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zhàn)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tài)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論共享文明-兼論人類文明協同發(fā)展的新形態(tài)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6096232
- 條形碼:9787506096232 ; 978-7-5060-9623-2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論共享文明-兼論人類文明協同發(fā)展的新形態(tài)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企業(yè)家、企業(yè)白領和大眾讀者。 《論共享文明 兼論人類文明協同發(fā)展的新形態(tài)》從一個全新的角度系統地論述了資本、共享思想以及現代慈善之間的理論關系與實踐歷史。作者認為,共享是一種特別的財富,一種能夠帶來新財富的財富,財富應當為多數人服務。資本、多數人原則背后蘊藏的就是共享思想。
論共享文明-兼論人類文明協同發(fā)展的新形態(tài) 內容簡介
盧德之先生所著的《論共享文明——兼論人類文明協同發(fā)展的新形態(tài)》一書,以探求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方向與路徑為己任,致力于中國特色現代慈善理論創(chuàng)新與實踐探索,研究涉及哲學、經濟學、社會學、管理學等領域,分別以“共享文明”“現代慈善”“走向共享”為主題在海內外公開發(fā)表演講近百場,獲得各方好評。本書共分為六個部分,全面論述了21世紀人類發(fā)展的重大主題:共享文明。從一個全新的角度系統地論述了共享思想與現代慈善之間的理論關系。
論共享文明-兼論人類文明協同發(fā)展的新形態(tài) 目錄
導 言:新時代與新文明
**章 突圍:人類的困境與共享文明的崛起
人類發(fā)展正面臨有史以來*嚴峻的兩大困境
全球經濟社會發(fā)展面對日益嚴峻的四大博弈
共享文明主導世界發(fā)展的時代已經來臨
共享文明崛起是21世紀全球經濟社會的重大事件
第二章 融合:共享文明與人類文明發(fā)展的譜系
我所理解的共享文明
共享文明凸顯出了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新維度
共享文明體現了人類文明所追求的創(chuàng)新價值
共享文明是不同文明相互博弈的必然結果
共享文明的發(fā)展同樣是一個艱難曲折的過程
第三章 價值:共享文明的本質追求與人類終極關懷
共享文明的本質追求是正確處理財富與多數人的關系
共享文明的本質追求是人再一次回到人本身
共享文明是人類文明第五次人性回歸的結果
共享文明的本質要求與人類終極關懷的價值追求
共享文明的價值決定于共享文明發(fā)展主體的價值
第四章 超越:從人類文明共同體到人類命運共同體
人類文明共同體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從文明共同體到命運共同體:人類社會超越發(fā)展的道路
文明共同體的豐富性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本動力
21世紀慈善:從文明共同體到命運共同體的現實途徑
第五章 未來:共享文明的發(fā)展趨勢與基本形態(tài)
以互聯網、區(qū)塊鏈等技術為基礎的共享經濟形態(tài)
以多數人、民主法治等為基礎的共享政治形態(tài)
以人工智能、新能源等為基礎的共享技術形態(tài)
以多元化、多樣性等為基礎的共享文化形態(tài)
以共生、共存和可持續(xù)性等為基礎的共享生態(tài)形態(tài)
以共識、共治、共享等為基礎的共享社會形態(tài)
以多極均衡、協同共享等為基礎的共享國際形態(tài)
第六章 方案:中國的共享發(fā)展與全球共享的方向
中國古老的共享基因:神話傳說中的共享起源
共享文明:中國文明發(fā)展正在攀登的第四大高峰
雄安新區(qū):中國21世紀發(fā)展的“千年大計、國家大事”
“一帶一路”:中國推動全球21世紀發(fā)展的宏大倡議
國內共享與農業(yè)、農民和農村發(fā)展
共享發(fā)展與中國企業(yè)家的使命
中國的共享發(fā)展應當堅持“六個不動搖”
結束語:全世界需要一次“21世紀文藝復興運動”
名詞索引
附錄
論共享文明-兼論人類文明協同發(fā)展的新形態(tài) 節(jié)選
