原則
4. 孔子的詮釋立場與“蔽”“明”問題
二、《論語》的意義生成:孔子對古代傳統的雙重詮釋
1.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子對古代傳統的因循性詮釋
2. 溫故知新,“述”中有“作”:孔子對古代傳統的創造性詮釋
三、《論語》的意義生成方式
1. 循名責實
2. 內外合一
3. 推己及人、反求諸己
4. 叩其兩端、察乎兩間
5. 博喻善譬
6. “迂回”詮釋
7. “問”與“答”
第二章《孟子》的意義生成研究
一、《孟子》的詮釋立場
1. 孟子的詮釋立場與崇古主義歷史觀
2. 孟子的詮釋立場與傳統的再詮釋
3. 孟子的詮釋立場與詮釋的主體——“心”
4. 孟子的詮釋立場與“養明”“去蔽”
二、《孟子》的意義生成:孟子對古代典籍的詮釋
1. 孟子對《詩經》的詮釋
2. 孟子對《尚書》的詮釋
3. 孟子對“論語”的詮釋三、《孟子》的意義生成方式
1. 知行合一
2. 推己及人
3. 類比推理
4. 善用譬喻
5. “問”與“答”
第三章《荀子》的意義生成研究
一、《荀子》的詮釋立場
1. 荀子的詮釋立場與詮釋原則
2. 荀子的詮釋立場與“法后王”的歷史觀
3. 荀子的詮釋立場與理想詮釋者
4. 荀子的詮釋立場與積習之學
二、《荀子》的詮釋理論
1. 詮釋主體:“心”
2. 詮釋標準
3. 詮釋方法
三、《荀子》的意義生成:荀子對古代傳統的詮釋
1. 荀子對古代傳統的詮釋
2. 孔子對先秦諸子的詮釋
四、《荀子》的意義生成方式
1. “問”與“答”
2. 對文結構
3. 分層論述
4. 類比推理
5. 隱晦言說
6. 稽實定名
第四章《易傳》的意義生成研究
一、《易傳》的詮釋立場
二、《易傳》的詮釋對象
1. 關于卦形、卦名與卦爻辭
2. 關于“卦序”
3. 關于“卦位”與“卦象”
4. 關于“爻象”與“爻位”
5. 關于《易經》的幾個關鍵命題
三、《易傳》的意義生成
1.《易傳》之天道觀
2.《易傳》的陰陽觀
3.《易傳》的天人關系論
4.《易傳》中的天人感應論
四、《易傳》的意義生成方式
1.“依經立義”
2.“唯變所適”
3.“立象以盡意”
4.“推類思維”
余論:意義生成研究的問題向度
后記
修訂版后記
參考文獻
英文目錄
經典重生:先秦儒家意義生成研究 作者簡介
劉耘華,博士、教授、博導、碩士點帶頭人。上海市高校(第二期)創新團隊負責人、上海師范大學比較文學學術創新團隊負責人,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副秘書長。出版學術專著《詮釋學與先秦儒家經典之意義生成》(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詮釋的圓環》(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2006)等,參與主編《新編比較文學教程》(獲湖南省教委教學成果一等獎)、《簡明比較文學教程》(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并在《世界宗教研究》、《北京大學學報》、《外國語》、《漢語基督教學術論評》(A&HCI刊物)、《道風》(A&HCI刊物)、《光明日報》(理論版)、《中國比較文學》等海內外刊物發表學術論文60余篇,其中多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等摘要轉載。現獨立承擔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上海市教委社科基金等多個項目的研究。被評為“第二屆上海師范大學青年學者”(2007-2010)。主要研究方向為天主教與中國古代文學文化關系研究、儒家詩學及中西比較詩學研究。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莉莉和章魚
- >
經典常談
- >
朝聞道
- >
隨園食單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