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智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2893799
- 條形碼:9787532893799 ; 978-7-5328-9379-9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智 本書特色
“仁、義、禮、智、信”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已經成為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構成元素,牽動、影響和輻射著整個社會道德規范體系,也提升著整個社會的道德水準。本叢書將中華倫理主體的重要部分“五常”——“仁、義、禮、智、信”分列五冊,每冊采用名言警句、成語典故、歷史故事、文學故事等形式,選取體現各道德精神的典范人物和文學形象,闡釋和解讀“仁、義、禮、智、信”五個核心道德觀,讓人領悟傳統美德的精髓,借以滋養今天社會的道德精神,培育今天社會的道德人格。由盧紫曄、冀永義、劉洪云主編的《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叢書》為該叢書的其中一冊。
智 內容簡介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孟子就提出“仁、義、禮、智”,漢朝董仲舒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古人稱之為“五常”。常者,恒也,其精神可以越過地域和時代而永恒。“五常”作為中華倫理主體的重要部分,貫穿中華倫理的發展中,它們既是一種道德規范,又形成一種道德意識和理念……
智 目錄
《論語》
《孟子》
《鬼谷子》
《孫子兵法》
成語·典故
利令智昏
經一事,長一智
研精畢智
大智若愚
竭智盡忠
見仁見智
竭忠盡智
絕圣棄智
流言止于智者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智圓行方
足智多謀
智盡能索
智昏菽麥
矜智負能
飾智矜愚
極智窮思
使智使勇
智勇雙全
殫智竭力
智小謀大
計窮智短
智小言大
運智鋪謀
才薄智淺
坐山觀虎斗
江上處女
犬兔俱罷,田父取功
善謀知時
十年生聚,十年教訓
絕妙好辭
故事·傳說
顏率護鼎
趙累智救宜陽
為稻為麥
大臣得譽,非國家之美
薛公乞食
大鐘之遺
韓征甲粟
養由基射之不中
司馬錯駁張儀
張儀惡陳軫
息壤之盟
王稽遭謗
秦王與中期爭論
靖郭君知人
市卜出田忌
用二忌之道
鄒忌諷齊王納諫
薛公獻七珥
土偶之辯
登徒送象床
馮諼彈鐵
田單愛人門
王后解環門
鄭袖出張儀門
三子之計門
莊辛辯論門
觸龍說趙太后門
知伯索地門
朝秦暮楚門
雍氏之圍門
展喜犒齊師門
燭之武退秦師門
楚歸晉知鎣門
蘇秦之死門
受命于天,受命于戶門
愚公之谷門
張儀說楚懷王門
蔡澤相秦門
白起的故事門
少年甘羅門
孫龐斗智門
田單戰即墨門
子貢出使門
留侯張良門
相國蕭何門
淝水之戰門
智取生辰綱
草船借箭
智 節選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叢書:智》: 《論語》 子日:“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出處: 《論語·里仁篇第四》 解析: 孔子說:“不仁的人,不能夠長久堅持在困苦的環境中,也不能夠長期居于安樂的環境中。仁愛的人享用仁,聰明的人追求仁。”在孔子那里,仁義不分家,仁智不分家。 樊遲問知。子日:“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出處: 《論語·雍也篇第六》 解析: 樊遲問孔子怎么才能夠智慧起來。孔子說:“盡力做對人民適宜合理的事情,尊敬鬼神卻疏遠他們,這就是做到智慧了。”《朱注》程子日:“人多信鬼神,惑也。而不信者,又不能敬。能敬能遠,可謂知矣。”著名學者李澤厚先生讀《論語》時說:··這種不肯定、不否定,甚至不去詢問、懷疑和思考的態度,是典型的中國智慧。” 子日:“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出處: 《論語·雍也篇第六》 解析: 唐代詩人柳宗元在《捕蛇者說》里說:“熙熙而樂。”樂,意指使人快樂的事情,對某事心甘情愿,快樂。 孔子說:“聰明的人喜歡水,仁愛的人喜歡山;聰明的人喜歡活動,仁愛的人喜歡安靜;聰明的人常常快樂,仁愛的人活得長久。”寓山寓水,是古往今來知識分子的共性所在。中國古代很多詩人吟詠的主題就是山水。道德本乎人性,人性出于自然。自然之美反映于人心,就是智慧,就是仁愛。作為學習、謀劃、思考的智慧,其靈敏、迅速、流動、變遷猶如水,同時享受無限的快樂。 樊遲問仁。子日:“愛人。”問知。子日:“知人。”樊遲未達。子日:“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出處: 《論語·顏淵篇第十二》 解析: 樊遲問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說:“仁就是關愛別人。”樊遲又問什么是智,孔子說:“智就是了解他人。”樊遲沒有明白孔子的意思。孔子說:“提拔正直的人,使得他居于人品邪惡的人之上,就能夠將人品不正的人改造過來。”孔子的思想整體來說是一種國家治理哲學。對孔子來說,治理國家*重要的,就是任人唯賢。孔子認為,這就是統治者所**的智慧。 子路問成人。子日:“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 出處: 《論語·憲問篇第十四》 解析: 子路問怎樣做才是一個完美的人。孔子說:“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綽的克制、卞莊子的勇敢、冉求的多才多藝,再用禮樂加以修飾,也就可以算是一個完人了。”臧武仲就是當時魯國大夫臧孫紇,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智者。 子日:“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日:“夫子自道也!” 出處: 《論語·憲問篇第十四》 解析: 孔子說:“君子之道有三個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憂愁,聰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懼。”子貢說:“這正是老師的自我表述啊!”聰明的人參透人生社會道理,所以就沒有什么疑惑,心里就沒有什么解不開的疙瘩。作為君子,孔子認為其必需的品格有許多,這里他強調指出了其中的三個方面:仁、智、勇。 ……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二體千字文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