新時代與新文明 共享文明——馬克思、恩格斯當年所研究發(fā)現并深刻描述的“共產主義的幽靈”在歐洲徘徊、在世界發(fā)展170年后的今天,一種新的人類文明——在傳統人本主義、社群主義、整體主義、共產主義等以往文明理念與實踐基礎上超越、創(chuàng)新而形成的共享文明,開始在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徘徊”。 人類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國際社會相互之間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外交等力量的博弈發(fā)展,人類社會也被推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十字路口,原來許多清晰的概念、坐標、邊界、體系等開始模糊,甚至已經發(fā)生了巨大改變。面對這種廣泛而深刻的世界變局與發(fā)展轉型,人類在接受不斷創(chuàng)新的技術推動的同時,更需要思想上的創(chuàng)新——用以解釋超越與發(fā)展的新的理念與價值體系,需要從以往文明中尋找發(fā)展的智慧和行動的力量,讓世界找到一個好的方向、一個堅定的原則。 幸運的是,人類社會沒有像以往轉型那樣經過漫長而艱難的探索,就從茫茫長路上發(fā)現了可以前行的方向。特別是隨著傳統計算機的CPU、存儲芯片、網絡、傳感器等關鍵部分在21世紀初合為一體,形成了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區(qū)塊鏈等發(fā)展所需要的重要基礎——“云計算”,人們從此可以在一個共享平臺上完成以前夢想完成的生產、交易、支付、管理與服務,人類文明的新形態(tài)——共享文明的“普照的光”也隨之升起。而且,共享文明首先在互聯網、微信支付等新技術領域出現,從共享消費、共享經濟起步,進而很可能在一個群體或者一個地區(qū)、一個國家引領發(fā)展的基礎上,進一步拉開21世紀人類共享文明的發(fā)展進程。比如人們現在通過微信世界建立的數字化社會關系,就是一種典型的共享與共享文明形態(tài)。現實告訴我們,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發(fā)展時代。 盡管如此,我們在看到新時代、新技術、新文明等向好發(fā)展的同時,也應當看到的是,面對以互聯網、即時通訊、微閱讀、網上社區(qū)等作為新工具而形成的碎片化世界,人們將如何堅持理性與真相,如何把握社會萬象與時代脈搏,如何平衡人們內心期待與現實矛盾等,都已經成為當今人類不容回避的重大問題。 共享與共享文明的崛起讓人類看到了新的希望,看到了人類從不同文明走向共同真、共同善、共同美的方向。從目前看來,共享文明既是一種新興的協調和處理資本與勞動、效率與公平、貧困與富裕、權利與義務、整體與個體等矛盾的現實價值,也預示了人類文明的一種新興走向——一種融合不同文明的內核,寄予不同文明的共同價值、理念與追求而形成的一種“超文明”——一種不是建立在破壞與重建基礎上,而是建立在融合與超越不同文明基礎上的、神圣的“超文明”——一種由不同文明共同構建的、面向未來、面向全人類發(fā)展的人類文明共同體。所以,共享文明才可能讓人們充滿期待,擁有強大的感召力,不斷消除思想上的困惑與疑慮——深刻地回答全世界進入現代社會中所面對的傳統與現代的沖突、科學與人性的矛盾、社會階層的分化、民眾權利意識的增強、社會公正的追求等,以及由此推動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與進步——從而推動人們不斷達成廣泛的共識,更好地肩負起歷史的責任,成為推動共享文明發(fā)展的引領者、建設者和貢獻者。 當然,共享不是人們因理性認識世界而設計的彼岸世界。共享作為人類文明的價值原點,首先來自自然的啟迪。自然秩序中的共生、共存所展示的和諧與蓬勃生機,正是自然世界的現實共享形態(tài)。人類與萬物同樣來自于自然的發(fā)展。自然所昭示的共享,為人類描述了此岸世界。所以,人類既關注生命的需求,也關注現實生活中的人。人類所要構建的現實的共享世界需要物質基礎,需要技術支持,需要可持續(xù)的創(chuàng)造力,更需要人性的基礎,需要人的德性。也就是說,共享的基礎既來自現實的物質世界,也來自人的內心世界,來自人的價值追求與道德完善。但是,*容易出現困惑的也是人們內心的道德感,共享也因此需要來自社會發(fā)展的體制與制度,加以規(guī)范與限定。因此,共享理念和共享文明更需要發(fā)揮人們豐富的創(chuàng)造性與想象力——既需要人本主義意義上的共享文明,也需要生態(tài)主義意義上的共享文明,需要共同關注全部生命與非人類存在物的生存和發(fā)展。人類主義也因此而突破了以往宇宙主義、世界主義或全球主義等時空領域的限制,在21世紀初再度把人類放到發(fā)展的核心,成為構建人類文明共同體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理論基礎。所以,新文明需要深刻的人性邏輯、資本邏輯、制度邏輯、文明邏輯等,需要人們的理性追求,更需要人們積極的行動。 因此,大變局中的人們總是會深情地回望歷史、回望文明,在比較中揚棄,在融合中超越,在創(chuàng)造中發(fā)展,所以總會出現許多新的思考、新的理念、新的思想。這是一種社會發(fā)展現象,也是一種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所以說,“人類社會每一次重大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重大發(fā)展,都離不開哲學社會科學的知識變革和思想先導。”