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仁 本書特色
“仁、義、禮、智、信”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已經成為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構成元素,牽動、影響和輻射著整個社會道德規范體系,也提升著整個社會的道德水準。本叢書將中華倫理主體的重要部分“五常”——“仁、義、禮、智、信”分列五冊,每冊采用名言警句、成語典故、歷史故事、文學故事等形式,選取體現各道德精神的典范人物和文學形象,闡釋和解讀“仁、義、禮、智、信”五個核心道德觀,讓人領悟傳統美德的精髓,借以滋養今天社會的道德精神,培育今天社會的道德人格。由盧祥之、牛秀清主編的《仁/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叢書》為該叢書的其中一冊。
仁 內容簡介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孟子就提出“仁、義、禮、智”,漢朝董仲舒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古人稱之為“五!薄3U,恒也,其精神可以越過地域和時代而永恒!拔宄!弊鳛橹腥A倫理主體的重要部分,貫穿中華倫理的發展中,它們既是一種道德規范,又形成一種道德意識和理念……
仁 目錄
成語·典故
愛人利物
當仁不讓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見仁見智
仁者無敵
殺身成仁
以德報怨
負荊請罪
風馬牛不相及
梁上君子
相濡以沫
故事·傳說
仁孝篇
孟宗哭竹
臥冰求鯉
實夫拜虎
孝子黃香
緹縈救父
蘆衣順母
掘地見母
孝子李忠
曾子立孝
棄官孝母
仁德篇
仁德虞舜
賢君大禹
仁德一生
釋之勸諫
賢相孔明
“東坡坐石”
仁德杜環
王旦薦賢
季札讓國
寬仁賢士孟嘗君
寬宏大量的鮑叔牙
丙吉寬待車夫
仁義篇
伏波將軍馬援
仁俠之士朱云
千古**將趙云
邴原助友
竊符救趙
墨子破云梯
仁者顏真卿
殺身成仁的文天祥
仁愛篇
柳盧睦族
子敬束帶
溫公愛兄
姜氏兄弟
田真嘆荊
世恩教弟
仁愛滿堂
清廉孔奮
樂善好施李士謙
仁醫孫恩邈
仁商陶朱公
仁 節選
《仁/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叢書》: 垂惻隱于有生,恒恕己以接物者,仁人也。 出處: 晉·葛洪《抱樸子·外篇·行品》 解析: 惻隱:是說對別人的不幸表示同情,也形容對人寄予的同情,出自《孟子·告子上》:“側隱之心,人皆有之!泵献诱f:從天生的性情來說,都可以使之善良,這就是我說人性本善的意思。至于說有些人不善良,那不能歸罪于天生的資質。同情心,人人都有;羞恥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屬于仁;羞恥心屬于義;恭敬心屬于禮;是非心屬于智。 此句的意思是施放同情心在一切生物的身上,常常從推己及人的角度去處理問題,能這樣做的人就是仁愛的人。做人應富有愛心,寬厚待人。 不仁愛則不能群,不能群則不勝物,不勝物則養不足! 〕鎏帲 東漢·班固《漢書·刑法志》 解析: 如果不心懷仁愛,就不能和別人結成群體,而不結成群體就不能利用自然界的資源,不能利用自然界的資源就會導致生活給養不足! ∵@句話出現在《漢書·刑法志》不是偶然的。實際上,也體現了一種仁愛觀。仁愛也好,慈善也罷,都是人際關系的黏合劑,也是維系社會正常運轉的必要舉措之一。古人說“富而不濟”,讓人困頓饑寒而死,是不可饒恕的。慈善,是指對人關懷,富有同情心,或者說是一種“有無相恤,患難相救”的行為! o論是儒家主張“仁者愛人”,還是墨家提出“兼相愛”,雖然在不平等的社會中都具有空想性,但那種“惟善以為寶”(《禮記·大學》)的精辟見解,“施生愛人”(《白虎通義·情性》)、“相濡以沫”(《莊子·大宗義》)的友愛精神,至今仍有其積極的意義。慈善是一種美德。先秦的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保ā独献印ぐ苏隆罚┮庵^*高的善像水一樣,水善于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三國時的曹丕認為:“善者,道之母,群行之主!保ā兜湔摗と泵罚┬猩撇粌H孕育著美德,也是各種善舉的根本。崇尚公平,助人為樂,使之幸福。所以說,“善心比復仇更高貴”,“一顆好心抵得過黃金”。 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為事者也! 〕鎏帲 《墨子·卷四·兼愛中第十五》 解析: 墨子是繼孔子之后的又一位思想家。他對“仁”做出了自己的解釋,認為一個有道德的“仁人”,其*重要的目的,就是能夠為天下所有的人謀取利益,為天下所有的人解除痛苦! ∧拥摹凹鎼邸彼枷胝且竺總人都從集體利益出發,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生矛盾的時候,個人利益要服從集體利益,甚至為他人利益而舍棄自身利益。由此看來,“兼愛”思想在現代社會仍有積極意義,因為“兼愛”思想正確地處理了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之間的關系。但是,兼愛的局限性也不容忽視。因為兼愛的目標比較抽象,和社會現實有一定的距離,而且人們也不容易隨時都對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做出正確的處理。集體利益對于老百姓來說顯得高高在上,所以統治階級應自上而下地把社會利益與個人利益相結合,以此來調動人民的積極性! ∥ㄈ收,能好人,能惡人。茍志于仁矣,無惡也。 出處: 《論語·里仁篇第四》 解析: 孔子說,一個人真正達到了仁的修養,不僅會去愛好人,也會設法改變壞人,感化壞人。所以說,一個真正忠于仁的人,看天下沒有一個人是可惡的,對于別人認為可惡的人也會愛護他,憐憫他,感化他! 廴苏,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鎏帲 《孟子·離婁下》 解析: 孟子說,君子與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君子內心所懷的念頭是仁。有仁愛之心的人會愛別人,懂得禮讓的人會尊敬別人。愛別人的人,別人總會愛他;尊敬別人的人,別人總會尊敬他。這兩句話意在說明人們之間的感情是互動的,關愛、尊敬別人,也就能得到別人的關愛、尊敬!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我與地壇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經典常談
- >
山海經
- >
推拿