哲學從來就是一切科學的科學。哲學就是一口古井,面上無波,深處卻是波濤洶涌。于無聲處聽風雷。中國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百家爭鳴”如此,歐洲文藝復興運動、啟蒙運動如此,當今的世界發(fā)展也會如此。比如2013年以來,中國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一帶一路”全球發(fā)展倡議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構想等,雖然是中國的倡議,體現的卻是人類的整體價值。人文精神永遠是人類世界的燈塔。從本質上看,可以說是中國在21世紀推動的一次全球性“文藝復興運動”,也可能是近千年來人類社會*深刻的哲學革命和思想創(chuàng)新,其核心就是呼喚人類從構建人類利益共同體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進而構建人類文明共同體,推動人類文明進入人類童年時代就向往的“大同社會”、“理想國”所追求的普天下之均可享有的共生、共建、共享發(fā)展的歷史進程。共享是中國文化、中國文明體系中*基本、*典型的民族基因、國家記憶與國家印記。共享不是幼稚病式的“精神返祖”,而是人類偉大價值、偉大文明的歷史表達與現實追求的統一。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以自己獨特的文明理念與方式發(fā)展起來的東方大國,今天依然是一個甚至可以說是唯一一個以不同于西方方式在21世紀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復興的文明大國。所以,我們可以想象的是,古老的中國文明將會以其從早年就形成了文明共同體與命運共同體的歷史經驗,為21世紀人類文明發(fā)展作出新的貢獻。 人類面向未來,需要勤勉,需要智慧與遠見,更需要哲學情懷與哲學思考。所以我認為,一個新的時代必然擁有一種新的文明。沒有創(chuàng)造、形成和發(fā)展新文明的時代不會是一個新時代。人類應當以既往文明為基礎,站在人類文明發(fā)展的制高點上,發(fā)揮強大的思想理論創(chuàng)造力,發(fā)揮科學技術與人文思想的創(chuàng)造力,揭示出一個新的時代、一種新文明形態(tài)。從這個意義上說,人類已經被新興科技、可持續(xù)發(fā)展要求與文明內在邏輯等形成的綜合力量撿到了更高級的新文明的入口。而且,如同解決中國問題只能建立在中國文化與中國共享文明基礎之上,解決世界問題只能是國際社會在不同文化、不同文明基礎上所形成的共享文化、共享文明。共享文明是共享文化的發(fā)展形式。共享文明才是人類社會贏得今天與未來的重要基礎和指引性方向。由哲學而來的經濟學強調的是個人效用*大化,但從來就重視合作,不主張單槍匹馬、獨闖天下。所以,只有當21世紀人類社會所表現出來的共享追求與實踐真正成為一種新的文明——共享文明,人們才會勇敢地面對復雜轉型的變局,不斷追問和把握人類發(fā)展的本質,處理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深刻關系,即使身在喧鬧躁動之中依然接近安寧的價值選擇,21世紀的人類才會真正進入一個新的世紀;只有在共享文明的照耀下,人類社會的現實道路與未來發(fā)展才會更加美好。這是人類世界的現實麥穗,也是人類未來的彼岸花朵。 我們?yōu)榇藠^斗!人類為此奮斗! ……
論共享文明-兼論人類文明協同發(fā)展的新形態(tài) 作者簡介
盧德之,湖南桃江人,哲學博士,現任弘康人壽保險公司董事長、華民慈善基金會理事長、世界生產力科學院院士,兼任國際儒學聯合會副理事長、中國保障學會副會長、中國社會組織促進會副會長、中國基金會中心網理事長、深圳中國慈展會發(fā)展中心理事長、全球慈善家協會首批中國大陸會員,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中央財經大學、湖南大學、湖南師范大學、特華博士后工作站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 研究涉及哲學、經濟學、社會學、管理學等領域,先后出版《交易倫理論》《資本精神》《論慈善事業(yè)——盧德之資本精神與現代慈善演講實錄》《走向共享》《讓資本走向共享》《資本精神——人類文明協同發(fā)展的力量》等個人專著。多年來,致力于現代慈善理論創(chuàng)新與實踐探索,先后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哈佛大學、慶熙大學等海內外高校、研究機構發(fā)表演講一百五十多場次,特別是他提出的以資本精神、共享、走向共享、21世紀慈善等為核心概念的資本與共享理論,在海內外產生了日益廣泛的影響,被譽為中國公益慈善理論的重要代表人物。
- >
煙與鏡
- >
姑媽的寶刀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推拿
- >
名家?guī)阕x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